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下半年如何實現“去杠桿”,將成為考驗宏觀調控的一大挑戰。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2016年結構性改革有五項任務: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回顧上半年的經濟運行,五項任務在重重阻力中艱難推進,成為宏觀運行的一大特點。
“三去一降一補”涉及我國中長期的結構性改革和中短期經濟增長,情況復雜、影響重大。從當前五項任務執行情況看,喜憂參半,要及時評估。
去產能和去庫存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全國原煤產量同比下降9.7%,全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1.1%。工業企業產品存貨持續保持下降趨勢。房地產業也表現出較好成績:雖然部分地區出現囤地現象,但全國范圍內從3月至今,商品房待售面積已連續4個月減少。
“一降一補”同樣有收效。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減少0.22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的投資增速,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7.7和13.5個百分點,凸顯“補短板”力度。
相形之下,五項任務中,“去杠桿”的收效難作評估。
中國社科院最新調研結果顯示,我國總體債務規模以及居民、政府和金融部門的負債規模,都處于較為合理的區間,但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快速攀升,尤其是國有企業承擔了主要角色。“去杠桿”的落腳點也因此更多地壓在國企身上。
今年上半年的國企財務數據,印證了這一點。財政部數據顯示,1-5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負債總額一直保持18%左右的增速,比去年同期高約6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也維持在66%以上,不見下降苗頭。央企負債規模增速達到22%以上,比去年同期高10個百分點左右。
部分企業杠桿率不降反升,與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和投資形勢有關聯。雖然貨幣政策漸趨穩健,但在一個階段內出現了貸款規模超出預期的情況。在相對充裕的信貸投放下,作為“補短板”的重要一項——基建投資不斷加大。
基建投資主要由國有企業擔綱,這帶來了國有部門的投資上升,上半年同比增速達到23.8%。與之形成反差的是,民間投資增速跳水。上半年,民間投資15.9萬億元左右,同比名義增長為2.8%,6月份增速比前5個月下降了1.1個百分點,部分過剩產能出清緩慢,也是“去杠桿”不力的一個原因。今年3至5月“黑色行情”暴漲引發了鋼鐵業的一股復產潮,出現了有些企業邊去舊產能邊上新產能的現象,這不僅令鋼鐵業產能下降幅度有限,還刺激了部分金融機構信貸違規投放。
由此可見,“去杠桿”既關系到金融體系的穩定,也牽涉到實體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在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雙重任務下,“去杠桿”與其他任務相互促進,又互相影響,尤為需要重視。
下半年如何實現“去杠桿”的任務,將成為考驗宏觀調控的一個挑戰。為此,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大財政政策力度,通過債務置換,將企業既有高風險債務置換為地方政府的低風險債務;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應力求穩健,防止社會融資規模大幅波動,并嚴格監管對過剩產能的違規融資。
此外,通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擴大私營部門參與基建投資的范圍,也是“去杠桿”應重視的一個途徑。私營部門投資也需要融資,杠桿率在國有和私營部門的一降一升,也許會有利于杠桿結構優化、降低金融系統風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