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芳 楊發明 王維峰 郝重耀
?
【針灸探驪】
醒腦通督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狀態臨床觀察*
王建芳楊發明王維峰郝重耀△
目的觀察醒腦通督針法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的療效。方法將60例缺血性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方法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醒腦通督針法治療,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Barthel氏ADL指數、簡式Fugl—Meyer評價法等項目的測評成績作為觀察指標,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0.0%,優于對照組的63.3%。結論醒腦通督針法可有效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
醒腦通督; 缺血性中風;偏癱;痙攣
缺血性中風屬中醫學“中風病”范疇,占腦卒中的70%~80%[1],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均很高,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我國每年新發病的人數約為1.3萬~1.5萬, 其中有60%~80%的患者都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腦卒中后偏癱痙攣狀態是最主要的功能障礙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其生活質量下降,同時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是中風后恢復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多于發病2 周后出現,常持續3~6個月。不及時或不恰當的治療,可使這種痙攣狀態持續存在甚至加重,造成肢體攣縮甚至功能完全喪失,直接影響患者預后。多年來,我院采用醒腦通督針法治療本病,效果滿意,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60例均為2014年10月—2015年5月間就診于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腦病科和康復科的住院及門診患者,按照就診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2組缺血性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7年版中國內科年鑒《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于1996 年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以猝然昏倒、神識昏蒙、偏癱、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為主要癥狀。
1.3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歲至75歲之間。②符合缺血性中風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③經頭顱CT或MRI確診。④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發病在15d以上。⑤改良的Ashworth痙攣量表(MAS)檢測痙攣級別為2~3級、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中肢體功能缺損評分累計10分、Brunnstrom腦卒中恢復期在Ⅱ~Ⅳ級,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弛緩性癱瘓者、意識障礙者。②經檢查證實神經功能缺損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心臟病、代謝障礙等疾病引起者。③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中風次數>3次者。⑥改良的Ashworth痙攣量表(MAS)檢測痙攣級別為4級者。⑦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過去發病未遺留有神經功能缺損者。
1.5治療方法
1.5.1對照組在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腦病科和康復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常規治療,包括減輕腦水腫、營養腦神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微循環等;常規康復訓練;中醫辨證施治:中藥及常規針刺治療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內關;下肢取環跳、陽陵泉、委中、陽輔、解溪、昆侖。頭針取穴根據焦順發頭針理論[4]取頂顳前后斜線,針尖向下沿皮刺0.8~1寸,得氣后快速捻轉200轉/分,捻轉1~2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天,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5.2治療組在以上西醫治療及康復訓練基礎上運用醒腦通督針法。選穴:百會、四神聰、風府、風池、華佗夾脊穴(蛇形刺)、陶道、長強。操作方法:百會,平刺0.5~0.8寸,得氣后快速捻轉200轉/分,捻轉1~2分鐘;風府,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得氣后行補瀉手法;陶道,斜刺0.5~1寸,得氣后平補平瀉;長強,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寸,得氣后快速捻轉200轉/分,捻轉1~2分鐘與百會穴同步行針;華佗夾脊穴“蛇行刺”,斜刺0.5~0.8寸、腰2~骶1夾脊穴可斜刺0.8~1.0寸,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6療效觀察
1.6.1觀測指標①痙攣程度:采用改良的Ashworth評分法評定。②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價(FMA)。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氏ADL指數法評定。
1.6.2療效評定標準所有入選病例在治療前后均采用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進行評定,以肘關節、膝關節為觀測對象,采用評分量表進行四級評判。顯效:Ashworth等級評分降低2級以上;有效:Ashworth評分降低2級;改善:Ashworth評分降低1級; 無效:Ashworth評分不變或上升。

2.1兩組患者Ashworth痙攣量表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30例,顯效19例,有效6例,改善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0%;對照組30例,顯效9例,有效4例,改善6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6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shworth痙攣量表評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后各組內比較,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例,
注:治療后治療組運動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3兩組患者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3)P<0.01
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的病理性質從中醫角度分析多為本虛標實[5],即在肝腎陰虛、氣血虧虛基礎上瘀、痰等阻滯經脈使筋脈失濡,治療以補腎填精,活血化痰通絡為第一要務。
現代醫學治療中風后痙攣狀態仍以針灸和康復訓練為主,針對氣虛血瘀,臨床針灸選穴多以陽明經穴位為主。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脈,具有益氣活血,舒經通絡之功效,有利于痙攣肢體的功能恢復。雖然理論上認為針刺足陽明經對改善缺血性中風后痙攣癥狀有較好的療效,但在臨床上針刺陽明經效果并不如意,療程較長,且在此過程中往往引起疼痛誘發痙攣加重,令患者難以堅持治療。康復訓練對于改善缺血性中風后痙攣狀態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醫師與患者手把手、一對一的訓練使得康復過程冗長而繁重,效率降低,且不能兼顧患者機體內在的治療與調養,對于已經固定強化的痙攣模式效果并不顯著。
另外,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廣義的“神”指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視聽、運動、感覺、共濟、情感、思維、智力等皆為“神”所主,受“神”的支配和調節。中風后患者表現出的肢體不遂、言語謇澀、神志異常等均為失神表現,即“元神之府”失用,腦竅閉塞則神無所依,肢無所用,現已明確中風病的根本病機為“竅閉神匿,神不導氣,經絡痹阻”,治當以醒神開竅、舒經活絡為法,以針刺方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失神表現,上述兩種治法通過調理督脈經絡是可以統一起來的。
“醒腦通督”針法是經過總結多年臨床實踐經驗并查閱大量資料而創立的,適用于肝腎不足,髓海空虛所衍生的一系列腦系疾病,如:失眠、中風后遺癥、多系統萎縮等。取穴:百會、四神聰、風府、風池、華佗夾脊穴(蛇形刺)、陶道、長強。督脈為人體中“陽中之陽”“督為陽脈之海”,督脈旁通足太陽經,并與之多處重疊,經氣交通,共主一身之陽。以通督調神,舒經通絡為治療原則,用以治療缺血性中風。現代研究證實[6~8]針刺督脈經穴為主治療中風偏癱、痙攣、失語等癥均有較好療效,且能使患者血黏度顯著降低,使腦組織供血量增加,促進腦和神經功能的恢復。華佗夾脊穴為臟腑之氣疏通出入之處,內應于臟腑,反注于背部,是五臟六腑在體表的“窗口”,也是臟腑生理病理狀態在體表的機能感應點。針刺華佗夾脊穴,一針兼顧二經,使全身氣血流通,陰陽調和,故能起到督脈和背俞穴同樣的治療作用。本研究表明,運用醒腦通督針法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有效率為90.0%,優于對照組(運用傳統針刺手法)的63.3%,具有醒神益精填髓,健腦補腎的作用,可以有效解決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元氣虧虛、痰瘀痹阻”證候,達到緩解肌肉痙攣的目的。此種方法具有標本兼治、安全、簡便經濟、無不良作用等特點,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現代醫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較全面有效的藥物與療法中,本療法可彌補其不足,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運用。
[1]張微微,張茁.什么是治療缺血性卒中最理想的方法[J].世界醫學雜志,2003,7(4):1-4.
[2]中國內科年鑒編委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7:523-524.
[3]任占利,王順道,王永炎,等.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6, 19(1): 55.
[4]焦順發.焦順發頭針[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8-211.
[5]邢宏義.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機理評述[J].中國針灸,1996,16(5):56.
[6]李保良.針刺督脈經為主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1):13-15.
[7]張聞東,陳幸生,韓為,等.針刺督脈為主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5):11-12.
[8]夏晨,王玨,吳旭,等.針刺督脈及舌體治療中風失語癥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1,21(9):519-521.
中和醫派基本學術觀點
中醫定義:中醫,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望聞問切“四診”為主要手段采集臨床信息,通過四診合參,運用辨證論治診斷疾病及其證候,采用天然藥物組方或采用非藥物療法,實施預防、治療、保健的醫學行為主體。
中醫藥五大特色: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給藥途徑天然化的用藥取向
中醫藥六大優勢: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服務方式靈活,文化底蘊深厚,創造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
養生總則三個字: 和則安
養生要訣三個詞: 上善中和下暢
養心法則三句話: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
養生方法四點:童心蟻食猴行龜欲
中醫藥文化核心理念:以人為本效法自然和諧平衡濟世活人
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三點:主題是突出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關鍵是充實中醫藥文化內涵重點是彰顯中醫藥文化特征
臨床學術觀點: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護正防邪固中和
臨床基本原則:慈悲為本仁愛為先一視同仁中和乃根
臨床思辨特點: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達中和
臨床基本處方:調氣活血抑邪湯
中和醫派臨床三要:一要善于調氣血二要善于平升降三要善于衡出入
中醫“治未病”“三強調”特征:強調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強調形與神俱,和諧平衡,強調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中醫藥文獻研究“四有”原則:有淵源有依據有類比有歸納
中醫藥文獻研究要有“四強”:可信性強導向性強實用性強拓展性強
——摘自《明醫薪傳——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孫光榮教授學術經驗傳承》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pasticity
WANG JianfangYANG FamingWANG WeifengHAO Chongyao
(Encephalopathy Department, The Third Hospit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xi, Taiyuan 030006,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 Methods60 cases of spastic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of 3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nsidering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short form Fugl-Meyer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Barthel's ADL index test project evaluation scores as observation index,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fter treatment was assessed.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0.0% which was better than 63.3%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pastic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
Xingnao Tongdu; Ischemic stroke; Spasticity; Spasm
山西省衛計委青年基金項目(No.201301046)
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腦病科(太原 030006)
△指導老師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3.038
1003-8914(2016)-13-1914-03
(本文校對:趙振海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