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浚洋,傅穎詩,張曾蓮
(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3)
學前教育收費成為家長生育二孩的制約因素
——基于微博數據下“二孩政策”放開的案例分析
馬浚洋,傅穎詩,張曾蓮
(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3)
本文首先研究二孩政策發布后微博網絡平臺上媒體和意見領袖對于二孩政策的傳導機制,進而通過人口生育觀念變化挖掘家長生育二孩的制約因素。研究發現,生育政策通過媒體和意見領袖傳導至社會公眾,媒體和意見領袖的言論也會引導輿論導向。在二孩政策放開后,大部分家長的生育觀念沒有轉變,而學前教育收費與成本問題成為了當前制約生育二孩觀念轉變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又進一步從成本分擔角度研究學前教育收費問題及其解決路徑并給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孩政策;微博;生育二孩觀念;學前教育收費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逐漸出現生源荒、人口紅利銳減等現象。為適應經濟發展客觀要求,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標志著我國人口政策進入新的時期。近年來,幼兒學費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不斷增加,進而引發“入園貴”等社會熱點問題。此次二孩政策的放開,能否引起家長生育觀念的轉變?學前教育收費問題是否為當前家長生育二孩的制約因素?這些問題的解答對于二孩政策的實施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本文的貢獻在于,第一次從微博熱詞角度匯總社會公眾意見,在研究二孩政策發布后通過網絡媒體的傳導機制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出家長生育二孩的制約因素及其解決路徑。
本文選取2015年10月29日新出臺的全面實行二孩政策案例作為調研對象,基于該案例對目前的生育政策存在以下幾點研究焦點。其一,以往民眾對于二胎政策的實施的期待度高低;其二,二胎政策出臺實施過程中公共資源包括學前教育等輔助角色是否能夠應付人口增長的需求;其三,在網絡媒體上民眾對于二胎政策出臺的反應和質疑;其四,政府作為公共角色對于民眾質疑所做出的公開解答;其五,案例背景與學前教育存在相關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前教育等相關社會公共資源的質量提升和成本降低。
H1:生育政策通過媒體和意見領袖傳導至社會公眾。H2:媒體和意見領袖的言論會引導輿論導向。
H3:二孩政策放開后大部分家長的生育觀念沒有轉變。
H4:學前教育收費與成本問題是制約生育二孩觀念轉變的主要因素。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新浪微博官方主頁,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官方信息主要通過網絡媒體進行信息傳輸,根據CNNIC所發布的《2015年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 89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8.8%,較2014年底提升了0.9個百分點。其中,在網絡媒體中深受官網和用戶青睞的社交媒體莫過于微博,根據官方信息顯示截至2015年6月,在我國6.68億網民中就有2.04億在使用微博,其使用率高達30.6%,手機端的微博使用率也達到了27.3%。從2013年開始,搜狐、網易、騰訊等公司對微博投入力度陸續減少,微博市場內部品牌競爭格局已經明朗,用戶逐漸向新浪微博遷移和集中。此外,微博中既有代表廣大的普通群眾的普通用戶,也有代表各類媒體新聞等公眾號的官方微博,還設置有實行微博認證的意見領袖。也就是說,微博所涵蓋的用戶滲透于社會各界,其可成為本文研究所運用的有效數據庫。文本根據以上分析,得出研究變量、變量定義和數據來源,如表1。

表1 研究變量、變量定義和數據來源
2015年10月29日19點09分,央廣網和中國廣播網發布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的詳細內容,其中令人關注的焦點是該會上通過了全面實行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以完善人口發展和促進人口均衡。10月29日晚騰訊網、新浪網、新華網等媒體開始轉載該項計劃生育政策的改革,網民也不斷在各類網站上活躍起來,紛紛評論或是點贊以表達自己對于該項改革的觀點,并對人口結構完整化和生育、如何調配社會公共資源和教育成本支出等方面提出了質疑,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改革落實制度和教育環境的配備,60%以上的人對此存在疑問。對此,李克強總理在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回應政協委員提出的相關問題時表示將會加快《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及其相關法規的推進,落實二孩政策的計劃。中國婦女研究會副會長杜潔也表示應該在政策的基礎之上調配好社會公共資源,在落實二胎生育政策時,應該基于不影響家庭生活情況和內部成員職業計劃的基礎之上。二孩政策的執行依舊需要相關的醫療設施、教育設施、嬰幼兒食品等各方面的相互幫扶,該項政策改革需要政府相關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協調統一。
5.1二孩政策信息傳導機制:媒體、公眾和意見領袖關注程度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的焦點主要著重于二孩政策信息的傳導機制,即對媒體、公眾和意見領袖關注程度之間的關系分析以探討該信息如何在這三者之間進行傳遞。根據事件的發生時間,2015年10月29日19點09分公開的“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信息。本文選取了事件發生以后近10天的媒體關注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媒體、公眾和意見領袖的關注程度如表2所示。根據表2所反映的數據,我們分別繪制了媒體與公眾關注度關系的折線圖和意見領袖與公眾關注度關系的折線圖。
根據以上所得出的圖表數據可以看出公眾關注、意見領袖關注和媒體關注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媒體關注對公眾關注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眾關注的同步波動。如圖1,10月29日二孩政策剛剛出臺,媒體開始紛紛報道該政策改革方案,由于信息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首天關注的人數并不是非常多,但是隨后的幾天中,公眾關注的人數隨著媒體播報的增加也在不斷地上升過程中。媒體關注在第二天的關注度達到了本研究階段的峰值,公眾關注也在第二天達到了峰值的水平。媒體關注在第四天下降至較低的水準,此時公眾關注也下降至其較低的水準。但是11月2日公眾的關注度處于急速上升的狀態,達到了1 009條之多,相反,媒體關注度則是沒有明顯變化。據信息顯示,當日上海市衛計委表示將出臺相關政策銜接辦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同日,人口學專家易富賢預測在11月2日前后會有較為具體的計劃生育政策改革信號的發布。研究界人士和相關政府組織的言語和行動會對公眾的媒體關注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由圖1所反映的關注度曲線對比可知信息傳播及時性強,媒體關注和公眾關注基本處于同步的波動水平。由此可見,生育政策通過媒體和意見領袖傳導至社會公眾,與H1相符。
第二,根據經過數據處理顯示,意見領袖的關注度對公眾關注度具有顯著正相關性,而媒體對公眾的關注度影響程度相對較弱。公眾關注度和意見領袖的關注度在第二天同時達到了關注高峰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下降但仍處于平穩波動階段。對比兩者關注度數量之間的曲線可以看出公眾關注度和意見領袖關注度基本保持同步狀態,因此,意見領袖所發表的言論對公眾也會產生引導作用。

表2 媒體、公眾與意見領袖的關注程度

圖1 簡單關注、中度關注和深度關注
第三,新浪微博公眾的關注方式主要集中在中度關注即轉引媒體報道,中度關注數量在關注時期中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由第一天的8 655條直降至第四天的359條,此后便呈現較平穩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波動。簡單關注和深度關注在關注第一天表現出滯后的現象,同時于關注期第二天達到高峰,隨后關注度也不斷降低,在第四天達到了平穩波動的狀態。對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發現:①意見領袖大部分都屬于“深度關注”的范疇;②少部分公眾直接發表個人看法,大部分轉引意見領袖發表的“深度關注”微博來闡述個人觀點。由此可以看出意見領袖對于公眾關注起到了引導和參考作用,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眾關注,這也驗證了H2。
綜上所述,我國二孩政策的網絡信息傳導機制基本形成。首先,我國衛計委宣布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信息被各家媒體和意見領袖捕獲,媒體快速地將該信息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呈現在網絡媒體上,意見領袖在播報的基礎上對該政策改革進行分析和解讀并將其傳遞給公眾,公眾在此基礎上通過點贊、轉發和評論等手段對二孩政策的改革進行討論,此意見呼聲為人口政策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5.2“二孩政策”發布后關于家長生育觀念的微博熱詞抽取
在研究網絡信息傳導機制整體格局之后,需要進一步證明信息中介對公眾關注的信息需求的影響,進而對政策改革提出優化方案。為了證明該論點,我們在刪除部分無關的評論基礎上取得了9 713條原始數據,據此對新浪微博上的媒體信息之后的公眾評論進行篩選和總結。

表3 新浪微博用戶對“二孩政策”信息的關注內容
公眾評論中對于是否生育二孩所持態度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同意、不同意和中立態度。由于中立態度的支撐原因都是根據同意和不同意態度的分別舉證原因的綜合,此原因在以上兩種觀點中已可以反映,所以刪除該觀點的支撐原因,減少數據重復所產生的誤差。
綜合來看,同意的占比為29.30%,不同意的占比為70.70%,公眾多數的生育態度集中在不同意上,與H 3相符。
在同意的觀點中,老齡化問題加劇成為了重點的關注內容,其微博條數達到了1 328條之多,占總數的13.67%。這說明人口結構改變所面臨的問題造成了人們對于調整人口結構方法的深思。少子化現象嚴重、減輕未來的贍養壓力和刺激教育等基礎建設投資緊隨其后,占比分別為7.02%、5.26%和3.35%。根據2010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18,排除部分漏報因素所產生的誤差,調整之后的生育率也在1.4附近,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維持人口正常更替需要的總和生育率2.1的水平,中國進入超少子化社會,這對于整個國家的人口結構完整和未來贍養壓力減輕都具有極大的挑戰。鼓勵放開生育二孩政策有利于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分擔贍養壓力和刺激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都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而在不同意的觀點中,生育成本上升的關注內容在整體的關注度中遙遙領先,約為老齡化問題關注程度的三倍之多,占整體的44.53%。由此可以看出生育成本在大幅度上升,引發人們對此擔憂和熱議。但由于生育成本的概念較為寬泛,涵蓋內容較多,后文我們將其進行細化分解,深入探究生育成本中哪一個細節部分引發微博公眾對于生育二孩的擔憂與生育二孩政策的主要制約因素。其后,對于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時間精力耗費過大和社會養老體系完善的也占有較大的比例,分別為14.74%、8.13%和3.29%。
5.3學前教育收費與成本問題成為家長生育二孩的制約因素
從表3中可以看出生育費用占44.53%,即生育費用是二孩政策實施過程中重點阻力所在。我們將微博關注中的生育費用進行詳細的概括、分類和匯總,發現在4 325條生育費用上升的微博中,有30.03%的微博表示學前教育費用過高以至于難以承受二孩帶來的生育壓力,這也成為生育費用中比重最大的阻力部分。緊隨其后的是懷孕時的營養費用、產前及生產費用和7歲至大學畢業的教育費用,其占比均大于10%,分別為13.26%、11.25%和10.25%。剩余的學前其他費用、7歲至大學畢業的教育其他經費、生活費、產后及月子費用和學前日常用品費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學前教育收費與成本問題已經成為家長生育二孩的制約因素,這也驗證了H4。
目前我國幼兒學費定價一般遵循原則為“成本決定收費價格”,許多地區辦園成本的被迫提升造成了當前“入園貴”的局面。幼兒學費作為一種社會公眾產品,其成本主要由政府、社會公眾、幼兒園、幼兒家長四部分分擔。其中,根據我國國情,政府大約分擔50%,家庭分擔25%~35%,幼兒園分擔10%~15%,社會分擔10%~15%。
(1)以政府分擔為主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模式是目前發達國家所倡導的方式,其分擔比重基本在40%左右。而由于我國政府對于學前教育撥款投入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數不足1.5%,使得其他方成本分擔壓力較大。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雖明確指出:“各級政府要將學前教育費列入財政預算,新增教育經費要向學前教育傾斜。”但是,到目前為止學前教育財政經費未在其預算中單列,并且也沒有相應的經費使用法律與法規的出現來完善長期以來財政對于學前教育“可投可不投,有錢多投,沒錢少投”的不規范行為。從長期的視角而言,我國仍應倡導以政府分擔為主導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模式,并在不同的地方采取不一樣的分擔比例。例如在東部地區分擔30%左右,而在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和貧困山區適當提高其分擔比例。
(2)幼兒家長分擔的學前教育成本主要以學前教育學費形式出現。但更多的家長反映出目前“入園難,入園貴”的現狀,從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的角度也可以看出受教育者的成本分擔所占比例過大。學費的標準應當按照幼兒園的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來設定,在確定受教育者分擔比例時,不同體制的幼兒園應規定不同的成本分擔比例。并且生均學費的成本分攤在25%以下為最佳,最多不得超過35%,否則將會導致幼兒園家長幼兒學費壓力過重的現象,從而制約了二孩政策順利實施。
(3)隨著我國生育政策不斷放開,我國幼兒人數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致使幼兒園不得不利用更多的資金投資學前教育基礎設施及教學設備,而財政撥款等資金來源渠道狹窄,這使得資金收支不平衡,幼兒園也分擔一定比例的成本。然而,幼兒園作為營業性質的企業而言,其根本目標是盈利,財政資金的撥付缺乏,導致其沒有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的投資能力。二孩的放開將對幼兒園產生一定的沖擊力,各方面的設施建設沒有資金的支持只能降低幼兒的教育質量。因此,幼兒家長更是不放心將幼兒托付給幼兒園進行照料和教育,這也將成為生育二孩的嚴重制約因素。
(4)社會分擔主要包括企業繳納的教育費附加和直接接受的捐贈和資助。教育費附加這一部分每年相對穩定,難以在短期內有所改變;而直接接受捐贈雖然長期來看數量有所波動,但是由于其占比較小,對于解決學前教育成本分擔問題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文通過理論研究和“二孩政策”的案例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政府能夠通過網絡媒體將信息傳導至公眾,而后公眾也通過網絡媒體將反饋意見傳導給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從而形成生育政策的傳導機制。在“二孩政策”的案例中我們發現,政府將信息通過媒體傳導到公眾和意見領袖之間,媒體可以引領公眾的關注視角,而意見領袖在媒體發布的第一時間將政策解釋與分析,從而引導公眾對政策的解讀;而后,公眾對于政策的看法通過轉發、點贊和評論等方式對信息加以反饋,此過程既降低信息傳播的成本,又方便政府收集民眾對于“二孩政策”的反饋信息。
第二,“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之后,大部分家長的生育觀念仍舊沒有改變,微博數據顯示近半數的公眾仍舊持有不同意放開二孩的態度,這對于政府推行二孩政策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深究其根,公眾對于“入園貴,入園難”的關注度主要集中在生育費用尤其是學前教育費用上,其將成為“二孩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主要阻力。我們應該從幼兒園、幼兒家長、政府和社會公眾四個分擔主體角度切入分析學前教育成本分擔問題,以減輕目前的“入園難,入園貴”方面的社會問題,為進一步放開“二孩政策”做鋪墊。
為了盡快轉變家長生育二孩觀念轉變,推動二孩政策的順利實施,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政府應當加大學前教育預算支出,擴大幼兒學費成本分擔比例,減少家庭學費支付的壓力。政府應當承擔學前教育成本分擔近40%左右,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地區的差異化對教育經費撥款也產生一定的差異化。例如,可以將各地區或各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為不同的層級,隨恩格爾系數的增大層級增大,政府應給予層級較大的學前教育經費補助優惠條件與較高的成本分擔比例,而對于恩格爾系數處于層級較低的地區或家庭給予較低的成本分擔。
第二,促進學前教育有關政策出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依法治國基本要求,防止非法挪用經費等教育腐敗問題的發生。應盡快落實學前教育經費使用準則,列明學前教育經費使用去處與使用的比例,防止濫用經費、非法挪用經費和經費使用隨意性的問題的出現。此外,應該配備學前教育的監察機制,對所管轄的幼兒園、托兒所等學前教育機構實行突擊性檢查,除了檢查其經費使用情況以外,仍應檢查幼兒園的宿舍、食堂等硬件設備以及教師師資等軟實力,對于在此表現得相對較差的幼兒園根據處罰制度予以罰款等,情節較為嚴重的予以取締。
第三,建議政府出臺生育配套激勵政策。面對目前近半數人不同意生育二胎的情況,政府除了應做好疏通交流等工作以外,還可以采取某些激勵政策。如規定年齡內生育二孩可部分免除學前教育學雜費用或直接進行獎補措施。此配套政策不僅消除了二孩政策實施的主要阻力,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入園貴”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祥.基于微博平臺的事件趨勢分析及預測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1):108.
[2]張曾蓮.我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6):51-52.
[3]張曾蓮.基于準公共產品和生均幼兒培養成本的學前教育定價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4(10):12-14.
[4]何麗君.學前教育收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價格月刊,2011(12):87-89.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3.092
G619.2
A
1673-0194(2016)13-0166-05
2016-03-2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CFA130152);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青年專項課題(30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