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我之前來過三次,這是第四次,但是每一次來感覺都是不一樣的,東北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美”,我為東北人感到自豪和幸福。

大家都在講東北振興的問題,我也曾經聽到過東北的經濟形勢跟全國比的話,好像落后一步,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這恰恰是東北崛起的機會,中國有長三角、珠三角,我來自廣東,我們的共同夢想,就是讓中國沒有差別,每一個地方的生活都是最美好的,我想這就是我們努力、奮斗的價值和意義。
參加這個論壇,想談一點作為企業我們怎么樣推動中國的進步,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概括講,無非兩個字:“創新”。
我們如何去創新,剛才幾位市長都作了很有高度的發言,我覺得在東北搞工業,有這些地方政府的支持,沒有理由搞不好,而且東北有這么多的人才在,沒有理由搞不好,我下定決心要投身到東北。總書記講了三個轉變,在當下這個時期,我們第一個轉變,就是制造向創造轉變,第二個就是速度向質量轉變,第三個是產品向品牌轉變。雖然我們中國經濟做大了,但是談不上強,因為我們永遠是依附型的,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沒有自己的創造力;盡管我們大,但是我們做的是別人的低端產業鏈。我們創造的產品如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的價值究竟在哪里?我們工作不是為了自己一點點生活的改變,而是為了我們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為此,我們必須實現三個轉變。
企業家沒有讓中國制造站起來,該罵
格力電器的發展,第一個就是創新,格力的創新理念是不要做依附型,不要做跟隨型,而是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格力電器走到了今天,我站在這兒,你們看到我的時候,格力什么東西跟我董明珠最有關系,什么產品跟格力有關系,我想不用回答,就有答案,在中國乃至世界,可以說,格力是空調的代名詞。
去年發生過的馬桶蓋事件、電飯煲事件,我們感覺到很痛心,中國人到國外去買馬桶蓋、電飯煲,被指責中國人不愛國,怎么不買中國的產品呢,但是不要罵中國的消費者,要罵就罵企業家,因為我們企業家沒有盡責盡力,我們沒有讓中國的制造站起來,我們沒有讓自己的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但是那個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很自豪,我說馬桶蓋可以出去買,電飯煲也可以出去買,但是有一樣東西必須到中國買,那就是空調。
我們中國也有優質的產品,也有先進技術的產品。空調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中國的空調發展史也就是30年的時間,我們走的是不依附型的道路,堅持自主創新,所以在中國的專利里面,格力電器排在了全國的第9位,因為我們擁有了專利,所以能夠走向世界,我們的技術改變了別人的生活。我記得在中東的時候,有一個經銷商說格力空調賣了8年了,很好,而且配件已經組裝成了新的產品,但是提一個要求,空調最好貼牌去賣。為什么?因為中國制造在外國人眼里是低價的代名詞,格力雖然好,但因為中國制造這個烙印,被認為就是不好。這給我們提出了問題,我們企業家的責任是什么?我們企業家要求政府給我資源,政府給我政策。我認為不是給錢,而是給我們營造環境,只有好的環境,才能打造更優秀的創新型企業。
我們不是搶占市場,而是服務市場
我們是一個大國,包括我們現在提出“一帶一路”的問題,不是說我們產能過剩,而是要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服務,中國的技術,走向世界。可是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想到的是什么?我們想要的是怎么能夠賺到錢,想到的是我們怎么能夠到別的市場搶占市場,我覺得這個概念首先要轉換過來,我們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不是搶占市場,而是服務這個市場;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讓別人感到幸福和快樂;因為我們的存在,他們感覺到受尊重。這就是我們企業家的價值,我們企業產品的價值。
格力電器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從一個專業化的企業,到今天是一個多元化的企業,在討論專業化和多元化的時候,有人說專業化就是成功,多元化就是失敗,只有專注決定你成功與否,而不是專業化和多元化,還有一個就是企業的創新文化。企業如果沒有創新的意識,你的企業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
格力電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引入了無數個品牌。今年的3月8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我們做了一個電飯煲現場推廣活動,就是因為中國人要到國外買電飯煲,還要花五六千塊錢,我們用4噸半的大米,終于開發出世界上最好的電飯煲。
企業家不是光喊口號,你要練內功。怎么練內功?格力電器到目前為止,已經有7個研究院,我們有8000多技術開發人員,我們每年投入的資金高達40億、50億,我們做的目標不是國家標準,這個標準我做到了,這個產品就合格了?錯了,什么是標準?消費者滿意,那就是你企業要做的標準,只有這個標準,你才有市場。

格力電器,是家電企業唯一不做房地產的企業,別人做房地產干什么?因為房地產賺錢。但是我為什么堅守不去賺這個錢,因為我們要有一個創新意識,我不逐利而行,制造業就是辛苦,制造業就是挑戰,我們更多的企業家,我們制造業領域的人,應該有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我們愿意吃這個虧,不是因為賺錢而做,而是因為別人有需要我才去做。
中國人最善良,用老百姓的話說,中國人最好講話,但中國人恰恰有一個毛病,投機取巧。這就導致了我們缺少一種挑戰精神,總是覺得這個機會來了,我就要跑在前面,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但往往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被別人拋棄。我記得在1995年的時候,格力空調在行業幾十位之后,格力沒有人知道,但是因為我們堅守的觀念不同,曾經在空調領域有幾種不同的觀點,例如有人說我的空調好,好在哪里?因為我的售后服務好。但實際上老百姓買個幾千塊錢的產品,售后服務再好也帶來的是苦惱。所以一個好的產品,消費者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沒有售后服務的服務,這才是最好的服務,那就要把品質做好。
中國制造需要“直線賽跑”
我們經常用彎道超車形容中國的制造,我今天要用直線賽跑進行中國的制造。宋希斌市長說東北不需要空調,有道理,但那是十年前,因為那時候我們只能做冷氣機,十年以后的今天,格力已經不是只做冷氣機的時代。
東北太美了,藍天白云,宋希斌市長說也有霧霾的時候,即10月份以后。我說我的機會來了,我的空調不是只制冷了,現在可以供暖了,我的技術能讓東北一年四季都是藍天白云啊。所以我覺得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挑戰是企業的精神,我們強不等于棒,我們應該用我們自己的實力,真正能讓全世界的人感受到中國的存在,感受到中國給他們帶來的改變,這是我們中國的價值。
很多人也問過我,董明珠,你這個年齡,干嘛還有那么大的勁啊,政府官員都要退休了,我都60多了,但是我覺得你不在其位可能不了解,在位一天你就要認真履職。我們的生理年齡有年齡區分,但是你的心理年齡是根據心理決定的,我測試過我的年齡,說我才25歲,因為我的內心有愛,有目標,有夢想。一個成功的人不是因為你有多少財富,是因為你的存在讓別人感到幸福,這就是你的價值,這就是你的財富。
我們今天進入了新能源時代,新能源時代是什么?我的夢想是以后拿著格力的手機,開著格力的新能源汽車,家里用著格力的電飯煲,回家享受格力的溫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你不用掏一分錢,這就是智能的時代、環保的時代,節能的時代。我相信我們想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大家看到了,這個汽車未來一定是在東北生產。
因為時間關系,我還是要放一個短片,就是格力電器的智能裝備展示,看一下格力電器是什么樣的生產工業基地,什么樣的無人化的生產。更多的是想表現所有的自動化設備是我們自己設計,自己研發,自己制造,這就是智能時代,這就是中國的制造變為中國創造。
最后,我還要做一句廣告:一定要用格力空調。我跟宋希斌市長說你們的溫度我為你改造,讓我們的東北藍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