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管業務轉變為存款業務、全額準備轉變為部分準備、保管憑證轉變為支付手段時,近代銀行也就產生了。
談中國的金融體系,必然離不開中國的銀行。絕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每個月都會關注工資卡的上班族,更會經常和銀行發生各種關系。
更重要的是,銀行業集中了中國90%左右的金融資產,它是中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國企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對大多數重大的改革而言,銀行業改革都可能是一個樞紐。
但作為一個專業性相對較強的金融機構,它是怎么產生的,怎么運作的,卻并不被普通人所知。從銀行業崛起的歷史切入,我們對銀行業復雜的業務可以窺豹一斑,也為理解銀行業未來可能的改革打下知識基礎。
英文bank源于古法語banque和意大利語banca或者banco,原意指商業交易時所用的長凳或貨幣交易桌。英語中bank的原意則為存放錢財的柜子。

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家銀行是1587年建立的威尼斯銀行。中世紀的威尼斯是著名的世界貿易中心,各國商人云集,為了順利地進行商品交換,需要把各自攜帶的各地貨幣兌換成威尼斯地方貨幣。于是,就出現了貨幣兌換商。
僅僅從事貨幣兌換是產生不了銀行的,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收付的規模也日益擴大,貨幣兌換商逐漸在商人中贏得了信譽,于是商人開始讓他們代為保管貨幣。此外,當地居民也將自己的金銀等貴金屬交給他們保管。由此,貨幣兌換商便有了貨幣保管業務。
現代銀行,主要的業務并非貨幣保管,而是存貸業務。那么,它是怎么產生的?
隨著貨幣保管業務的發展,貨幣兌換商除了獲得保管費用收入外,他們還發現另一個“寶庫”—委托保管的貨幣和提取的貨幣之間總有不少的余額。這些余額可以用來發放貸款,獲取利息收入。于是,貨幣兌換商便從原來被動接受客戶委托保管貨幣,轉而變為積極主動攬取貨幣保管業務,從而“做大”余額。
此外,貨幣兌換商逐漸發現,存貸利差收益遠比保管費更高,于是它們索性降低保管費甚至不收保管費,來競爭貨幣保管業務。到這里,貨幣保管業務便演變成存款業務,現代銀行的主流業務也誕生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貨幣兌換商還根據經驗,改變了以前實行全額準備以應對客戶隨時兌現提款的做法,實行部分準備金制度,而將其余所吸收的存款用于貸款取息。比方說,某貨幣兌換商收到10位商人每人10元錢,他不再用把這100元(全額準備)放在保險箱里,而是只放入20元(部分準備金)。其他80元,就拿去放貸賺利息。
這個部分準備金制度也可以看作是現代銀行監管中,“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濫觴。所謂法定存款準備金,即中央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將其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存在央行賬戶中的資金,用來保證客戶提取存款,滿足資金清算需求,并作為央行充當最后貸款人的資金來源。
存款準備金占商業銀行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現在,“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已成為各國央行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也是保證銀行體系安全的基本條件。
再回到銀行的歷史。委托保管貨幣的商人在離開威尼斯后,身上帶著金屬貨幣既不經濟也不安全,于是開始習慣于持有貨幣兌換商開出的貨幣保管憑證。當其需要支付貨幣時,便將所保管憑證轉讓給對方,由對方憑此去兌取現金。此時,貨幣兌換商也就演變成了集存貸款和匯兌支付、結算業務于一身的早期銀行了。
當保管業務轉變為存款業務、全額準備轉變為部分準備、保管憑證轉變為支付手段時,近代銀行也就產生了。
除了“意大利模式”之外,銀行業的產生還有一種“英國模式”。和威尼斯人差不多同時,英國的金匠也借助于為客戶打造金銀飾品和金銀器皿,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從接受客戶委托保管金銀等貴金屬財富。
英國亨利八世和查爾斯一世統治時期,政府大肆收斂私人金銀,人們便把金銀委托給金匠保管,而金匠則向這些客戶簽發書面憑證,以作為提取這些金銀的依據。后來人們發現這些書面憑證比攜帶金銀更方便、更安全,于是金匠簽發的憑證就作為貨幣的替代品開始流通。
英國的金匠據此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金,然后開展貸款業務。有的客戶還會帶來金、銀、珠寶及其他貴重物品,請金匠鑒定其真偽,于是金匠還提供金銀等財物的價值鑒定服務,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提供資產評估服務,直到現在許多銀行仍然為客戶提供這種服務。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早期的銀行貸款利率都很高,甚至月利率高達50%,基本都屬于高利貸范疇,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資產階級認為,這樣的高利貸必然會毀滅工商業。
于是在1694年,英國政府為了維護新生的資產階級利益,決定籌資120萬英鎊成立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并規定英格蘭銀行向工商企業發放低利率(利率為5%~6%)貸款。英格蘭銀行是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銀行,也是現代銀行業產生的象征。
英格蘭銀行一成立,就宣布以較低的利率向工商企業提供貸款,由于英格蘭銀行募集的股份資本實力十分雄厚,很快就動搖了高利貸銀行在信用領域內的地位,英格蘭銀行也因此成了現代銀行的典范。
從古代銀行到近代銀行,再到現代銀行,世界銀行業走向了兩個模式,分別是英國模式和德國模式。
英國模式即銀行提供的貸款以短期商業性貸款為主。這種銀行經營模式的優點是能較好地保持銀行清償力,銀行經營的安全性較好,它的形成有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原因。
從需求角度看,英國是最早建立股份制的國家,資本市場發達,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募集長期資金。而從供給方面來說,早期的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是流動性較大的活期存款以及客戶委托保管的貨幣資產,為了保證銀行的流動性,銀行也只能選擇提供短期貸款為主的業務模式。
德國模式就是綜合銀行模式。除了提供短期商業性貸款外,銀行還提供長期貸款,購買企業股票與債券,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與發展。
綜合銀行模式之所以最先在德國形成,也和德國歷史有關。德國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期,便面臨著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有力挑戰,這就要求德國的企業必須有足夠的資本實力與之競爭。但德國資本市場落后,于是銀行便承擔起了“重任”。德國式綜合銀行模式是一種“趕超型模式”,這種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