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加強“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定力,避免出現去產能反復、去杠桿不夠有力的局面,讓市場看到治理經濟頑疾的決心與力度。
7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部署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預期”成為本次會議的關鍵詞之一。
在前瞻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會議指出,要通過實施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良好發展預期的組合政策,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走勢,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如何實現上述政策目標?本次會議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指出要堅持引導市場預期,提高政策質量和透明度,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住市場,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預期”之所以重要,與當前的經濟形勢和過去半年的政策落實情況有著密切聯系。
在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中國經濟上半年能維持6.7%的增速,實屬不易,這是我國結構性調整取得階段性進展的體現。與此同時,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在增加,比如民間投資下滑、資產泡沫嚴重、貨幣政策面臨流動性陷阱的風險等。
關鍵是要使政策落實層面的確定性明顯提升。例如,在貨幣政策定位穩健的基調下,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高達7.53萬億元,同比多增9671億元。信貸高漲背后,是部分過剩產能出清緩慢。今年3至5月“黑色行情”暴漲引發了鋼鐵業的一股復產潮,出現了有些企業邊去舊產能邊上新產能的怪現象。上半年部分城市房價飆升,在去庫存的大背景下,一些房地產企業高價拿地導致地王頻出,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去杠桿的難度。
在這種背景下,引導或穩定發展預期更加重要。如何穩定預期?早在5月9日,權威人士就曾現身《人民日報》發聲,提出“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笨梢哉f,面對市場的迷惘和不確定,透明和穩定的政策是化解當前中國經濟各種風險和不確定的有力選擇。
著眼于穩定預期,還應進一步提高政策的質量和透明度,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挖掘穩增長與結構性改革共同項。面對結構性改革,市場往往預期短期經濟增長將受到沖擊。實際上,二者并不完全對立。尋找改革與增長的共同項,是既不自亂陣腳搞強刺激,又主動引導有效需求。
本次政治局會議已經給出了答案。會議指出,要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領域;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可以判斷,加大基建投資、促進科技創新和加快城鎮化步伐,將成為未來經濟工作的政策重點。
第二,把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落到實處。目前財政政策身兼多項“使命”:既要降低宏觀稅負,又要保證公共支出的能力和力度,還要發揮財政資金效應,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梢灶A判,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將成為財政部門的重點功課。貨幣政策方面則要學會如何用好巧力,防止出現上半年有些月份信貸激增、影響市場情緒的現象,把精力放在保持資產價格平穩上。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的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反之,如果還一味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場就難免會出現擔心遲疑、無所適從的情況。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強“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定力,避免出現去產能反復、去杠桿不夠有力的局面,讓市場看到治理經濟頑疾的決心與力度,從根本上為經濟發展注入穩定的預期和堅實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