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我國迫切需要發展新經濟來代替舊有增長動能。
近年來,我國經濟從持續高速增長狀態進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出現資本回報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加劇等現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外需求疲軟,出口導向型經濟面臨巨大挑戰。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舊有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我國需要通過一系列改革推動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順利轉型。
為了客觀理解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彌補傳統統計方法的不足,對中國經濟中的新生部分做出度量和追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合作制定了財智BBD新經濟指數,為理解我國新經濟的發展狀況提供新的視角。

推動供給側改革.加快新經濟發展,對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質量增長模式至關重要。
轉向新經濟
中國面臨的轉型并非獨一無二。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也出現傳統制造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現象。1972-1996年間,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為0.56,比1913-1972年間的1.6低了一大截。但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革新的推進,美國走出這一瓶頸,實現從制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的經濟轉型。這一轉型過程中,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和創新能力是關鍵。
從國際經驗看,我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實現向高質量經濟增長轉型的目標。應該看到,我國勞動力質量在不斷提高,據人口普查數據,從1982年到2010年的28年間,我國受過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已經從7.03%上升至22.96%,其中大專以上教育比例上升更快,從0.58%上升至8.93%,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則從22.85%下降至4.08%。
從創新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換已經開始。我國專利申請數自2011年以來連續五年世界第一。特別是企業專利的占比從1985年的16%增長到2009年的49%,其中從發明專利看,企業作為申請的占比在2005年就超過50%,到2009年達到了75%,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主體。
經過三十多年高速增長,一方面由于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我國迫切需要發展新經濟來代替舊有增長動能;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資本快速積累、技術進步和創新推進,我國具備大力發展新經濟的人力基礎和技術基礎。推動供給側改革,加快新經濟發展,對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質量增長模式至關重要。
界定新經濟
現有統計口徑和方法是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對于充分刻畫傳統經濟發展變遷不可或缺,但要形成新的發展方式與發展機制,就不能忽略經濟中一些新的、積極的變化。
我們主要使用以下標準來界定新經濟的范疇:
一是高人力資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輕資產。據2010年中國各行業投入產出表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選擇勞動者報酬與營業盈余之和占增加值比重大于70%,勞動力平均教育年限高于12年,R&D強度(即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最大,以及根據2008年經濟普查,固定資產比例較低(固定資產占總資產30%以下)的行業。首先使用這三項標準確定新經濟行業的大范圍。
二是符合產業發展方向。選擇標準是,這些行業不僅在中國得到政策扶持,主要體現在2011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2012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及2015年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同時,所選行業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也要經歷快速增長。
根據以上產業特點,最終進入我們新經濟行業范疇的有節能與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高科技服務與研發、生物醫藥、金融和法律服務、高端裝備制造業等九大類別、111個四位數代碼行業。但由于目前無法從公開數據獲得新經濟在勞動力、資本、科技和創新等方面的直接度量,直接度量新經濟GDP的絕對水平是未來需要進一步完成的工作。
在構造新經濟指數過程中,我們側重度量每生產出新的一元GDP時,新經濟的貢獻率是多少。根據生產方程,如果度量出新經濟行業中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科技與創新投入各自占全部投入比重,以此估算新經濟GDP占全部GDP比重。這是構造新經濟指數的基本思路。
新經濟難擔穩增長重任
2016年5月,財智BBD新經濟指數(NEI)為30.1,即新經濟占整個經濟中比重30.1%。該值較3月的32.1下降2個百分點,略高于2015年8月以來的平均水平(圖1)。據估算,按照名義增長速度,全國大約有三分之一經濟已進入或逼近衰退(即負增長),這部分經濟主要是傳統經濟,主要為上游制造業、房地產和出口;約三分之一新經濟(包括高端制造業和部分消費、服務業)仍保持兩位數正增長;剩下三分之一經濟保持個位數增長,主要為制造業中下游、部分消費和服務業。
目前,新經濟上行增量還不能完全抵消舊經濟向下調整的減量,也難以獨自承擔穩增長的重任。新經濟包含的多個門類橫跨二產和三產,但二產名義GDP增速從2011年后開始出現臺階式下滑,從平均約20%,下滑到平均7%,2014年中以來更是迅速下滑至零附近。新經濟中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行業的產業鏈短,對鋼鐵、水泥、石化等二產傳統行業的溢出效應有限。
新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投入相對穩定,這是判斷新經濟中長期走勢的一個關鍵指標。圖2展示了新經濟行業新招聘員工月平均工資水平和上市公司新招聘員工月平均工資水平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到,新經濟行業新招聘人員的月平均工資水平高于主要由傳統行業為主導的上市公司新招聘月工資水平,并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存在拉大的趨勢。可見,新經濟是人力資本相對密集型行業,其增長將逐步改善高人力資本人群的就業,但目前尚難以完全抵消舊經濟調整帶來的就業下降。
在舊經濟下行過程中,加強對傳統行業就業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可以促進轉崗和再就業,緩解轉型過程中結構性失業的壓力。同時,還需要快速靈活的發布新經濟行業和傳統經濟行業在就業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減少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之間的錯配現象,從源頭上減少新就業人員大量進入衰退的傳統行業的可能。
分行業看,新經濟中占比最大的行業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產業,2016年4月為總指數貢獻了9.8個百分點,其次為節能與環保業,貢獻6.2個百分點,然后是金融和法律行業,貢獻5.5個百分點。金融和法律服務業在新經濟中的比重明顯滑落,取而代之的是節能和環保業(圖3)。新經濟指數4月份的行業變化,表明該指數能夠比較迅速地抓住我國經濟中的短期波動。
另外,九個行業中目前占比最大的前五個行業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產業、節能與環保業、金融和法律服務業、生物醫藥行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些行業不同程度受到政府較嚴格的管制,尤其是后三者在企業準入、監管乃至人事制度領域均存在不少體制遺留障礙及舊管制思路。過多管制妨礙新經濟對資源的調用,也阻礙舊經濟中的資源向新經濟釋放。

扶持新經濟需政策發力
從政策層面來看,扶持新經濟的政策力度需加強:
一是舊經濟在短期穩增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要避免使舊經濟過度加杠桿,信貸驅動的舊經濟擴張無疑會擠出新經濟,需在舊經濟穩增長和新經濟提高增長質量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要加快去產能步伐,防止僵尸企業過度消耗優質資源,并改善新經濟對稀缺資源的可獲得性。推動保障房、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舊經濟調整的同時,帶動產業升級和提升新經濟有效需求。
二是應加快新經濟領域開放力度,釋放新經濟潛力。新經濟發展是在很多程度上是對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的探索,應該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要放松對服務業的管制,特別是對醫療、信息(包括征信、評級和有助于改善市場透明度方面的業務)、通信等行業的管制,在提高監管效率的同時,降低制度成本,強化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三是舊經濟靠投資,新經濟靠創新。舊經濟企穩,意味著就業和收入的相對穩定,可以提高對新經濟的需求,推動新經濟的發展,此時應借力使力,為新經濟創新發展營造包括減稅在內的良好環境。
四是要加快改革政策落地,釋放新經濟的活力和潛力。國有企業改革、服務業開放、教育體制改革和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可以為新經濟帶來新鮮空氣和營養,逐步壯大新經濟規模。
五是要加強對新經濟的統計工作,發布月度服務業數據,并將服務業中其他部分的統計明細化,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中明確統計新經濟業態。在結構轉型過程中,應引導投資者關注增長質量而不是數量,而提高數據發布透明度可以增強市場對經濟轉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