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商學院 馬 靜
?
互聯網金融:現狀、模式與發展趨勢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商學院馬靜
網絡技術發展和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促使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尤其是以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P2P和眾籌等模式表現最為突出。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新力度不斷加大、互聯網企業的運作模式和資金融通方式不斷完善優化、信息技術持續在中高速水平發展,以及有關監管政策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等將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要趨勢。
互聯網金融 網上銀行 第三方支付 P2P 眾籌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和金融業的融合不斷加深,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由于高效、便捷、精確等與生俱來的顯著優勢,互聯網金融極大地提高了資金融通的效率,正越來越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支付和投資手段。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理論研究也正在成為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謝平和鄒傳偉(2012)[1]認為,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不同,屬于第三種金融模式。楊濤(2013)[2]則指出,互聯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動中運用與創新互聯網技術,是將線下傳統金融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由于不同學者的研究視角等的差異,互聯網金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綜合相關研究,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聯網、移動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在國際互聯網實現的,涵蓋互聯網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交易、互聯網金融市場和互聯網金融監管等內容的,以存在形態的虛擬化和運行方式的網絡化為典型特征的金融活動。既包括電商等互聯網企業利用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移動支付、大數據、云計算、搜素引擎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開展的金融活動,也包括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開展的金融活動。
1.1多種互聯網金融模式并存
根據前述的互聯網金融定義,它應完整的包括以網上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金融業務的線上化和以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眾籌等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金融兩大類,也正是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種主要模式。其中,傳統金融業務的線上化,主要包括各大商業銀行、證券和保險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借助計算機網絡將傳統線下業務轉移到線上完成,主要包括建立網上銀行、網上證券和網上保險平臺等,進而實現轉賬、投資理財、資金借貸、證券和保險交易的線上運行,同時在線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等;作為新型互聯網金融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則主要是由第三方支付平臺(一般與國內外各大金融機構簽約)為電子商務交易中的雙方提供支付服務,能夠有效解決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P2P網絡借貸模式則是由資金的供需雙方直接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進行資金借貸;眾籌模式指的是有創意和項目但缺乏資金的資金需求者通過網上展示創意和項目并提供回報以此募集資金的形式。上述多種模式由于各自所具備的優勢都得到較快發展,互聯網金融呈現多種模式并存共同發展局面。
1.2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創新和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在金融行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由此出現的互聯網金融活動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物,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天然優勢,諸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解決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等認識不斷深入,使得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式和內容不斷地創新和豐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商業銀行的網絡借貸業務。該類業務已由傳統的“網下申請、網下審批、網上發放”內容,通過“銀行+電子商務平臺”,進而創新形成“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臺”。二是第三方支付業務,由最初的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和有擔保的第三方支付等內容,不斷創新并形成了由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保險合作的多樣化理財產品。三是P2P網絡借貸,由單一的信息中介服務平臺,發展成為P2P平臺與擔保機構合作、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和債權轉讓等內容。
1.3交易規模高速增長
2008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包括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交易規模都得到飛速發展壯大。首先是網上銀行,其2008年的交易額為285.4萬億元,2014年則達到1549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90%;從第三方支付來看,其交易額由2009年的3萬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23萬億元左右。以“余額寶”為例,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其累計用戶規模達2.6億,與2014年相比增長高達42%,其資金規模超過6000億元;P2P網絡借貸的交易額增長迅速。以2014年為例,全年P2P網絡借貸交易額達到3291.94億元,成交額是2013年的3.68倍,是2012年的14.4倍[3]。
根據依托主體的不同,互聯網金融可以分為傳統互聯網金融和新型互聯網金融兩類模式。
2.1傳統互聯網金融模式
傳統互聯網金融由商業銀行主導,以網上銀行為典型代表。蘇顏芹和孫英雋(2013)認為,網上銀行也是一種互聯網金融機構,是銀行借助個人電腦或其他智能設備,通過互聯網技術或其他公用信息網,為客戶提供多種金融服務[4]。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基本都開通了網上銀行業務。除了傳統的經營業務之外,已經徹底突破了傳統銀行的行業界限,不同程度滲入保險、證券和商業流通等領域,且網上銀行業務種類和內容不斷創新和豐富,包括理財產品、銀期證業務、第三方存管、股票、黃金和保險等方面,且在進一步快速發展,以便更好地應對新型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沖擊和挑戰。
2.2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
新型互聯網金融由互聯網企業主導,典型代表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和眾籌等。
2.2.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指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間提供貨幣資金轉移服務,包括網絡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等業務。作為中介機構,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資金流轉過程中只負責資金中轉,對資金并不擁有所有權,第三方支付解決的主要是不同開戶行銀行卡的網上對接以及異常交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信用缺失問題,通過提供資金流通渠道完成消費者、商戶以及金融機構間的貨幣支付、資金清算、查詢統計等過程。第三方支付業務模式典型代表有兩類,一類是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以“快錢”為代表,另一類是依托于自有電子商務網站提供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以“支付寶”為代表。
第三方支付出現于2004年,一直發展速度迅猛。根據iResearch調查數據,全國2013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為17.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網上交易規模為53729.8億元人民幣,增長率達到46.8%。以下是2010年~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網上交易(預測)規模(見圖1)。

圖1 2010年~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網上交易(預測)規模及變化態勢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截至2014年9月,已經有269家機構獲得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其中“支付寶”、“財付通”和“銀聯在線”三家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8.7%、19.4%和11.2%,三家支付企業的市場份額已接近80%[5],穩居第三方支付業務市場前三。因此可以認為,經過10年左右的飛速發展,第三方支付市場已經呈現出較高的市場集中度,核心企業市場份額各自較為穩定,處于相對均衡發展狀態,已經具備成熟市場的典型特征。
2.2.2P2P
P2P(Peer-to-Peer)即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簡單的說,就是資金持有者或供給方(具有理財或是投資的意愿)通過信貸平臺提供的信息,以信用貸款的形式將所持有資金出借給資金需求方(企業或個人),信貸平臺除了提供資金供求信息之外,需要負責資金需求方的信用水平調查、經濟效益和發展預期等的考察并作出客觀報告,信貸平臺的收益主要來自于賬戶管理費和中介服務費。P2P典型特征是額度小、范圍廣、周期短和成本高,借貸金額一般都比較小,從數千元到幾萬元不等。但由于我國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理財產品種類和內容都比較單一,遠遠無法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要,導致全國范圍內的“民間資本多,投資難;小微企業多,融資難”這一“兩多兩難”現象普遍存在。P2P成為實現普惠金融的新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融資模式的不足。
《P2P網貸行業年度報告(2015)》統計數據顯示,在運營平臺數量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共計3844家,環比2014年大幅飆升超過60%。從成交規模來看,截至2015年底,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成交額規模為10021億元,成交額增長率達到228%。
2.2.3眾籌
眾籌模式指創意者或小微企業等資金需求方在通過眾籌平臺身份審核后,在平臺上建立并發布招標頁面,向資金供給介紹項目并募集小額資金或尋求其他支持。眾籌模式的運作流程如圖2[6]。

圖2 眾籌模式流程圖
眾籌融資平臺的募資成功率相對較低,一般在25%~42%之間,目前在我國剛剛起步,和國外的差距較大,還處在初級階段。2014年上半年,有關眾籌融資平臺發起的目標資金總額約為21.89億元人民幣。以國內發展較好的“點名時間”眾籌融資平臺為例,自2011年7月創立以來,在該眾籌平臺共收到6200多個創業提案,其中約700個通過審查,僅有350個左右項目實現成功募資。
可見,相較于其他兩種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眾籌模式目前發展相對緩慢,但這并不意味著眾籌融資模式的市場需求很小。國外發展實踐證明,眾籌在中國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融資需求,未來必將成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進一步發展。
根據互聯網金融自身特點和發展趨勢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未來仍有良好發展勢頭和發展前景,并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傳統金融機構將憑借自身強大的機構布局和IT架構,主動做出調整和改變,進一步加大其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化,除現金以外的其他業務將實現充分的互聯網化,傳統的以利益為主的經營模式發生改變,其金融業務結構將呈現出多元化態勢。
(2)互聯網企業的運作模式和資金融通方式得到不斷完善和優化。通過企業運作模式和融資方式的變革和創新,最終實現自有資本、有限主體和不特定對象的多渠道資金來源,進而能夠更好地服務并滿足各種規模和類型的多樣化流動性需求。
(3)信息技術將持續在中高速水平發展。隨著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逐漸成熟,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作為其物理載體,將會隨著互聯網金融現實需求的增加而不斷發展,必然會為市場提供更多形式和更安全化的技術條件。
(4)有關監管政策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迅速發展,不僅對傳統的風險監管體制是一個挑戰,也對參與進來的市場主體的權益保護帶來了沖擊。由于風險爆發極易擴散、交互影響,新興市場主體的行為需要不斷規范,監管機制和政策也應該及時跟進,根據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做出動態調整,進而形成動態化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體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 楊濤.互聯網時代的金融變革與挑戰[J].中國證券期貨,2013 (10).
[3] 王明國.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銀行家,2015 (05).
[4] 蘇顏芹,孫英雋.網絡銀行金融風險與管理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3(9).
[5] 孫國茂.互聯網金融:本質、現狀與趨勢[J].理論學刊,2015 (03).
[6] 高楊,羅亞南.互聯網金融模式比較分析與未來發展研究[J].海南金融,2014(07).
F832
A
2096-0298(2016)07(c)-075-03
馬靜(1982-),女,河南南陽人,講師,經濟師,管理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金融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