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李一白 Zhang Jie Li Yibai
探索特質
The Exploration of “Trait”
從“開放的六月”到美術教育
張杰 李一白 Zhang Jie Li Yibai
在美術學院紛紛將畢業展打造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品牌之時,四川美術學院“開放的六月”活動已舉辦至第十二個年頭,較早地開啟了這種開放的畢業展形式。本期《當代美術家》邀請四川美術學院張杰副院長暢談“開放的六月”活動的緣起和影響。并以此為出發點,探討當下美術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意義……
開放的六月,畢業展,美術教育
李一白(以下簡稱“李”):前幾年在美術學院間有了一個新的趨勢,畢業展越來越像學院面向公眾的一個品牌,比如中央美院去年開始推出的畢業季,以及中國美院、西安美院、湖北美院等都采用了畢業季的形式。四川美術學院“開放的六月”在11年前,就把畢業展打造成了面向社會公眾的品牌,當時學院出于怎樣的考慮,想到要打造“開放的六月”這樣的活動呢?
張杰(以下簡稱“張”):四川美術學院“開放的六月”在11年前開啟了第一屆。與現在相比,當時高校的辦學與社會的關系還不是很緊密,四川美術學院與政府、社會、大眾的關系是相對疏離的,我們舉辦的活動和展覽,大多是“自娛自樂”。每年的畢業展,觀眾永遠都是學生、老師,再沒有其他人的參與。但作為一所高校,特別是藝術院校,應該和社會發生關系,和城市發生關系,也應該和大眾發生關系。在2005年,很多人覺得重慶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藝術活動極其稀少,藝術資源也相對薄弱。四川美院自認為是藝術創作的基地、工廠和寶庫,但重慶政府和市民對川美并不了解。每年的畢業創作,同學們也十分努力創作了不少作品,但作品需要觀眾,要奉獻給社會,分享給大眾,不然作品的意義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們想把畢業展作為重慶的一個藝術活動,面向社會開放,吸引大家來欣賞。
以前我們的展覽活動也向社會發出了不少邀請,但當時川美的老校區地理位置上比較偏遠,交通不便,來參觀展覽的觀眾也是寥寥無幾。因此我們想到把畢業展覽和市民的旅游活動結合在一起,而大學的校園其實也是一種旅游資源,把校園文化、校園景觀等等融合在一起,打造成“校園游”的品牌,讓市民走進校園,體驗藝術,感悟藝術,觸摸藝術。每年的畢業展都在六月舉行,所以我們打造了“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游這一活動。
這個“游”不是簡單的看風光。當時我們的條件和現在比很差,畢業展的場地更多是在教室中,我們就把所有的教室全部開放,也要求學生們搞很多的社團活動,和市民進行互動,比如給市民畫肖像,讓市民體驗做陶藝、做雕塑的樂趣,舉辦時裝秀等等,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吸引大家來四川美院。通過媒體的宣傳,第一年我們迎來了不少市民,讓我們對“開放的六月”更加有了信心。同時,我們也有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我們是國家的藝術院校,用的是納稅人的錢,我們的教學質量、教學成果應該讓社會來檢驗,也有義務把教學成果奉獻給社會。
第二,作為重慶的藝術院校,川美聚集了如此多的藝術資源,囊括了上千件作品的畢業展覽,如此大的展覽規模在重慶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巨大的文化資源。這份資源應該由全市共享,也是藝術院校對所在區域應該發揮的作用。
第三,通過這樣的活動,吸引市民們走進美院。也許好多人從來沒來過美術學院,對此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第一次走進美術館,第一次與藝術作品親密接觸。這是對廣大市民的一次美育啟蒙和熏陶,對提高一座城市的文化素質和藝術情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還有一點,社會上的一些用人單位以前對美術學院不太了解,可能知道會有畢業展,但具體開展的時間和形式都不太清楚。我們對畢業展的宣傳和推廣也引起了這些用人單位的關注,他們通過畢業展尋找人才。這為我們的學生找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與用人單位和市民通過畢業展有了交流和對接。當時我們的畢業展沒有條件請專門的工作人員,守展的都是學生,他們可以與觀眾直接進行溝通,聽到社會各界對自己作品的評價。
這些原因更加堅定了川美對“開放的六月”的信心,一年比一年重視。以前有的學生臨開展前幾天才隨便畫了幅作品交差,可能覺得反正也沒有人來看,總有點敷衍的心理。現在畢業展要面向社會了,學院的形象、聲譽都在此展示,代表的不再只是學生個人,也督促我們對畢業作品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把關,組織了專門的專家團隊,對所有畢業作品重新評估,對評分不合理的作品由專家組重新打分,沒有達到標準的作品打了不及格。通過這樣嚴格的把關,引起了同學們對畢業創作的高度重視,畢業作品的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1周耀正怪力亂神布面馬克筆320×200cm2016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李:2006年四川美院搬到了新校區,與老校區相比位置更加偏遠,當時有沒有擔心因為交通不便而造成參觀人數減少?
張:地理位置造成的交通不便確實讓我們有過這方面的顧慮。但川美的新校區規模更大,特色也更加鮮明,我們選取了一些新穎的亮點,引發市民們的興趣。我們的校園這么美,本身就是很好的風景了。市民們在這里拍照、參觀、野餐、游覽,來的人反而更多了。近幾年隨著大家經濟能力的提高,對畢業展更加看重,會選擇心愛的作品花錢購買。也許很多人是第一次收藏美術作品,也有可能很多同學是第一次出售自己的作品,這兩個第一次,對中國藝術市場的形成,對藝術家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藝術的道路,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畢業展上的收藏,可以說是我們中國藝術市場的基礎,培養了一批熱愛藝術的人,也培養了他們消費藝術的觀念。
也有許多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畢業展。小朋友也許看不懂,但他們得到了藝術的熏陶,總會有藝術的基因在他幼小的心里開始萌芽。也許10年、20年后,他將會成為一位藝術家、收藏家,至少他會有對藝術的感悟。從這方面講,畢業展對公眾的開放將會產生更多的,我們沒有預估到的影響。
“開放的六月”12年一路走來,我覺得對川美的辦學、影響力,對社會、對城市的貢獻,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現在大家都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形式,紛紛按照這種思路來對畢業展進行推廣。在這方面,川美走在了最前面。
李:畢業展對公眾的開放,對于學院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直接影響到了學院對教學的把關。每年畢業展都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抄襲現象,也許學院內部在檢查和評估的時候沒能發現,但對公眾開放后,在全社會的監督下抄襲的作品還是逃不過大家的眼睛。我覺得這也是社會對學院教學的監督。
張:現在同學們對創作主題、素材、靈感的選擇大多喜歡用圖示化的方式進行選擇、收集。有的同學為了簡便、偷懶,為了取得更好的視覺效果,不顧學院的規定,采取這樣的行為。說得好聽點叫過度借鑒,實際上就是抄襲。每年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川美對此的處罰也很嚴厲。但要想杜絕抄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年都需要老師們在畢業創作中的監控、引導,同時也需要同學們和社會共同的監督,老師對信息量的把握畢竟是有限的。我覺得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同時加強畢業創作環節的監控,另一方面,也應該得到社會的監督和評判。形成一種壓力,讓學生不敢,或者不應該想到抄襲。
李:您剛才提到“開放的六月”讓學院和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幾年前就有人評價說川美的學生更能適應藝術市場,在市場中也更受歡迎,這可能也是“開放的六月”所帶來的影響。
張:我覺得在中國的藝術市場還不是十分成熟的情況下,我們的學生能有這么強的生命力,能在畢業后堅持做職業藝術家,靠自己的作品養活自己,實在是不容易。學校應該鼓勵他們,特別是我們作為地方院校,培養的學生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適應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需求,在社會環境的壓力下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都實屬不易。我覺得“市場化”、“適應市場”等特質并不是一個學院教學質量高低的評判標準,而是學院辦學定位的需要。因為我們是地方院校,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生存能力比較強的藝術家,我個人覺得這也是川美的辦學理念所決定的。我們培養的藝術家,在學生時代就了解藝術市場,了解藝術運作的規律,我覺得這沒有壞處。川美的同學們在學生時代就自己辦展覽,特別是實踐類的同學會主動請理論類的同學策展,寫一寫展覽前言,甚至辦個展,展覽的程序都很正規,搞酒會、請嘉賓。通過展覽的實踐,對于同學們以后成為職業藝術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藝術的發展,需要一批執著于藝術追求,為藝術現身的職業藝術家,他們是中國藝術的希望。這種人從哪里來?我們必須要讓同學們在校園里培養生存的能力。
2楊子圣底色布面油畫30×30cm2016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就鼓勵同學們創作,以創作帶基礎。二、三年級的時候鼓勵他們參與各種展覽和活動,來適應藝術運營的機制,體驗作為職業藝術家的狀態。針對才畢業的同學,我們還推出了青年藝術駐留計劃。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們在剛剛畢業,事業最艱難的時候學院扶他們上馬,送他們一程,讓他們安心進行藝術創作,和社會對接,和藝術機構對接,走上真正的職業藝術家的舞臺。這和我們的教學理念是吻合的,通過各種訓練讓學生們有市場的意識。
這一意識在“開放的六月”中一年比一年明顯,今年我發現所有的畢業展作品標簽上同學們都留下了自己的二維碼和聯系電話,有的甚至更直接(當然這種做法不是十分可?。?,直接寫道“此畫可以銷售”,或“此畫已經售出”。可見在畢業展期間,不少作品都被收購了。我不評論這種收購現象其他方面的好壞,最重要的一點,同學們會更加認識藝術的價值,認識到自己是對社會有用的人,能為社會付出勞動并得到承認的人。我覺得這對年輕的藝術家來說就足夠了。
李:這兩年有評論說美術學院之間地域性的差異正在逐漸削減,彼此間的特征不像以前那么清晰。您對這個現象怎么看?
張:因為社會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互聯網的興起,學生視野不斷地擴展,創作思路也更加開放。在這種前提下,地域對學生創作的局限就越來越小。我個人覺得這是發展造成的必然現象,也是正常的?,F在高校在培養模式的理念上,國內的美術學院應該都是大同小異的,并且互相影響,大家的關注點和獲取的信息也都差不多。這也造成美術學院自身教學的差異性削弱了。
但是作為一所高校,畢竟有自己的傳統和差異化的辦學定位,這是需要我們辦學者冷靜思考的。我們四川美術學院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培養的體系如何構建,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前幾年大家都需要發展,相同的資訊和理念構成了現在這樣的狀態,但下一步的發展和競爭必須是錯位化、差異化的發展,找到屬于自己的地盤。有了這樣的觀念,才有可能讓我們的學生與其他學院有所不同,具有自身的特點。這是藝術教育下一步的挑戰,也是我們學院需要思考的問題。
每年各大美院的畢業展我都去參觀了,雖然川美的作品與其他院校差異并不是很大,但在畫面的完整性,創作語言的豐富程度上,圖式的表現上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在題材的選擇上,川美的學生更加關注人類生存,關注社會發展比較突出的問題,其他學院的作品可能更加關注個人的內心世界,這也和我們學院的教學理念有關。只是這些特點還不夠明確,還沒顯現出更大的優勢,這是需要我們下一步更加強化的。
1
朱驥翔
九號作品
綜合材料(化學藥劑)
150×110cm
2016
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2朱驥翔十號作品綜合材料(化學藥劑)150×110cm2016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3朱驥翔十二號作品綜合材料(化學藥劑)150×110cm2016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李:最近國畫系和油畫系都舉辦了回顧老教授藝術的活動,對賴深如老師和夏培耀老師的藝術做了比較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學院是不是也想通過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的方式,在歷史中進一步尋找自身的特點呢?
張: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能忘記過去。在回顧過去的過程中,尋找我們的基因,這些基因是不是被遺忘了,或者被隱性化了,我們能不能把以前優勢的基因顯性化。所以我們需要挖掘歷史,回顧歷史。當然更重要的是展望未來,通過歷史尋找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我們能在哪些方面有些作為。也許有些方面是應該放棄的,我們也必須做出選擇,在歷史的基礎上,做出下一步的選擇。
李:邱志杰老師“十大學生腔”的文章總結了學生畢業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元素和意向,帶著一點偷懶的成分。這十大意向用于表現青年藝術家的獨特心理是十分好用的,可能最開始有人以此進行創作,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后人便紛紛效仿。您對這一現象怎么看?
張:邱志杰老師十分用心,敏感地把當代學生創作的狀態歸納成了十個特征。十個也好,二十個也好,我個人覺得這種歸納沒有問題,確實總結了學生創作的大致狀況。但我覺得, 既然是學生,就肯定會有“學生腔”,就像一個小孩,發出的聲音肯定是童聲,如果發出了成年人的聲音反而會很奇怪。
學生進入美院經過四年的學習,學校應該進行引導,讓他們的視野更加寬闊,不只是關注這十種創作的主題或方式,而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和眼光,去發現大千世界方方面面,更加精彩的瞬間,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這方面的引導相對少一些,所以學生老是關注年輕人喜歡關注的那些點。作為藝術家,應該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讓自己的創作和別人有所差異,也許這種差異正是自己的優勢所在。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對學生多做引導,脫離俗套。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既然不同,就應該把自己獨特的感受表現出來,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把自己的感受、思想、主題真誠地表現出來,那么我覺得這種“學生腔”就是多元化的學生腔,豐富多彩的學生腔。
李:前幾年有不少聲音認為研究生的畢業作品還沒有本科生的好,這幾年這一現象好像有所好轉。您認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本科階段的學習側重點分別在哪?評價研究生和本科生畢業作品的標準分別是什么?
張:前些年人才選拔的標準和方式有些問題,造成研究生的入學質量和我們期待的標準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造成前幾年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研究生的畢業展沒有本科生的好看,沒有那么精彩和吸引人。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質量的提高,和研究生們學習的努力,我覺得川美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在畫面的完整度、成熟度上還是更加優秀。研究生的學習和創作應該確立一個方向,確定一個主題,研究和創作也應該結合起來,讓研究的成果在畫面上顯現出來。這一點來看,包括川美在內的全國美術學院都相對薄弱。研究生的學習只有3年,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聚焦,在一點上進行相對深入的研究,有實驗性、探索性,成果也應該在作品中顯現,而不是簡單的為了畫一張畢業作品把一些圖片湊在一幅畫面上,不能單純為了好看。比如說要研究一種材料,那就把它研究透,在畢業作品中把這種材料的魅力真正發揮出來,在論文中闡述出來。現在不少研究生的畢業作品和論文是錯位的,研究方向是散的,這是我們的弱點。本科生的畢業作品應該是對四年學習的一個總結,用藝術表達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這和是研究生不一樣的。這種差異也是我們辦學不同層次的要求,也是研究生階段學習的意義。
李:以后學院會不會考慮用不同的形式展出研究生的畢業作品?研究生階段的意義重在研究,但目前的展覽方式只是展出了畢業作品,觀眾無法了解他們研究和思考的過程,以此評價研究生的畢業作品可能也有些單薄。
張:目前因為場地、技術的制約還沒有這樣的條件,但我覺得這是必要的。方便觀眾理解作品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研究生單純隨著感覺做畢業作品。
李:最后請您送給廣大的畢業生們一段話吧。
張:我覺得中國的藝術教育承擔著兩種職責,一種是培養藝術家,另一種是通過藝術的方式培養健全的、具有審美素質的合格公民。我希望我們的畢業生,有志于藝術追求的,要有堅定的信念,雖然道路艱辛,但社會需要你們,要堅定的走下去。但藝術家畢竟是少數,我們的一大批畢業生,不要因為以后沒有搞美術而沮喪。在美院四年的學習,你的身體里已經融入了美的元素,不管今后從事什么行業,老師也好、公務員也好,四年間美院給予你們的營養在其他的崗位上都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創造性的思維、適應社會的能力、對美的感悟、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這些將在你的一生中發揮效用。如果我們的同學都能有這樣的情懷,那么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將更能發揮它們的意義。要熱愛藝術,相信藝術的基因將會在你重要的時刻顯現它的價值。
李:美術學院的教育一方面是創造美,一方面是發現美。大家的關注點普遍在“創造”,而忽略了“發現”。
張:并不是只有當了藝術家的學生才是成功,兩方面的學生都是成功的,這也是當代美術教育的意義所在。
4賀金開碟映花語平版套色60×43cm2016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
宋世霽
格雷戈瓦爾·柯爾伽諾畢業于巴黎愛斯提爾尼高等藝術學校應用藝術專業,23歲開始從事攝影,他的作品關注現實,意在向人們展現當今現實世界的斷層、悖謬和混亂。他關注鏡頭外最細小的事物。身體、傷痕、社會形態轉變是其作品的主要題材……
From “Blooming June” to Art Education
When art academies aim to make graduation season the brand opening to the public in succession,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has already held “Blooming June” activity for the 12th year, starting the opening form of graduate exhibits at an earlier time. This issue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invites Mr. Zhang Jie, Vice President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to talk about the originality and infuence of “Blooming June” activity. With this starting point, the meanings of art education and problems it is facing will be discussed.
Blooming June, Graduate exhibit, Ar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