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
馥感啉口服液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46例
李鵬
目的觀察馥感啉口服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方法治療組給予馥感啉口服液治療,對照組給予藍芩口服液治療。兩組均予以退熱等對癥治療,合并細菌感染者予以口服抗生素治療,連用7天,比較兩組的療效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兩組在治愈率、皰疹消退時間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95%,治療組總有效率95.65%,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馥感啉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普通型有較好療效。
手足口?。恢嗅t藥療法;馥感啉口服液
手足口病(Hand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種兒科常見傳染病,自20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發病率逐年增加,越來越被大家重視。該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腸道病毒7l型和柯薩奇h16起的一種以手足臀等處皮疹及口腔黏膜皰疹或者潰瘍為其主要臨床特征[1],多發于7歲以下兒童。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對手足口病的專門記載,目前主要將本病歸為“疫病”“溫病”“瘟疫”范疇。
《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將手足口病分為四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恢復期。其中普通型最為常見,大多數可以門診治療,技術指南建議采用金振口服液、藍芩口服液等中成藥進行治療[2]。我們采用馥感啉口服液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也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2年10月的86例門診手足口病患兒,所選取患兒均有不同程度手足、臀部皰疹、發熱及口腔皰疹、潰瘍。將符合條件的8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30例,女16例; 年齡1~3歲者26例,3~5歲11例,5歲以上9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 26 例,女14例;年齡1~3歲者19例,3~5歲13例,5歲以上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符合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 年版》西醫普通型手足口病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條件:不能口服兩種藥物者;合并有各種并發癥的重癥病例;因各種原因退出觀察者。
1.3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馥感啉口服液(廣州一品紅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20121)口服,1歲以內小兒一次5毫升,一日3次;1~3歲一次10毫升,一日3次;4~6歲一次10毫升,一日4次;7~12歲一次10毫升,一日5次。治療組給予藍芩口服液(揚子江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11223)口服,2歲以內一次5毫升,一天3次,3~6歲一次1支,一天3次,7歲以上一次10毫升,一天3次。兩組均給予相同的退熱等對癥治療,并給予口腔、飲食護理指導,合并細菌感染予以口服抗生素治療。觀察兩組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和皮疹消退時間。
1.4療效標準[3]治愈:體溫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潰瘍愈合;好轉:體溫正常,皮疹減少,口腔潰瘍部分愈合;無效:體溫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腔無變化。病情加重改為門診輸液或住院治療。
1.5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兩組療效比較治療7d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65%和9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治療3d兩組治愈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明顯好于對照組,見表2;5d兩組無明顯差異。兩組手足皮疹消退時間、退熱時間、口腔潰瘍消退時間比較,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但只有手足皮疹消退時間差異具有顯著性,見表3。

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 (例,%)

表2 兩組治愈率比較 (例,%)

表3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例,±s)
注:1)與對照組比較,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2不良反應除對照組有4例有輕微腹瀉現象,兩組均無過敏等不良反應。
手足口病是小兒常見的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廣、病情發展迅速的特點,臨床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及發熱為主要表現[4]。其中普通型占多數,近些年來發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衛生部已將其列入丙類傳染病中,幼兒園也將其列入晨檢的主要目標,是兒科十分常見的傳染病。
中醫理論認為手足口病屬實證、熱證,屬“溫病”中的“時疫”范疇,時行疫毒經口鼻而入,與體內濕熱相互搏擊,上熏口咽,外透肌膚,則見發熱,口舌皰疹、潰瘍,手掌、足底和臀部皰疹等癥[5]。治以疏風透風、清熱解毒為法。
但《黃帝內經》也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小兒又屬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肌膚藩籬不密,衛外機能不固,易于得病。因此我們在祛邪的同時,更要扶正。而我們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大多為一派寒涼,多易傷及脾胃及陽氣,特別對于孩子有伐正的不良作用。臨床上西醫大多采用對癥治療再輔以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這類藥物作用機制為抑制病毒RNA合成,阻止病毒復制,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如肝功能損害、骨髓抑制、嘔吐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皮疹等[6]。而馥感啉口服液中以鬼針草、板藍根、野菊花為君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特別是鬼針草還能止瀉抗瘧,也就說明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寒熱往來的癥狀,減輕苦寒藥物引起腹瀉的發生。西醫藥理研究表明具有雙重抗病毒作用,既能抗擊病毒顆粒對宿主細胞的吸附,還能在病毒入侵后,防止在細胞內增殖。臣以黃芪、西洋參、香菇,能夠補氣升陽降火,養胃補虛生津,可以在補益的同時不助陽生火,提高免疫力。有研究表明西洋參具有強壯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芪能抗疲勞,抗菌,還可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能顯著提高血中IgM 和IgE的水平,能促進抗體合成,對體液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香菇中的香菇多糖具有抗腫瘤、調節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的作用,且沒有毒副作用[7]。佐藥配以麻黃、浙貝母、前胡,可以疏風散寒,止咳化痰平喘。使藥采用甘草,調和諸藥[8]。
綜合馥感啉的組方,我們可以看出,它主要在清熱解毒的同時,還能補氣扶正,提高抵抗力,有攻有補,既能祛邪外出,又能固護正氣,是一種十分理想的兒科抗手足口病的藥物,并且口感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1]霍莉莉,馬融. 小兒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概況[J]. 新疆中醫藥,2003,21(2):50-52.
[2]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版)[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2(9):750.
[3]史艷平,李丹,李小青,等.柴黃顆粒聯合康復新液治療手足口病65例[J].陜西中醫,2011,32(3):283-284.
[4]肖錚錚,宋濤,王瑋.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合蒲地蘭消炎口服液治療小兒普通型手足口病[J].中國美容醫學,2002,21(11):201-202.
[5]張凡.小兒手足口病的中醫辨證施治[J].四川中醫,2004,22(1):15-17.
[6]黃輝,鄧莉.山蠟梅葉顆粒治療兒童普通型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4):899-900.
[7]王一心,李梅君.香菇多糖的藥理作用[J].大理學院學報,2002,1(4):58-60.
[7]覃筱燕,張淑萍,楊林,等.馥感啉口服液的藥效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3(3):217-222.
Fuganlin Oral Liquid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Hand-Foot-Mouth Disease 46 cases
LI Pe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Dalian Hospital Sheng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6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Fuganlin oral liquid in the treatment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in children. Methods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Fuganlin oral liqui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Lanqin oral liquid.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fever and oth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 were treated with oral antibiotics, QD for 7 days.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wo groups in cure rate and bleb fade tim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9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5.65%, 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Fuganlin oral liquid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HFMD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Hand-foot-mouth disease; Therapy of TCM; Fuganlin oral liquid
遼寧省大連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大連醫院兒科(大連 1166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3.035
1003-8914(2016)-13-1908-02
(本文校對:李濤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