王月茹謝 偉王劍龍席鵬洲.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王月茹,女,講師,執業藥師,研究生學歷,工作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資源品種開發及知識產權保護。項目基金: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攻關項目(5-ZY033);咸陽市科學技術局攻關項目(05K04-05)
?
基于專利信息探究黃精產業
王月茹1謝 偉2王劍龍2席鵬洲2
1.陜西國際商貿學院;2.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
王月茹,女,講師,執業藥師,研究生學歷,工作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資源品種開發及知識產權保護。
項目基金: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攻關項目(15-ZY033);咸陽市科學技術局攻關項目(2015K04-05)


link
評估值35萬
appraisement

行業曲線
industry

以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數據庫為數據源,用“黃精”作為專利名稱和摘要關鍵詞,對1985年至2016年的專利數據進行檢索、分析,最終對“黃精”相關專利文獻的申請趨勢、申請類型、申請區域、IPC技術構成等內容進行了客觀分析,并進一步給出該產業發展的深水、淺水區域,以期為更好的發展我國黃精產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中國藥典》2015年版收載了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滇黃精(P.kingianum Coll.et Hemsl.)和多花黃精(P.cyrtonema Hua)等3種為其基原植物,民間藥用更為廣泛,將近有40余種。在我國,對黃精的藥用歷史已逾2000年,是中醫常用藥物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150余種中成藥、170余種保健品均以黃精為原料進行加工生產,國內市場黃精供需矛盾、技術升級已顯得異常突出。目前全世界約有3000多萬件專利,每年平均有30萬件的專利發布。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統計,有效運用專利情報,可縮短研發時間60%,并可節省研發費用40%。因此,本研究擬以黃精專利文獻所公開的技術信息為資源,進一步探究該產業發展的深水、淺水區域,以期為黃精產業升級與開發給出一些特異的合理化建議。
以“黃精+黃雞菜+筆管菜+爪子參+老虎姜+雞爪參”作為專利名稱和摘要關鍵詞,通過專利之星、專利信息服務平臺、SOOPAT、潤桐等數據庫(信息時限范圍1985.01.01至2016.04.20)進行綜合檢索,檢出相關專利文獻452篇。筆者將運用內容比對分析的方法, 對所檢索出的專利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對專利申請趨勢進行統計,結果見圖1
據圖1統計結果及相關原始數據進一步分析可知:以黃精為主題的首件專利申請始于1993年,該年僅申請2件發明專利,一直連續到2007年,與黃精相關技術的專利年申請量均未突破個位數,提示這15年間中藥黃精產業處于技術研究萌芽期,全國范圍僅有零星研究單元涉足該產業并能及時將成果申報專利保護;2008至2012年,其年專利申請量平均20余件,表明此期間,與黃精關聯的技術研究處于發展期,涉足該產業的科研力量漸入佳境,專利保護意識大幅提升;2013年至今,其年專利申請量近百余件,可見此期間,黃精技術革新高速推進,與此相關的技術成果產權化保護步伐日臻完善。
對專利申請類型進行統計,結果見圖2
由圖2統計結果及相關原始數據進一步分析可知:與黃精產業相關的發明專利約占總量90%,目前我國法律保護的專利類型有3種,分別是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以發明專利所承載的技術信息含量尤為重要,該類型專利技術內容能夠代表所屬領域的先進科研成果,折射出發明專利舉足輕重的行業引領作用,這是由其嚴苛的審查程序、審查標準所決定的,當然授權后20年專利權亦是對創造付出和技術高度的充分肯定。因此,提示黃精產業的實質性科學研究較為廣泛,且處于技術創新高度活躍期。
對專利申請區域進行統計,結果見圖3

圖1 “黃精”相關專利申請歷年趨勢
由以上統計結果及相關原始數據進一步分析可知:從我國專利法自1985年1月1日頒布實施至今,與黃精相關聯的中國專利申請共計452件,涉及中、日、韓三個國家,其中我國專利分布于27個省份,技術研究和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蘇、云南、浙江、四川、河南、陜西等省份,諸如安徽,則主要集中在黃精類副產品的開發、生產,如黃精茶、黃精酒、黃精食品等;四川省專利著重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因此集中于黃精基礎類研究,如黃精凝集素醫藥用途,黃精儲藏、提取、炮制方法等;陜西黃精類專利亦主要集中在種子種植、育苗方面。此外,日、韓等國外申請專利多數是對于黃精相關醫藥用途和下游保健產品的開發研究,這一點應引起國內同行的警覺。

圖2 “黃精”相關專利申請類型分布

圖3 “黃精”相關發明專利申請前15名區域分布
對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人類別進行統計,結果見圖4

圖4 “黃精”相關發明專利申請前15名區域分布
由圖4統計結果及相關原始數據進一步分析可知:在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人中,自然人、高校及事業單位等非產業主體占申請總量的50%,與企業申請人所占比重持平,通常情況下,該群體不具備產業化運用的能力,據此提示:黃精產業多數科技成果未能在產業化過程運用,而是擱置在實驗室或者田間地頭,亦或者獨家技術早早夭折而成為他人免費午餐。
對發明專利IPC分類進行統計,結果見圖5、表1

圖5 “黃精”相關發明專利申請前15名區域分布

表1 發明專利IPC分類大組號排名前10 分布表
由圖5、表1統計結果及相關原始數據進一步分析可知:IPC分類是國際對專利文件按照用途予以分類的通用標準,其目的在于方便檢索查新及其技術總結歸類。與黃精相關聯的IPC號主要分布于A(人類生活必需品)、C(化學)兩個部,共涉及40個大組,黃精相關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位的IPC大組號是A61K36/00,約占總申請量1/4,其分類準則中對該組分類號的釋義是:“含有來自藻類、苔蘚、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藥物制劑”,簡而言之就是黃精相關提取物等派生物的醫藥用途專利,可見目前對黃精的主流研究集中在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其傳統的醫藥價值的挖掘、升級。黃精產業另一個綜合發展集群是食品、飲料、茶等新興農副產品開發,其主要分布于A23L1/00、A23F3/00、A01G1/00、C12G3/00等大組,合占發明專利總申請量1/2,充分體現出該中藥“藥食兩用”特性,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該藥材的產業鏈條。此外,黃精種子繁育、貯藏、炮制等基礎性研究在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已有初步研究雛形,有待于進一步開展多學科技術交叉、融合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分析與黃精單味藥相關的專利文獻信息,因而采用的檢索式是“名稱=黃精+常用別名”,且進行多數據庫綜合檢索分析,盡可能的確保分析數據準確,最終以客觀反映這一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顯而可見,本研究并不涉及含有黃精藥材的復合開發技術,此部分內容初步檢索到專利文獻有8000多篇,并且多有其它技術點的貢獻及較為復雜的多因素影響,因此,本文中未列入此部分內容。
由于我國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保護客體均是技術方案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某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著重分析、利用該部分文獻信息,將利于行業整體高效發展。從以上研究不難發現,個人、高校院所作為申請人占到總數50%,這就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黃精技術群落等在成果轉化,建議各黃精產業化主體加大此部分信息的查閱并加以利用。
日、韓兩國一直致力于中醫藥產業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并且在某些領域,如提取物新用途、保健品、化妝品等方面,已形成產業集群的中藥類產品不在少數,因此基于本文中所提及日、韓兩國向我國申請黃精提取物新用途專利,黃精產業各國內單元應加以重視。
10.3969/j.issn.101- 8972.2016.1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