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敏
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四字策略論”
尹曉敏
“特”、“色”并非修飾性的形容詞,而是標桿性的關鍵詞,要彰顯產業特色、凸顯生態人文個性,優化創業創新生態;“體量小、特而強、精而美”是特色小鎮的活標簽,要以小博大、小空間玩出大格局;特色小鎮“非鎮非區”,是城鄉之間的詩意聯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型空間,要實現宜業宜居宜游
“特色小鎮”,意如其名,四字詞語,字字珠璣。事實上,高質量推進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路徑也基本涵括于此四字間,下面分而述之。
作為新經濟時代的創新方法論,長板論于近年大放異彩并滲透至個人成才、企業發展、區域做強等各個領域。聚焦優勢、拉長長板、揚長避短是任何市場主體制勝發展之王道。這一理論也能給特色小鎮創建以豐富的理論滋養和實踐啟示。于小鎮建設而言,“特色”并非修飾性的形容詞,而是標桿性的關鍵詞,對小鎮建設目標愿景的實現乃至興衰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小鎮之“特”集中體現在產業、生態、人文等領域,需要建設者于此關鍵領域注入特色元素、賦予特色意蘊、展現特色內涵。
彰顯產業特色。產業特色是小鎮特色亮點的重中之重。特色小鎮,首先是產業之鎮,是一個產業的空間載體。要彰顯產業特色,小鎮需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洞察產業發展動態、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產業主攻方向,在此基礎上對小鎮產業發展的優劣勢進行客觀分析、綜合梳理與理性評估,在優勢上做足文章、在長板上下足功夫,因地制宜穩中求進,以契合于小鎮、為小鎮度身定做的理念、機制、模式等推進小鎮特色產業的集聚、創新和升級,使小鎮逐步成長為引領區域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凸顯生態特色。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生態氣質是金名片、軟實力,擦亮“生態美”這塊金字招牌,走上“產業加美麗、美麗助產業、產業更美麗”的健康發展之路,無疑將倍增小鎮的核心競爭力。要凸顯生態特色,小鎮需恪守“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的理念,堅守生態底線,做好山水文章,釋放山水價值。具體而言,小鎮需在充分考慮其生態環境容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小鎮建設對局地景觀和水文背景、區域生態系統可能造成影響的前提下,根據其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生態稟賦等做好整體規劃和形象設計,注重小鎮建筑、設施、植被、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協調與融合,積極嘗試嵌入式開發模式,以保留小鎮原汁原味的自然風貌,烘托一鎮一態、一鎮一品的小鎮味道和生態意蘊,以此打造小鎮獨具魅力的生態元素、生態內涵和生態意象。
詮釋文化特色。小鎮作為特色產業、優美生態、地域文化的交匯點,文化特色的蘊養詮釋于小鎮而言十分重要,是小鎮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生命信息”“遺傳密碼”,是維系小鎮這個共同體的根,正是文化特色賦予小鎮產業特色、生態特色以豐富的內涵和鮮活的靈氣。特色小鎮在創建過程中,必須告別傳統工業園區的文化沙漠現象,強化小鎮歷史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弘揚、文化特色的保護與彰顯、文化品牌的開發與經營等意識,協調處理好歷史與未來、繼承與創新、保護與利用等關系,堅持在規劃中強調文化特色、在建設中突出文化魅力、在發展中塑造文化精神,以此全面提升小鎮的文化內涵、內在品質和綜合競爭力。
激活一池春水,處處綠意盎然。要使小鎮創業者能在青山綠水間追夢、筑夢、圓夢,小鎮需著力構建優質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打造活力迸發的雙創生態圈,以使小鎮秀色可餐、引人入勝。當前,創業創新已經成為新常態下經濟提質增效、穩健發展的新引擎,而雙創生態作為雙創主體及其所處的制度、市場、文化和政策等環境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是攪動、激活小鎮這池春水并泛出層層綠意的關鍵所在。因為優質的雙創生態不僅可使小鎮之內的市場主體獲得充沛的動力供給,源源不斷地生成生命活力、噴薄理想激情,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具有對小鎮之外諸多高端生產要素資源的強大吸附力和集聚力,以此實現創新資源、高端要素向小鎮的定向、有序流動。在此問題的詮釋上,堪稱全球創新中心的硅谷便是最好的例證。硅谷之所以源源不斷地誕生了蘋果、谷歌、甲骨文等世界級的卓越大企業,公認的不二秘訣就在于其打造了全球一流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

作為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要想源源不斷地吸引懷揣夢想的創業創新“新四軍”尤其是高端雙創人才,要想有效引進龍頭帶動型、高新技術型、大平臺型企業,要想導入實力雄厚的社會資本尤其是浙江民間資本,須在前文所述優化自然生態、人文社會生態的基礎上,從如下方面著力構建創業創新生態:
創新小鎮政務生態。政府相關部門應科學厘定自身和市場的邊界,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通過針對小鎮建設管理的創新性制度供給,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破部門之間的行政壁壘,構建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務服務網絡,深入推進智慧小鎮建設并實現小鎮管理的高效智能化,從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工作方式創新等方面不斷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彰顯政府的積極有為,營建全新的政務空間。例如,創新小鎮市場主體登記制度以使準入門檻最低化;創新審批制度、再造審批流程以使審批程序最簡化;確立創建制、政策的期權激勵制和追懲制以使小鎮建設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格局。小鎮在行政工作方式創新方面還可積極嘗試設立駐鎮市場監管服務室、推行遠程審批服務、試行全程電子化登記、建立小鎮辦事服務會商制度等。
優化小鎮創業創新生態。主要應涵括:(1)小鎮需積極謀劃、主動對接與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的深度合作,有效促進雙方在人才資源、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生產實踐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以此創新富有競爭力的科技、資本、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制度和政策體系;(2)小鎮需積極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全力拓寬融資渠道,創新銀企合作模式以擴大企業融資規模,創新融資溝通渠道以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創新利用資本市場以提高直接融資水平,籍此突破小鎮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的資金瓶頸,保證小鎮建設充裕的資本供給,優化小鎮的雙創金融生態;(3)小鎮需著力培育或引進自身特色產業振興崛起所不可或缺的領頭羊企業,并以此為核心集聚更多正在創業創新中的科技型小微企業(最具市場活力的群體),形成開放、多元的產業鏈集群,為小鎮的雙創主體提供豐富的創業機會和高質量的創新平臺;(4)小鎮需強化與創業創新企業的執法維權協作,加強對企業商標、商號、知名商品、商業秘密、商業信譽等合法權益的執法保護,打擊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企業發展營造健康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打造小鎮良好的人才發展生態。小鎮應當強化政策支撐,出臺人才新政,實現人才集聚關鍵瓶頸的創新性突破,完善人才引進、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管理等系列政策,優化人才創業興業扶持體系,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激勵保障機制等,將小鎮打造成雙創人才充分集結、人才載體堅實有力、人才成長氛圍寬松、人才機構成熟活躍的人才創業創新發展之先行區。
“體量小、特而強、精而美”是浙江特色小鎮的活標簽。浙江之所以要開啟特色小鎮建設工程,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以小博大、小空間里玩出大格局,在資源小省浙江的城鄉間崛起一批體量雖小能量卻大、空間有限格局恢宏、占地不多產出不少的全新發展平臺,把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建設面積1平方公里的一個個小鎮空間打造成為產業提升的新載體、要素集聚的新平臺、兩美浙江的新景區。具體而言,小鎮建設要實現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需注意把握如下兩點:
一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守護小鎮發展空間。特色小鎮的形態建設須崇尚“小而精”“小而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是特色小鎮成為新型城鎮化鮮活樣本的戰略選擇。各地創建特色小鎮,要堅決摒棄傳統“攤大餅”式的城鎮發展模式,以集約集成、精益求精的理念合理確定小鎮邊界,堅持規劃先行、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與協調性、操作性與有效性,依據現有小鎮布局基礎和城鎮發展規律,利用土地規劃修編、開發區劃調整、外部大交通格局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等積極因素,走更具前瞻度、有序度、精致度、體系度、協調度的空間集約式拓展之路,努力打開新型城鎮化內生空間,打造特色小鎮的精品力作。
二是成為產業創新升級發動機的小鎮方能以小博大、以精制勝。小鎮須聚焦于最具基礎、最有特色、最富潛力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萬億元產業,以及茶葉、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瞄準與自身產業定位相關的高端人才、高端資源和高端產品,運用現代信息手段,搭建創新交流平臺、技術合作平臺、品牌發布平臺等,集成利用好各種高端要素,打通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要素鏈,促進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與高效利用。小鎮要真正成長為區域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動機,需在鎖定獨特產業定位的基礎上,構筑以產業創新為導向的小鎮產業生態位,即決定小鎮產業的成長機制、組織形式、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生存、發展和演變的生態環境,全面推進新常態下由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的精準化引領戰略,通過對小鎮傳統產業迅速融合和疊加創新技術,或者通過加速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爆發性成長潛力的小鎮新興產業并盡快縮短新技術產業化及產品化進程,以此為小鎮帶來可觀的技術溢出型高額利潤。要孕育小鎮大能量,特色小鎮建設除了在宏觀層面充分發揮新興產業及傳統產業高端化在支撐小鎮經濟提質增效中的引擎作用外,還需在微觀層面特別重視產業細分化背景下企業的跨界融合式發展,及其由此必然引發的企業組織結構、管理理念、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等各類創新,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此類創新快速適應市場變化,以精準化高效管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既非行政建制鎮,亦非傳統意義上單一功能的產業集聚區、工業功能區、文化創意區、旅游度假區、城市生活區等,而是一種分布于城鄉結合部,融合了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全新發展平臺和新興聚落空間。要使浙江的特色小鎮真正成長為城鄉之間的詩意聯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型空間,小鎮建設需注意如下兩點:
清晰認識到城市功能的集聚完善是小鎮繁榮之王道。我國產業園區發展已經進入到4.0的產業綜合體階段,智慧型產業園區正在全速崛起。特色小鎮作為承載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載體,應當以2011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提出的“第四代產業園區”的概念內涵為標準,對小鎮所應涵括的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大城市功能的有效集聚進行系統性的考量。小鎮需重新審視原有相關建設規劃的科學合理性,堅定恪守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統籌考慮特色產業支撐、國土空間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小鎮人口分布、生產力合理布局等因素,盡快修改完善規劃方案,合理確定小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以打造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為支撐,深入發掘小鎮文化功能,積極嵌入小鎮旅游功能,著力夯實小鎮社區功能,以小鎮諸項功能的深挖、延伸、融合、疊加為基礎,實現小鎮的宜業宜居宜游,使小鎮成長為富有高新特質的產業發展平臺、彌漫著人文氣息的文旅空間、環境優美休憩舒適的宜居之地,并使小鎮未來發展的繁榮興盛、源遠流長可期可待。
小鎮功能集成要緊貼特色主導產業力求聚合效應。聚,是指小鎮一般都應承載四大城市功能,以發揮其城鄉聯動的紐帶作用;合,是指小鎮四大功能須緊貼產業定位融合發展。小鎮功能的聚集融合中,聚是基礎,合是關鍵。由于特色小鎮創建的核心問題是產業發展,所以其開發運營的首要目標是實現產業的集聚升級,即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全鏈式延伸,集聚發展相關配套、服務產業,形成具有一定規模、跨界融合的產業集群。以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為依托,小鎮還需從產業內涵中挖掘、從產業特質中拓展、從產業成長中衍生出密切相關的文化、旅游及社區功能,對緊貼小鎮產業實現多項功能的融合發展進行全局性的規劃,切不可以簡單相加的思維生搬硬拼小鎮的諸項功能,并致使小鎮功能疊加呈現“散而弱”之態而非“聚而合”之勢。以磐安江南藥鎮為例,小鎮以磐安傳統的中藥材產業發展為軸心,以民間中醫藥文化為滋養,通過培育中醫藥健康產業、旅游服務業和養生養老產業三大新興產業,融產業、文旅、養生等功能于一體,全力將自身打造為“藥材天地、醫療高地、養生福地、旅游勝地”。江南藥鎮以特色產業為基礎“筑巢引鳳”,同步提升其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小鎮創建模式是值得關注與思考的。此外,在特色小鎮建設進程中,定海遠洋漁業小鎮以其領先全國的遠洋漁業產業為支撐力爭實現“一魚五吃”(遠洋漁業新升級、海洋健康新供給、濱海旅游新景區、海島文化新體驗、健康休閑新去處),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以其地處西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帶、千年皇城腳下的城中村、西湖邊上原住地的獨有區域特質為根基打造集基金、文創、旅游、創業生活圈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小鎮等等,浙江這些特色小鎮規劃創建的實踐歷程都充分彰顯了它們對緊貼特色主導產業實現小鎮功能集聚融合這一發展理念的自覺認同和積極踐行。
作者為浙江樹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