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中惠
蓄水養(yǎng)魚
文/胡中惠
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填詞的風度要“由養(yǎng)出”。沈德潛在《詩說語》中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币粋€說詞,一個說詩,道理是一樣的,都是陸游“汝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的補充與發(fā)展。區(qū)別是陸游寫得不錯,詩詞都有傳世之作;況周頤與沈德潛寫得也不錯,流傳開來的作品卻沒有多少。這是時代的原因,陸游的作品不是很精當,但“國家不幸詩家幸”,其作品高揚的是愛國主義旗幟,因此梁啟超夸他是“亙古男兒一放翁”。沈德潛就不行了,除了給皇上代筆以外,自己也寫了很多,“有第一等襟抱”卻沒有“第一等真詩”;況周頤更是不走時運,晚清至民初,正趕上白話文初興,其創(chuàng)作的風頭再勁,終是讀者式微,八百萬禁軍教頭碰上了熱兵器時代,拳腳再好也沒有多少用武之地。
扯遠了。道理是永恒的。這道理就是傳統(tǒng)詩詞寫作“兩手都要硬”。哪“兩手”呢?一手是學養(yǎng),要想寫的東西有高度,先要寫東西的人有高度。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讀書何來學養(yǎng)?在信息化的今天,僅僅讀幾本書顯然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讀書的基礎上做到融會貫通。另一手是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本體的熟練掌握,諸如詩之起承轉合、詞之平仄運用、語言的本色當行之類。況周頤還認為,“養(yǎng)”和“學”是有區(qū)別的,他認為,“養(yǎng)”是“自善葆吾本有之清氣”,深刻得近乎玄奧了。

其實此“兩手說”也不十分準確。書法家是這樣,需要“內外兼修”——字內之功,臨帖不已;字外之功,學識修養(yǎng)。傳統(tǒng)詩詞寫作則不完全是這樣,它們之間不是或平行或對立的關系,而是包容與被包容也就是邏輯學所說的領屬關系,簡言之,是魚與水的關系。我們都養(yǎng)過觀賞魚,要想魚長得好,魚缸要大,水要好,清洌而有營養(yǎng);反之,一味只是在魚上著意,忽略水的功能,結果是勁沒有少費,魚長不大也長不好。為什么很多在其他領域的有成就者,學詩沒有幾日就像模像樣,有的人寫了幾十年卻進展不大?是“水”的問題不是“魚”的問題——沒有真正從“詩外”下功夫。舉凡古往今來有成就的詩人詞家,有幾個是單單寫詩寫出名堂來的?不能說沒有,很少。
當然,還要注意另一個傾向——只顧埋下頭養(yǎng)“水”,忽略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本體的學習與實踐。學養(yǎng)是個挺寬泛又挺模糊的概念,水養(yǎng)魚但并不等同魚,學養(yǎng)不是創(chuàng)作本身。提倡作家學者化、書法家學者化,是對的,但學問不等于創(chuàng)作,懂得打球未必就能打好球。對于我們每一位傳統(tǒng)詩詞的創(chuàng)作個體來說,還是應當缺什么補什么。學養(yǎng)上占先之人,多在詩詞本體上下功夫;學養(yǎng)相對差的人,要多從其他方面找原因。有好魚,沒有好水,不行,時間長了,魚就死了;有好水,沒有好魚,更不行,花那么多錢弄個缸,不就是為了養(yǎng)幾條好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