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炫 《國民黨為何在抗戰后期徹底貪腐?》
國民黨為何在抗戰后期徹底貪腐?
黃道炫 《國民黨為何在抗戰后期徹底貪腐?》

抗戰中后期,國民黨統治日趨腐敗,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缺乏一個鼓勵人才發展、監督官員行為的有效監督機制,是國民政府政治構架的致命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黨一黨獨大,各種監督機構形同虛設。
官員提升名義上通過組織層層選拔,但由于不具備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實際上多以上級的一己好惡為標準,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有能力者往往沉浮于下僚,無遷升之望,……因貪污被誅之軍人、公務員,為數頗多,而后來者仍毫不畏懼,群起效尤”的局面。
當時,國民黨內部一份有關山東黨務政務概括的報告,實際也是整個國民政府統治區官場的真實寫照:“對縣黨部負責人之委派,多以是否擁護其個人,是否自己親近為標準,不以是否有領導全縣之能力與信仰為標準。甚或對于有能力有信仰之縣黨部書記長加以嫉視,無故撤換。對于轉發下級黨之經費,多不按時轉發,或藉此以謀私利,或供其個人揮霍之需。”
貪污是國民政府吏治腐敗最明顯的見證。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政府內的貪污腐化現象即十分猖獗。據1939年軍統重慶特區報告,他們秘密查獲的貪污不法人員包括交通部長張嘉璈、重慶衛戍司令劉峙、二十九集團軍司令王纘緒、第二十四軍軍長兼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等。抗戰中后期,各級權力機構貪污現象比比皆是,從中央政府的孔祥熙等大員到地方的保甲長,都不同程度存在以權謀私、中飽私囊、揮霍浪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