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所 屠鳳娜
?
京津冀產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研究①
天津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所屠鳳娜
近年來,隨著京津冀產業的迅猛發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成為京津冀產業發展的重要內生變量和剛性約束條件。本文從歷年水資源消耗量、產業能源消耗量的變化情況著手,研究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尋找產業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的落腳點與平衡點,從而在根本上遏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以保障京津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京津冀 產業發展 環境約束
近年來,隨著京津冀產業的迅猛發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成為京津冀產業發展的重要內生變量和剛性約束條件。傳統的粗放型產業發展忽視了資源環境的基礎地位,造成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災害頻發,形成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有限性相互矛盾的局面,使得環境與發展成為京津冀產業發展必須關注的焦點。正確把握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尋求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徑,從根本上遏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是京津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1]。
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產業發展促進了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同時產業發展又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物質保障,增強了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目前,京津冀地區是全國水資源最短缺,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資源環境與產業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空間。
造成京津冀環境污染的原因,與產業發展模式有一定的關系。一方面,低端的產業結構和不合理的產業布局,破壞了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由于注重規模經濟,缺乏對外部治理的意識,導致部分工業聚集地區環境污染嚴重。另一方面,京津冀區域產業同構化嚴重,導致資源的分散和浪費。從工業層面來講,京津地區的產業同構程度是大于京冀地區和津冀地區的;從具體行業來講,京津地區同構現象主要在技術密集型產業和以交通運輸、通訊設備等電子設備為主的高端制造業,而津冀地區和京冀地區同構現象主要是在黑色冶金業。這種現象,既形成區域間的惡性競爭,又浪費了資源,污染了環境。因此,要正視產業發展與環境污染問題,切實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改善環境,有選擇性的轉移和承接北京的功能疏解,實現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戰略。
產業發展是以一定資源環境為基礎,在資源環境可承受范圍內,產業發展為人類提供所需的物質生活,同時為資源環境的優化提供條件。一般來說,產業發展到工業化階段,會產生一定的污染和資源破壞問題。這些環境問題的出現成為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既能相互協調,又能相互制約,也就是說,產業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具有雙重性[2]。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能提高資源環境利用率,比如生態環保型產業,既能提高資源環境利用率,又能優化環境、開發新能源,還能為其他產業提供有關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技術支持。同時,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又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這種發展模式下的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是相互協調、良性循環的發展。反之,當產業發展無視資源環境的有限性,過度消耗資源,不斷增加廢棄物的排放,超出資源環境的承載閾值時,就會制約和束縛產業發展。比如傳統粗放型的產業發展方式,不僅資源利用率低,還造成了能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災害頻發,形成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有限性相互矛盾的局面,這種模式下的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是相互制約、惡性循環的發展。
總之,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產業發展伴生環境污染,環境壓力是產業發展的函數。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是伴隨相生的現象。
從歷年水資源消耗量、產業能源消耗量的變化情況著手,研究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尋找產業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的落腳點與平衡點。同時,從能源消費與產業發展的角度為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提供理論基礎。
3.1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的水資源約束
京津冀產業發展與水環境關系密切,按照京津冀三次產業發展對水的需求情況,分析水環境與京津冀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考慮到指標的可獲得性和可代表性,重點從水資源總量、用水總量、農業耗水量和工業耗水量以及分別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幾個方面來闡述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的水資源約束。
從表1京津冀三地水資源情況看,京津冀三地都有一定的用水缺口,超過了其水資源的承載力,可見京津冀產業面臨著水資源緊缺的壓力。2014年北京用水缺口為8.9億立方米,天津用水缺口為12.73億立方米,2013年河北省用水缺口為15.44億立方米。從用水總量看,京津用水總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河北用水總量有下降的趨勢。其中,北京用水總量從2006年的34.3億立方米上升為2014年的38.2億立方米;天津用水總量從2006年的23億立方米上升為2014年的24.1億立方米;河北省的用水總量除了2012年有所上升外,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從2006年的208億立方米下降為2013年的191.3億立方米,下降了8.03%。
高耗水的背后折射的是京津冀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北京第三產業比重較高,因此,第一、二產業相對來說用水所占比例較小。其中,農業用水總量由2006年的12.8億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3.8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比例也由35.13%下降到13.14%。天津農業用水所占比例相對比較穩定,2006年~2014年,農業用水比例基本在50%上下浮動。由于天津以第二產業為主,因此,工業用水所占比例從2006年的19.29%上升為2013年的22.69%。河北省生產的農產品占全國8%左右,是我國主要的農產品供應地之一,因此,第一產業用水量較大,農業用水所占比例基本都在70%以上,其中農業灌溉用水在河北省整個農業用水比例中占到90%以上。這就造成了地下水開采超標的問題。隨著中央及河北省政府對環境的關注逐漸提高,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及相應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河北省的農業用水量從2006年的163.7億立方米降到2013年的137.6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比例也由78.70%下降到71.93%。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水資源配置不合理,產業間用水比例不協調,這種不合理突出體現為農業用水量過大,雖然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用水在總量中的占比也在下降,但仍有很大的調整余地。
3.2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的能源約束
能源消費與產業發展的關系一直是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眾所周知,產業發展對資源和能源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京津冀地區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河北省更是煤炭消費大省,排放了大量污染氣體,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同時,京津冀三地近年來處于城鎮化、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能源的消耗量更是與日俱增。因此,從能源消耗和產業產值角度,分析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的能源約束。

表1 京津冀工業農業用水情況表 單位:億立方米

表2 2006年~2014年京津冀三產能源消耗比重表 單位:%

圖1 2006年~2014年京津冀三次產業能源消耗總量
2006年~2014年京津冀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實現GDP由24048.1億元增長到66478.9億元,增長幅度為176%,年平均增長率為19.6%,同時,能源消耗量也快度增長,從2006年的31797.7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14年的43630.3萬噸標準煤,增長幅度為37.2%,年均增長率為4.1%。可見,京津冀產業實現GDP的增長與能源消費都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需求也在同向增長;產業增長速度高于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表明產業發展的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
從2006年~2014年能源消耗總量看,京津冀近年來能源消費總量逐年增加,其中河北省三次產業能耗最高,2006年~2011年期間北京三次產業能耗高于天津,2011年~2014年期間天津三次產業能耗高于北京。這表明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的能源有效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北京三次產業能源消費總量總體趨于收斂,但各產業內部的能源消耗卻有所不同。總體上,第一產業的能源消耗量遠低于其他兩個產業,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呈現增長趨勢,2006年~2008年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耗量低于第二產業,以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不斷注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使得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量高于第二產業。這表明,能源投入對北京市三次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這反映出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能源效率提升、政策引導的變化,北京市的產業發展已經開始從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業轉向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端產業和第三產業,這也可以從北京市的產業結構比重的變化得到體現。
天津市的能源消費總量呈不斷上升趨勢,其中,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量是最大的,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能源消耗量遠低于其他兩個產業。雖然三大產業能源消費與總體能源消費的走勢大體是一致的,都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但每個產業的變化特點又有所不同,第二產業在2009年出現了一個高峰。第三產業的走勢與第一產業的走勢相似,都是穩步上升。這說明天津市在經歷了重工業發展的高能耗階段以后,也已經進行了傳統產業的現代化改造,以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河北省產業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依然突出,產業增速與節能減排矛盾較大,迫切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革新。在河北省的經濟構成中,對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依賴性過高,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最高,其次是第三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河北省能源消耗主要來自于工業能耗,并以鋼鐵、電力和化工為主。
從能源消費結構看,京津冀產業發展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所占比重雖然呈下降趨勢,但仍占較大比重。以2013年為例,京津冀三次產業的煤炭消費比例為27.3%、46.7%、73.6%;原油消費比例分別為21.41%、26.88%、7.31%;天然氣消費比例分別為15.58%、4.82%、1.81%。可見,煤炭消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依然占有較大比重,尤其是津冀地區,以煤炭為主的低質能源消費結構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制約了京津冀產業可持續發展。另外,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導致產業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約束問題越來越突出。
3.3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的土地資源約束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京津冀產業發展在帶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于土地資源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基于京津冀土地資源承載范圍內的產業發展、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既有利于耕地資源保護,又有利于控制和限制耗能高、危害大、產能過剩的項目用地。
京津冀區位呈嵌套結構,產業發展已超出土地承載力范圍。從實際情況看,當前津冀正圍繞產業轉移或產業承接展開大規模產業用地審批和集約、節約利用。河北和天津在進行產業轉型和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承接北京非核心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用地需求,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3]。一方面,京津冀產業發展面臨著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后備資源匱乏的困境。津冀為了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用地擴張的要求比較強烈。天津市重大項目難以落地的主要原因是“用地缺口大”。同時,河北“十二五”期間預計建設用地需求在18.33×104公頃以上,用地缺口在60%左右。另一方面,產業發展過程中粗放的用地方式比較普遍。據統計,天津建設用地使用效率每平方公里只有3.32億元,這種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而建設用地面積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不斷減少,造成后備土地資源不足。2012年河北省的人均土地面積為0.27公頃,遠大于京津的0.1公頃,河北省未利用土地占行政區總面積的比例為21.05%,遠大于京津的12.64%和10.98%,這意味著河北省土地儲備豐富,產業布局比京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但其單位土地面積生產的GDP僅為13.01萬元/公頃,遠低于京津的99.03萬元/公頃和94.88萬元/公頃,可見,京津兩地產業發展的土地集約度遠高于河北省[4]。
[1] 閻兆萬.論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J].經濟研究參考,2007 (65).
[2] 白云蛟.環境約束下京津冀產業轉型協同發展研究[D].河北大學,2015.
[3] 翟林.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問題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
[4] 王樹強,張貴.基于秩和比的京津冀綜合承載力比較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4).
F127
A
2096-0298(2016)07(c)-130-03
①本文系2016年天津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應急)課題:“京津冀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問題研究(16YYJ-13)”的階段性成果;2012年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一般項目(TJLJ12-026)的階段性成果。
屠鳳娜(1979-),女,河北辛集人,天津社會科院發展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學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產業發展戰略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