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佳 Ning Jia
與自然連接的空間:從“再現”到“表達”
——讀劉影新作有感
寧佳 Ning Jia
流變的秩序——劉影個展
2016.5.5—5.30
主辦:法國巴黎1618畫廊
1劉影拆哪兒?布面丙烯160×120cm2016
風景畫是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母題,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紀在龐貝古城的壁畫中出現的具有裝飾性的表現田園風光內容的作品。經歷了尼德蘭藝術、印象派藝術等漫長的歷史發展,“風景寫生”的重點絕不是復制和再現自然景觀和物象形態,而是呈現藝術家觀察和思考的方法。作者以劉影的藝術為例,闡述了風景繪畫中的表達之美。
風景繪畫,表達,社會微景觀
2劉影失焦1布面丙烯160×120cm2016
幾日前,得到青年藝術家劉影的邀約,說是他正在為自己的畢業創作厘清思路和做一些階段性的總結,想請我寫點文字作為介紹。而我當時第一反應是猶豫和不安的,因為與劉影相識已久,坐而談藝的機會卻并不多。我知道他師從四川美院風格獨樹一幟的翁凱旋教授,一直以來都以“風景畫”為母題進行創作,而這恰是我本身不太了解和擅長的一個繪畫領域。
我們都知道,“風景畫”是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母題,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紀在龐貝古城的壁畫中出現的具有裝飾性的表現田園風光內容的作品。而直到17世紀尼德蘭的藝術家們才開始將之作為繪畫類型的一個獨立分支來進行研究,他們則被稱為藝術史上最早發現“天空之美”的人。19世紀初開始,一些偉大的藝術家,比如特納、康斯特布爾等人開始致力于將風景畫擺脫裝飾性的束縛,提升到高貴“純藝術”的地位。當然最后真正完成這一使命的則不得不歸功于法國的印象派,他們將色彩魅力從自然的光線與空氣中釋放出來,甚至于也直接影響到了現代主義藝術的發端。介紹這么多背景,不僅是要從藝術史的脈絡中強調出“風景畫”的時間線索,更是要說明“風景寫生”絕不僅僅是像鏡子那樣去復制和再現自然景觀和物象形態,而是通過“風景”或稱“自然”這一媒介呈現藝術家觀察和思考的方法。
而劉影真正的認知藝術正是通過這樣一種最為悠久、傳統的觀看方式開始的。200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四川美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劉影,供職于成都一家著名建筑師事務所。不過,在工作七年以后,他放棄了令人艷羨的待遇和理想的人生軌跡,重新進入四川美院油畫系,成為了一名在讀研究生。雖然,我們并沒有正面談及他這次人生重要轉變的因緣,但我從他口中不自覺蹦出的關鍵詞,找到了可能的答案——“表達、表達……自由的表達”。由于之前所學為設計專業,造型訓練較少,劉影在學習初期所遭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我曾親眼見他研究生一年級時選修了數量驚人的各種藝術課程,每天步履匆忙地來往于川美各個教室。他曾坦言,辭掉工作后回校學習,他的內心存在比同學們更多的焦慮、恐懼和渴望。我想,正是這種根植他內心不斷自我認知的欲望,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量。
幸運的是,導師教授給他一套操作性極強的繪畫語言訓練方法,從肌理塑造、表現手法、色調關系,劉影在層層遞進的風景寫生訓練模式下,不斷錘煉自己的藝術語言,其繪畫能力日益精進。當然,從另一個側面來看,這種“風格化”的繪畫方式,以其強大的感染力,消磨著“個體的意志”。劉影很清楚自己需要的不僅僅是如何再現自然,而是如何實現自我表達。雖然研究生學習階段曾多次隨導師赴各地寫生考察,這些創作也令他載譽頗多,但其內心一直渴望尋找到自我突破。基于此,在熟悉了油畫語言之后,劉影開始希望在“風景畫”中加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態度。從題材到技術,他開始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并為自己的藝術創作設計不同的難題。研究生三年時間里,他從“風景寫生”入手,經過中間階段的搖擺、掙扎、探索,終于在畢業前夕以“現實風景”迎來了一個美好的收官。
從題材著眼,我將他的近作大致歸納為“社會微景觀”系列。這批作品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調整與探索:創作初期,劉影主要從自己熟悉的畫面氛圍營造,油畫語言調整入手繪制了一些宏大的場景,譬如波濤、海面等。很短的一段時間后,他就發覺這和自己的體驗并無太大關系,而容易沉溺于個人語言上的探索和自娛自樂。他開始挖掘自身特點轉入第二階段。得益于本科所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以及大型設計公司工作多年的經驗,劉影對現實空間一直有著超越常人的敏感度。其實,從三維立體空間的設計,到二維平面繪畫的學習,他常會有一種困惑:即空間的圍合以及人所感受到的安全感是究竟如何形成的,而這種構成關系是否能通過畫面來進行有效傳達。找到這樣的具有獨特個人經驗的切入點,他很快進行到了具體效果的實驗階段,為了和以往的繪畫慣性拉開距離,他特別選擇了素描小稿的方式來進行創作。這段時間里他找到自己偏好的一些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陳設和優美繁復的家居飾品來進行空間的錯搭,同時在畫面中穿插了許多纖細、無序、蓬勃生長的藤蔓,像極了一段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內心獨白。
1劉影仲夏夜之夢布面丙烯60×80cm2015
2劉影時光的罅隙1布面丙烯60×120cm2016
3劉影時光的罅隙2布面丙烯60×120cm2016
但是,在畫面效果實驗初步成功后,如何讓繪畫空間回歸它的純粹的二維性,成為劉影揮之不去的個人情結。他開始嘗試一些繪畫語言表達的實驗。他迅速進行到了第三個階段的工作,剛開始受到了一些大衛·霍克尼的影響,劉影的主要方法仍是在自己擅長的風景畫中加入一些平面構成效果,這樣的處理使得他總在繪制的細節泥潭中徘徊。雖然這個階段獲得了導師和朋友們的好評,他仍然決心反叛自己,于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油畫體積表現的最大特點,突出個人經驗的言說與表達。他開始從自己的感動和記憶中尋找到場景化的社會景觀,并以自己偏愛的絲網版畫的單純、鮮亮的藝術效果來進行視覺呈現。創作方法主要是以丙烯平涂作底,然后以薄油上彩,在單純的空間分割中留下油畫特有的筆觸感和美感,最后輔以素描勾勒細節。并以模仿絲網版印制過程中的層層疊加,以及錯版等藝術效果。在畫面中形成了偏設計、偏構成的現代圖景。以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個時候我終于感覺自己從幾個方面做好了這個系列創作的準備:題材上強調空間的表達,語言上借用絲網版畫的肌理,畫面整體是對空間平面感效果的追求。” 顯然,在劉影的繪畫實驗中,現實情境和圖像敘事交織、個人化與日常化混雜,圖式和符號并置,全面進入微觀的“小時代”。
也正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劉影真正開始從對“自然景觀”的被動描摹,過渡到了對“社會景觀”的主動表達。而實際上,這樣的實踐過程,不僅是他逐漸放棄自身所學,所擅長東西的一個過程,也是他日益形成個人藝術觀的成長過程。另一個有趣的創作特征是,雖然劉影的畫面總是充滿著當代的波普意味,但實際上他在創作過程中幾乎不使用現成的圖片進行參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大腦實際上對圖形處理最后的效果已經有了很精確的預想,這種能力當然得益于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從畫底的平涂,到飽和色的添加,偶發效果的保留,以及主體繁雜細節的刻畫,劉影用一種心靈演算,帶給畫面既克制又生動的視覺特征。
而這種特點實際上和2000年以后形成的四川“新繪畫”潮流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在這里,“繪畫”僅被藝術家們當作一種手段,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媒介物,一套解讀現實世界的方法。借助于個人的視覺經驗和觀念敘述的方式,他們能自然地完成一套圖像化的話題制造。就這種藝術創作方式而言,所謂的“圖像”就是選定一個相對穩定的表現對象,并按照既定的程序對這一“符號”進行系列創作。顯然,這種作品范本化的創作思路,促使繪畫的“圖像化”成為當代藝術風格與觀念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這種全新的視覺經驗也在逐步對當代人的感知和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可以說,劉影正是十分善于利用當代圖像資源的典型代表,他喜歡將多種符號與跨界元素在畫中并置。在《對鋼琴的公審》、《楚門的世界》中追求一種超現實、平面化的構成效果。到《游,樂園》,畫面的縱深感被盡量的壓縮,加上大面積單純色彩的平涂,使得主體圖式顯著躍現出來,有效地增強了作品的視覺識別和感染力。而在《星期三的家庭例會》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主題開始留戀于瑣碎的日常經歷,混雜著許多個人幻想的元素,不僅使那些青春期的自我圖像具備了一種超驗特征和刺激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反映出藝術家對于生活美學輕松的追求。在這個系列作品中,我們能清晰發掘出劉影在一個疏離于畫面的“自我”。這種畫面感覺賦予了其作品一個突出的藝術特征:既觀照現實,又游離于現實之外。
4劉影時光的罅隙3布面丙烯60×120cm2016
而就繪畫語言而言,劉影的作品在逐步去除傳統主題性的宏觀描述后,將關注點落腳在了圖像實驗上。其作品的意義訴求也通過平面化的圖像構成來承載,這種和現代主義繪畫通過形式的獨立來捍衛主體存在的精英性相異,愈加類型化的藝術特征要求作品的圖像表達直接與當代現實發生關系。可見,圖像在劉影的作品中具有了多種功能,它既可以被理解為文化學、社會學闡述方面的現實圖像,也可以被看作是視覺的、形式的、個人化的識別符號。而這些符號的背后則是他企圖喚醒的被社會、被集體、被人們忽略的現實存在的良苦用心。
維特根斯坦曾認為,以色彩為媒介,就有可能對主觀與世界的關系進行科學分析。而劉影的藝術實驗,則是以畫面空間為媒介,將自己質疑的現實世界與人生的主觀體悟實實在在的聯系在了一起。
顯然,這類在繪畫性和內在主題上都有別于以往一個時期的繪畫特征,不僅體現了大眾文化時代新的視覺方式,同時也可歸結為圖像時代的轉向帶來的自我訴求。依靠這種社會日益“景觀化”的力量,在今天藝術家們試圖打破繪畫言說的邊界,希望以此在藝術體驗過程中尋得有關個人意義的歸屬。這一點在劉影的作品中被體現得更為直截了當,充滿了感染人心的力量。
顏寧志 張子睿
在跨領域藝術創作之中,顏寧志與他的作品格外耀眼。除了有著強烈的個人視覺風格,更重要的是,他無論繪畫、裝置、影像、設計的服裝都極為清晰地在他個人的風格脈絡之中躍動、升華。他濃郁飽滿的色彩支配了作品的全部,用感性靈動的造型突破了框架的束縛。他讓生命在色彩中流動……
葛平偉
我感興趣的是材料本身所特有的自然屬性,材料可以作為造型媒介和文化承載的依托“共質”,而《·結·》系列是基于材料語言的內核“特質”。木頭、石頭、空氣、水等媒材都有其固在的“特質”……
Space Connecting with Nature: from “Reappear” to “Express”——Review on Liu Ying's New Works
Landscape painting is an important motif in art history,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wall paintings of ancient Pompeii in the 1st century AD, some of which are decorative works showing pastoral scenery. After long evolution of Netherlands art and impressionism, the focus of “landscape sketching” is not a simple duplication or reappearance of natural scenery and shape of objects, but a way to present artists'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The author takes Liu Ying's works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charm of expression in landscape painting.
Landscape painting, Expression, Social microlan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