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劉淑英,58歲,超市老板娘
買賣 就是我家祖傳的鐵飯碗
講述人:劉淑英,58歲,超市老板娘

說起鐵飯碗,無論國營大廠,還是事業單位,或是專業技術人員,都沒有自己做買賣好。出去工作,本錢是老板的,你只是個打工仔,再穩定如何?到了50多歲,還不是退休回家?自己做個小買賣就不一樣,干多干少全憑意愿,要是押對了貨,那就等著賺錢吧。我媽媽做了一輩子小買賣,我繼承了她的衣缽,同齡人都退休回家帶孩子了,我還天天進貨看店呢。
我們家做生意的基因應該是從外公那一輩傳下來的。他年輕時,從農村來到城郊,靠挑擔賣時令鮮果養活了一家人。外公的果子都是來自四鄉八鎮,哪家有什么出名的好果樹,他都知道。暮春初夏時分,杏子、桃子下來了,他只賣雞蛋大的白杏和甜美多汁的蜜桃,然后是金黃碩大的枇杷果,夏天則賣瓜。到了農歷七八月,河鮮下來了,他又開始賣鮮菱角、鮮蓮蓬、小娃娃手臂狀的鮮藕。眼看著秋風起,擔子里又換成了葡萄和梨,偏偏他能找到萊陽的鴨梨,還有一種據說是西北產的甜梨。再后來,金橘上市,入冬則賣起栗子、山藥。偶爾,外公還要賣一些不常見的稀罕物,佛手、香櫞,都是有錢人家買去,供在書齋。
靠著外公一籮一擔地挑賣,外婆先從農村搬到郊區,再從郊區搬進市里,媽媽、舅舅、小姨也跟著進了城。由于要到四周搜羅鮮貨,外公常年不在家,外婆帶著三個孩子,租住在鬧市邊一個臨街的小房子里,屋外架了口大鍋,蒸包子、賣早點。幾個孩子陸續成了家,早點鋪子也擴大了,還開出兩個分店來。
解放后,有一段時間,外公家的生意是停了的,就這樣他也沒閑著,一邊在城市打短說了算。上了歲數的他,戴一副花鏡,顯得和藹可親,小學生們遠遠看到,都愿意喊他聲“爺爺”。外公還愿意聊天,問孩子們喜歡吃汽水糖還是梅子糖,小方格本是喜歡豎開的還是橫開的。時間長了,這個小賣店成了學校周圍的一個“地標”式建筑,夏天,店外面支起個涼棚,放幾把木頭凳子,供孩子們乘涼喝汽水用。我女兒就在這所小學讀書,她是班里最受歡迎的孩子王,因工,一邊悄悄尋摸點稀罕物轉手賣給需要的人。等到我們孫輩的長大成人,社會上的風向略變了變,又可以做小買賣了。外公外婆當時已年近古稀,還是在一所小學校附近找了個小門臉,開小賣店。我爸爸媽媽跟著忙活著,張羅進貨、擺貨,進什么貨還是外公為只有她,能在中午休息的時間,大方地揮手請大家吃汽水糖。
等到外公外婆去世,小賣店傳給了媽媽,媽媽沒有外公的心氣,干著干著就傳給了我,那已經是1997年的事了。看著小賣店越來越低矮陳舊,而新興的超市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我干脆也停業一個月,徹底把小店裝修了一番,又在這兒賣了20年。我原以為,這小店將來是會傳給子孫的吧,誰知女兒的想法不一樣。
大學畢業后,她想自主創業,沒接下這個“家族生意”,而是貸款自己開了個書吧,兼賣咖啡,據說有賠有賺,暫時還沒向我求援。不管怎樣,開店似乎成了我們家里人的職業,管它外面風云變幻,商品經濟最基本的買賣總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