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洋 周樹華 文雁兵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影響的調查研究
——以美國CPSC與歐洲RAPEX為例
潘洋 周樹華 文雁兵
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了我國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不利于對外貿易關系的良性發展,須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挑戰,在合作與競爭中實現新發展、新突破
2016年6月,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年貿易與投資壁壘報告》認為,全球限制貿易的趨勢依然強勁。自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被監測的31個國家共采取了200項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自經濟危機以來,這31個國家采取的貿易限制措施總量已經超過了1000起。2016年8月,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貿易預警》報告顯示,隨著世界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變得日益嚴重,非關稅壁壘(Non-tariffbarrier)不斷增多。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融合、產業價值鏈的不斷延伸,各國維護本國利益,各項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合格評定程序以及包裝、標簽規則等組成的技術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顯性和隱性貿易摩擦手段不斷升級。歷史經驗表明,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阻礙經濟復蘇,還會進一步加劇危機,貿易保護措施更是一種短視行為。
近年來,歐美針對別國企業和產品,尤其是針對中國企業和產品,不僅進行了大量反傾銷、反補貼(“雙反”)調查,還采用了隱蔽性更強、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監督和預測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出口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嚴峻。本文通過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網站與歐洲非食品類消費產品快速警報系統(RAPEX)網站,收集中國產品2016年2月-8月的受阻信息,結合相關標準、法規等技術壁壘,總結和分析了我國當前產品受阻情況及原因,并進一步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從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提出了應對策略。
(一)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召回中國產品情況
根據美國CPSC官方網站發布的通報,通過分類匯總和整理,發現2016年2月21日—8月20日,美國CPSC召回中國產品共計81例(其中3月11例、4月12例、5月14例、6月17例、7月11例、8月16例),造成的損失金額高達22.5億美元,涉及產品種類主要有廚房設備、電動工具、兒童用品、紡織品、家居產品、飾品、運動用品等(見表1)。根據通報的相關介紹,召回原因主要是觸電、割傷、火災、金屬中毒、窒息、受傷、細菌感染等(見圖1)。

表1 美國CPSC召回中國產品情況

圖1 美國CPSC召回中國產品原因占比情況
(二)歐洲非食品類消費產品的快速警報系統召回中國產品情況
根據歐洲RAPEX官方網站發布的通報,通過分類匯總和整理,發現自2016年2月21日—8月20日,歐洲RAPEX召回中國產品共424例(其中3月87例、4月80例、5月60例、6月67例、7月68例、8月62例),涉及產品種類主要有日用電器及設備、燈串照明、珠寶、兒童用品等(見圖2)。根據通報的相關介紹,召回原因主要為觸電、化學危害、嗆噎、受傷等(見圖3)。

圖2 歐洲RAPEX召回中國產品情況

圖3 歐洲RAPEX召回中國產品原因占比情況
(三)我國產品出口受阻的特點
從統計結果來看,召回產品種類方面,主要是兒童用品、家居用品及家電用品;召回原因方面,最主要的原因為產品易導致消費者受傷、嗆噎以及引發火災。
兒童用品召回最多,召回原因主要是嗆噎。我國兒童產品存在的質量問題主要有:產品中小部件易脫落,兒童誤食將導致嗆噎甚至窒息;產品中化學成分超標,危害健康。兒童用品的使用對象為重點保護的兒童,故對其重視程度更高于其他產品;另外,兒童用品特別是玩具屬于綜合性產業,其制造涉及紡織、化工、機電等多個行業,從而各個行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都能對其進行限制。
家居及家電用品召回造成的損失最大。我國家居及家電產品主要問題是,在防電絕緣、阻燃、機械保護以及節能性能方面不合格。家居及家電產品是人們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產品,且研發及生產成本較高;另外,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社會越來越重要的主題之一,為了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國際上對家居及家電產品的技術要求非常嚴格,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技術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了我國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發達國家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實行國際貿易保護手段,通過制定繁多冗長的各項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復雜的合格評定程序以及嚴格的包裝、標簽規則,對我國出口產品特別是傳統優勢產品,不斷設置障礙,比如美國環保局實施復合木制品甲醛釋放標準、歐盟修訂升級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等。其中,美國與歐盟這兩大經濟體是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最嚴格的國家及地區,數據顯示:我國40%的企業受歐盟限制、27%受美國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韓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限制。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高筑,我國出口商難以達到這些要求,從而降低銷售量甚至退出市場,同時還會給整個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企業實行嚴格的技術標準要求,為了達到標準,跨越貿易壁壘,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本,提高經營管理與技術研發能力,這勢必增加生產成本,導致商品提價,價格優勢被大大削弱。
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利于對外貿易關系的良性發展。技術性貿易壁壘勢必造成出口國的利益受損,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出口國往往會對對方進行貿易報復或者向WTO上訴,結果往往是惡性循環兩敗俱傷,并且導致國際貿易秩序紊亂,國際貿易摩擦加劇,有悖于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的時代主題。
(二)我國面臨技術性貿易壁壘高筑的原因分析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發達國家為了維持市場地位與競爭優勢,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利用WTO某些模糊性制度的漏洞,變相利用WTO相關保護規則,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實行歧視性政策。
產品質量與結構問題。我國出口商品大多為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結構有待優化,且生產過程往往不夠規范,不注重產品品質,出口仍以數量增長型為主要模式,依靠價格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同時,我國出口的市場主要為美歐日韓等技術貿易壁壘最為嚴格的地區,所受限制和遭受召回的情況因而較多。
政府監管和服務缺位。政府缺乏完備的監管體系,技術標準與技術規范有缺陷。因此,企業缺陷產品無法得到及時的規范,生產過程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監管,從而導致缺陷產品大量出口;而突發國際貿易事件時,也不能及時采取快速應急措施,導致損失加劇,特別是家電此類忌拖延的產品。
(一)企業層面
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出口企業應改變以往競爭策略,由傳統的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加快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技術標準,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克服TBT數量控制和價格控制機制的限制作用。
借力“一帶一路”戰略。歐美日韓是我國和浙江相關企業出口的主要市場,在歐美日韓技術性貿易壁壘不斷增多情況下,充分借力“一帶一路”戰略,主動拓展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分散貿易風險,提高抵御貿易壁壘的能力。
及時掌握相關信息。由于TBT的動態性,企業要及時掌握發達國家和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技術標準、法規、環保信息,密切注視全球技術性貿易壁壘變化的新動向,及早采取應對措施,以降低乃至消除因技術貿易措施帶來的風險及不必要的損失。
積極參與通報評議工作。對明顯不合理的、帶有很強歧視色彩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出口企業要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國家和浙江省TBT中心向相關國家或WTO組織表達企業的合理訴求,促使其改變或取消相關技術性貿易措施,將技術貿易壁壘消除在萌芽狀態。
(二)政府層面
做好企業應對出口壁壘的引導和服務工作。引導出口企業積極應對,相關部門利用各種有效媒介,廣泛宣傳應對技術貿易壁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企業提高應對意識,增強應對的緊迫感。開展相關業務培訓和研討,引導企業盡快了解和掌握各項法規和指令的主要內容和應對方法,加強內部管理和技術攻關,實現有效應對。完善壁壘信息速遞平臺,定期收集、整理、發布國內外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最新動態、措施和方法,及時通報歐盟、美國、日本等有關各項法規指令的實施近況,方便企業快速獲得準確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加強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的溝通,及時為企業提供信息和技術上的支持。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起草制定修訂工作。加強同貿易伙伴國有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參與相關標準的起草,從學習、了解規則到參與、制度規則,幫助企業掌握主動權。積極與有關國家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事先通報機制,以便事先知情和及時做出調整,盡可能防止貿易糾紛,促使有關國家不采取技術性貿易壁壘,使我國企業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有效發揮國際貿易新規則體系的中國功效。國際貿易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中國近年積極推動東盟“10+3”(東盟十國+中日韓)、中日韓FTA、REC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FTAPP(亞太自貿區談判)“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新框架。從長遠來看,TPP以及PSA、GPA等一系列區域貿易協定和全球新規則的出現也符合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大方向。中國需加快構筑自貿區網絡建設,積極適應美國等新規則的挑戰,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適當提高自由化標準,倒逼中國突破市場壁壘,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開放型競爭新體制帶動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分工體系中的全面升級。
從本質上來說,貿易壁壘有利有弊,如環保壁壘、合理的檢疫標準及包裝設計標準,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并保障了人類的健康生活。但對于我國來說,技術性貿易壁壘更是一場嚴峻的挑戰。面對困難與機遇共存的國際貿易大環境,只有在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挑戰,適應新形勢,才能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合作與競爭中實現新發展、新突破。
作者單位:潘洋周樹華,浙江省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與應對中心/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產業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文雁兵,浙江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