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雪
?
多管齊下助力氮肥由大變強
董艷雪
“十三五”期間,氮肥行業將圍繞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提升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水平,調整產品結構,實現肥化并舉、以肥保化、以化促肥,發展復合肥、專用肥以及開發新型肥料等,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借著政策東風實現我國氮肥工業的由大變強。
“十二五”期間,我國氮肥工業核心技術取得了長足進展,原料改造、氣化技術方面效果顯著,主要表現為:粉煤連續氣化技術開發實現重大突破、氨合成大型化成效明顯,同時,另外一項值得肯定的是我國尿素節能技術開發及大型尿素裝置國產化取得突破,以工藝、設備全部國產化的江蘇靈谷70萬噸二氧化碳氣提尿素裝置全面達產、達標為標志,我國已具備設計、制作100萬噸/年二氧化碳氣提法尿素裝置的綜合能力。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表示,在協會統一協調及積極參與指導下,在國家環保部的大力支持下,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及循環冷卻水超低排放技術分別在河南心連心及河北正元的工業化開發成功。這些均為氮肥企業摘掉污染大戶的帽子,為改善氮肥特別是小氮肥企業的社會形象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取得長足進展的氮肥核心技術中,合成氨原料呈現多樣化趨勢是一大成功。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合成氨生產企業307家,合成氨總產量6677.8萬噸。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總工曹占高表示,近幾年來,主要以褐煤為原料采取恩德煤氣化、常壓富氧氣化生產合成氨的技術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當前采用恩德煤氣化的企業有兩家,2015年合成氨產能36萬噸,占比0.5%;合成氨產量25.5萬噸,占比0.4%。常壓富氧氣化企業1家,2015年合成氨產能30萬噸,占比0.4%;合成氨產量35.2萬噸,占比0.5%。業內人士表示,合成氨原料逐步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是我國氮肥技術進步的標志。

“十三五”期間,調結構、提產能將是氮肥行業的主基調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顧宗勤指出,為實現氮肥行業的提質增效,“十三五”期間,全行業要在技術創新方面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提升標準水平,強制淘汰落后產能。制定、修訂符合中國國情的資源、能源消耗限額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以標準引領行業生產水平提升,強制淘汰環保、能耗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實現我國氮肥產業的由大變強。
二是創建綠色工廠,推動綠色生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形成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建設綠色工廠”。氮肥行業要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承受的原則,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落實傳統產業改造。
顧宗勤認為,氮肥行業要強化創新引領理念,著力改變重大關鍵技術主要依靠引進的局面,加快縮小國內外技術差距。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具有創新活力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創新開發一批達到國際、國內先進,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的新技術、新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