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霞
美軍后勤信息系統是指美軍在實施后勤指揮控制和保障任務時運用的自動化信息系統,它們是美軍后勤信息化的核心。美軍嚴重依賴各種后勤信息系統,即在協作信息環境下,通過標準操作程序,完成后勤指揮控制和后勤保障任務。美軍發展應用了大量的后勤信息系統,包括編目、通信、業務和指控等系統,用以確保后勤指揮控制和保障任務的高效實施。
發展歷程
美軍后勤信息系統建設發展主要經過3個階段。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各自為政,分散發展
美軍在這一時期主要開展基礎性建設,包括物資編目和獨立的后勤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1954年,美國國會頒布《國防編目與標準化法》,對全軍和政府機構所有物資進行統一編目,建成聯邦物資編目系統。1972年,在聯邦物資編目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了基于大型計算機的編目應用系統——國防綜合數據系統,統一管理、維護500萬種物資。上世紀50年代,美軍建立了以物資器材供應為主的總部一級后勤自動化系統。60年代,陸軍建成運輸數據自動化系統和基地業務信息系統。70年代初,陸軍器材部所屬物資管理部門開始使用“裝備器材管理標準系統”(CCSS)和“倉庫管理標準系統”(SDS),但同一功能的系統開發了許多個。從70年代中期開始,美軍后勤自動化系統開始從總部向下延伸,各軍種都建立了從總部到部隊以補給業務為主體的縱向垂直式后勤自動化管理體系。應用重點是物資器材的采購、供應、維修和運輸管理等。在陸軍,統稱為“陸軍標準管理信息系統”(STAMIS),包括16種戰術勤務支援系統,1988年開始配發部隊使用。后勤指揮方面,發展“戰斗勤務支援控制系統”(CSSCS),并納入陸軍戰場指揮系統一體建設,配發各梯隊,但各層之間并不聯通。截至1996年,國防部和陸、海、空、海軍陸戰隊軍種各自開發了數百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但是,單獨開發運行的后勤業務信息系統(如運輸、財務、補給、維修、工程、倉庫等系統)互不兼容,互操作性差。各單位使用的同一種后勤業務信息系統數量太多而且互不連通,例如美陸軍器材司令部轄下各司令部采用的“裝備器材管理標準系統”(CCSS)和“倉庫管理標準系統”(SDS)就多達50多個。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前10年:后勤轉型,綜合集成
這一時期,美軍經歷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四場高技術局部戰爭,所獲的經驗教訓深刻。美軍從1997年開始實行軍事轉型,其中后勤轉型首當其沖。美軍以業務現代化、全資產可視化為目標牽引,通過實施后勤業務轉型和信息系統集成,極大地提高后勤業務管理和所有資產狀況的可視化程度。主要的信息化工作如下:
一是后勤業務信息化建設。1997~2004年,美軍采用電子商務/電子業務這種商業辦法促使人事、財務、采購、醫療、運輸、物資管理等后勤業務流程最大限度地無紙化、電子化;2005年以后,在以往電子商務/電子業務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增加運用業務企業體系結構的方法,加快加深運輸司令部、國防后勤局與國防財會局以及陸軍部、海軍部、空軍部等6大核心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武器系統全壽命管理、物資補給與服務管理、固定資產與設施全壽命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等5大核心業務領域的轉型。
二是資產可視性建設。提出在儲資產、在處理資產和在運資產可視性的目標,其實質是要實現保障資源實時可視、保障活動實時可控。在此目標牽引下,美軍開始了以綜合集成為主要手段、以大系統為主干工程的物流建設,重點開發全球作戰保障系統和全球運輸網。
三是繼續推進編目工作。在國防綜合數據系統的基礎上建成“聯邦后勤信息系統”(FLIS),用于管理、維護美軍700萬種物資。
四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提出建設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同年啟動國防信息基礎設施公共操作環境和國防信息系統網建設;1999年提出建設全球信息柵格(GIG)。信息基礎設施的改進和發展為今后的后勤信息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編目系統是與物資有關的所有應用系統的基礎和核心,是聯系其他后勤應用系統的紐帶。美國陸軍依托編目系統,組建陸軍后勤中心數據倉庫,其數據框架為“陸軍確認(列裝)編目數據+特殊管理數據+其他數據”。美軍的靜態資產可視和在運物資可視建設也都是以編目系統為本的,靜態可視部分就是即經過拓展網上用戶數量的FLIS,在運物資可視部分的數據框架采用的是“編目數據+起點(如倉庫)數據+裝貨順序、包裝、特征等數據+中途諸過程數據+終點(物資到達目的地)收貨對象、指令確認數據+其他重要數據”。
21世紀前10年至今:協調優化,整合提高
美軍重點關注技術、資源、流程、政策、管理、運維、安全等所有層面,以及各部分、各層面的整合與優化,促使后勤信息化事業作為一個目的性、組織性很強的整體,即所謂的后勤“信息企業”來深化推進。隨著《預算控制法》的頒布實施,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還會關注如何降本增效。主要工作有:
一是美國防部機構和各軍種將完成本系統內的各級各類后勤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下一步將開展跨軍種、跨部門的集成與聯通。
二是抓緊完善頂層設計,構建一個涵蓋所有體系結構的統一的全軍性信息化建設頂層結構——“國防部企業體系結構”。
三是整合國防部信息基礎設施,使之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從而達到提高任務效率、增強網絡安全和節約成本3大目的。
四是繼續推進國防部5大核心業務領域的信息化進程。
五是持續加強后勤信息系統的投資審查和財務審計。
主要內容
美軍的后勤信息系統主要分為國防部、軍種和戰區三個層級。
國防部層級
主要包括用以支持聯合后勤的通信系統、國防后勤局的補給鏈管理系統,以及全軍通用的醫療、運輸、配送和財務等系統。運用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全球作戰保障系統聯合分系統和戰備評估系統一輸出工具,提供聯合后勤及后勤指揮控制所需要的通信能力。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主要用于支持聯合后勤及后勤指揮控制行動。全球作戰保障系統聯合分系統主要用于提供有關國防部持續保障與戰斗勤務支援活動的實時、只讀信息,為作戰指揮官提供統一作戰環境下持續保障與戰斗勤務支援視圖。戰備評估系統一輸出工具主要用來提供有關部隊狀態戰備的決策類信息。
國防后勤局主要運用國防后勤局企業業務系統、通用食品管理系統、配送計劃與管理系統、配送標準系統對全軍物資進行管理。
全軍通用的醫療系統為“戰斗傷員救治醫療通信系統”(MC4),主要用于戰術醫療部隊的聯合戰區級自動化戰斗衛生保健和綜合醫療信息管理。存有各軍種部隊人員的電子醫療記錄,指揮官利用該系統可以快速獲得準確的病人治療歷史記錄、前方傷病員復蘇信息以及醫療監視信息。
全軍通用的運輸系統為“運輸協調員用自動化運輸信息系統Ⅱ”(TCAIMSⅡ),主要用于國防部和各軍種通用的標準聯合運輸與部署信息管理。
全軍通用的配送系統是在全球運輸網的基礎上,通過集成國防后勤局的綜合數據環境(IDE),構建的“企業數據倉庫”,主要用于提供通用綜合數據應用服務,為作戰司令部、軍種、聯合參謀部、國防部機構以及其他聯邦組織提供補給鏈、配送和后勤信息。
全軍通用的財務系統為“基本基金企業業務系統”(GFEBS),主要用于提供統一的經費管理。
軍種層級
美國各軍種主要圍繞全球作戰保障系統,建設各自的統一的后勤指揮控制系統。
陸軍先后對50多個總部級裝備器材管理信息系統、16個戰術級勤務支援系統以及100多個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集成,建成統一的后勤指揮與控制系統,即“戰斗指揮持續保障系統”(BCS3),并配發陸軍所有層級部隊,提供后勤通用視圖和任務所需的戰斗勤務支援數據。
海軍建有統一的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即“企業資源計劃”(ERP),用于連接作戰部隊和海軍保障梯隊,使海軍后勤業務行動具有資產可視和財務透明特性,能夠為海軍所有組織提供互操作數據,包括財務、采辦、后勤、艦隊維修、補給,以及物資管理等方面的數據。
海軍陸戰隊建有“全球作戰保障系統海軍陸戰隊分系統”(GCSS-MC),用于提供全海軍陸戰隊范圍的可視化后勤信息,包括倉儲、物資配送、后勤計劃工作、決策支援、倉庫維修等。
空軍對現有的400多個基地級和批發級后勤信息系統進行集成,建成“遠征作戰保障系統”(ECSS),涵蓋產品保障與工程、補給鏈管理、遠征后勤指揮與控制、以及維修、修理與大修等13個保障功能。
戰區層級相連,以便為后勤指揮控制提供所需的醫療和運輸信息。
系統集成
美國軍隊幾乎所有的后勤指揮與保障任務,都依靠信息系統實施。美國陸軍主要運用BCS3和“全球作戰保障系統陸軍分系統”(GCSS-A)實施后勤指揮和保障。BCS3擁有統一的持續保障、在運可視和部隊數據,并通過戰術互聯網為陸軍作戰指揮系統的通用作戰視圖提供地圖式的作戰地域后勤視圖與可視信息,使作戰指揮官能夠快速瀏覽后勤補給、運輸、維修等狀況。全球作戰保障系統陸軍分系統是陸軍統一的戰役戰術級后勤管理信息系統,它與BCS3相連,為之提供所需后勤數據。該系統可提供近實時、完整的陸軍戰術后勤通用作戰視圖,提供陸軍戰役戰術級全資產可視性,便于陸軍各層級組織和人員,特別是后勤計劃和指揮人員獲得戰備和維持所需的可靠后勤信息。此外,MC4和TCAIMSⅡ都可與BCS3和GCSS-A
美軍在繼軍事作戰指揮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之后,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對后勤信息系統進行綜合集成。如今,美軍國防部和各軍種已基本完成后勤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工作,并與作戰信息系統互通互操作,基本能滿足網絡中心戰中全面優勢和態勢感知要求。
總體思路
美軍后勤系統集成的總體思路,是以信息優勢、全資產可視性和信息共享為牽引,依靠GIG通信基礎設施和綜合C4ISR體系結構框架,統一規劃實施,采取路線圖/過渡計劃的方法分步建設,建立運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結構,規范技術標準(包括軟件、硬件和數據標準),最終實現全軍后勤信息系統一體化。
建設重點
建設與作戰指揮系統連通的統一的后勤指揮與控制系統,提高后勤態勢感知與決策支持能力
美軍的遠征機動作戰概念以及現實的全球作戰環境都強調后勤指揮與控制系統必須擁有態勢感知、有效的資源分配以及決策支持能力。態勢感知是使后勤成為作戰速度“賦能器”的前提,決策支持是影響作戰靈敏的關鍵。美軍認為,只有綜合集成各級指控系統以及使指控系統與后勤業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才能使后勤指控系統具有態勢感知與決策支持能力。
20世紀70~90年代末,美陸軍的后勤指揮控制系統一直是作為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的后勤分系統或后勤模塊而存在的,各層級運行獨立的后勤指控系統。2001年,美陸軍開始在旅以上部隊使用的CSSCS的基礎上增加聯合部署后勤模塊(JDLM)和在運可視性功能,并且改進了數據庫管理,建成BCS3,作為陸軍最大的作戰指控系統——“陸軍作戰指揮系統”(ABCS)的決策支持系統,為其提供以地圖形式顯示的“后勤通用操作界面”(LCOP)和任務所需的戰斗勤務支援數據。2004年開始部署BCS3,2006年在陸軍范圍內部署完畢。自此,陸軍所有層級統一使用BCS3,為各級作戰指揮與控制系統提供所需后勤信息和決策支持,實現了作戰后勤指揮的綜合統一以及作戰指揮與后勤指揮的一體化,從而解決了陸軍后勤態勢感知難題。通過運用BCS3,各級持續保障組織可以獲取實時態勢感知,“看到”運動中的部隊與持續保障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后勤指揮、控制、協調以及決策制定的速度和效率。
進行跨業務領域集成,建設與后勤指揮系統連通的統一的“綜合后勤業務管理系統”,以實現全資產可視目標
1996年美國防部部隊轉型辦公室率先命令建立后勤系統網絡,提出了全球作戰保障系統計劃,以提供通用的全球資產可視圖;隨后陸軍便開始分別對現行的50多個總部級后勤信息系統、16個戰術級后勤業務信息系統以及100多個財務信息系統實行綜合集成,總體目標是對現有業務流程和信息系統進行優化集成,構建一個統一的后勤業務信息系統,即“單一陸軍后勤企業”(SALE),實現精確化管理,同時為后勤指揮控制系統提供綜合的勤務保障數據。此項工作估計將于2015年底前完成。
21世紀初,海軍和空軍開也開始大刀闊斧地對原來獨立運行的財務、庫存管理、維修以及補給等自動化系統進行綜合集成,并于2010年均建立了統一的綜合業務管理系統,使本軍種所有組織均可獲得綜合可視性與狀態數據。上述所有綜合業務信息系統與后勤指揮控制系統相連,為之提供綜合勤務保障數據,以支持后勤態勢感知。此外,為提高戰區配送效率,美軍還積極建設射頻在運可視系統,用于跟蹤起運點(倉庫或承包商)到最終目的地物資的身份、狀態與位置。射頻在運可視系統與各種衛星跟蹤系統(比如“陸軍移動跟蹤系統”)及其他后勤信息系統均相連,它一方面從衛星跟蹤系統接收近實時的運輸位置報告,另一方面與運輸協調員用自動化運輸信息系統Ⅱ、BCS3等后勤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建設權威綜合后勤數據庫,不斷擴大后勤信息共享范圍
美陸軍十分重視綜合數據庫的建設和利用,一直在尋求建成一個陸軍范圍內單一、權威的后勤信息庫。這個數據庫叫做“后勤信息倉庫”(LIW),將為全陸軍范圍的物資利益攸關者提供一個單一、共用的場所,使他們能夠登錄、獲取和傳送陸軍物資管理數據與信息。后勤信息倉庫將匯集各個陸軍后勤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數據,以利于物資管理。它不僅僅是一個物資數據庫,還將儲存后勤參考信息,如電子技術手冊和交互電子技術手冊、聯邦后勤數據,以及各種報告和工具等。另外,陸軍及其他軍種還與國防后勤局綜合數據環境(IDE)相連,只需單點登錄即可共享其中的國防后勤局后勤信息。綜合數據環境是全球作戰保障系統族中的一員,可以向全球作戰保障系統陸軍分系統向該系統提供所有的國防后勤局數據,包括補給鏈管理數據、中央管理主數據、授權的數據元、集中國防部后勤業務規劃等。
現在,國防后勤局綜合數據環境已與美國運輸司令部全球運輸網絡進行了集成,建立了一個適用范圍更廣的通用綜合數據庫IGC,供作戰司令部、各軍兵種、國防部和聯邦部門共享全球補給、配送與后勤信息。各軍種可通過與該綜合數據源的連接,進一步地提高聯合后勤、物資配送和運輸可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