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麗,白雁斌
(新疆農業大學,烏魯木齊830052)
西部地區工業園環境經濟產業鏈構建研究
趙婉麗,白雁斌
(新疆農業大學,烏魯木齊830052)
根據“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規劃,西部地區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橋頭堡和核心區域,研究西部地區工業環境經濟產業鏈的構建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有著重要作用。本文針對西部地區工業園區現有產業和發展情況,依據循環經濟的理念,進行園區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并提出推動園區發展的對策,從而達到物質資源的最大利用程度,把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并提高整個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水平。
西部;工業園區;環境經濟;產業鏈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想,為我國加快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西部地區工業園必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新的推動點和重要增長區,為制約經濟利益的增長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結合西部地區工業產業園環境經濟的現狀,按照循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圍繞生態產業結構、生產鏈條和循環型產業,構建園區環境經濟產業鏈,對于建設生態經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多年來,西部地區工業園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推進器作用,形成了區域環境經濟新格局,搭建了區域經濟發展平臺。但因受歷史遺留、政策支撐、經費投入、人文環境等因素的長期影響和制約,工業園區在深層次設計、寬領域融合、高水平發展、全方位合作上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
增速換擋乏力,經濟效能欠增長。西部地區工業園因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等影響,大多大而不強、虛胖體弱。主要表現在:省級工業園區以綜合類、行業類工業園區為主,靜脈產業類工業園區不成熟,服務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新興產業偏少;縣級工業園區以行業類為主,大多集中在第一產業及延伸鏈條中,低成本、高耗能現象突出。以烏魯木齊頭屯河區為例,轄區總規劃占地面積460多平方千米,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區,區內建設規劃主要承擔著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創新和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利用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示范作用。2013年和2014年屯河區生產總值分別為410億元、435億元,分別僅占烏魯木齊同年GDP的17.08%和17.33%,與中東部地區相比園區經濟龍頭作用未充分發揮。
硬件設施簡陋,平臺功能缺配套。新型工業園區的綜合推進,一般需配套制造、服務、物流、電商、貿易五個功能,通過對西部5省會城市12個核心工業園區的調查顯示,基本達到五個功能要求的僅占20%。以烏魯木齊頭屯河工業園區為例,園區設施基本達到“八通一平”,但仍需繼續加大園區道路建設力度;完善園區供水管網配套建設;繼續做好園區供水、供電基本設施建設。園區供水不能滿足部分用水大戶,例如八鋼金屬制品用水是自行打井。園區管理服務不到位,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積極開展信息查詢工作,完善信息發布制度。
產業結構簡單,鏈條銜接不緊密。當前,西部地區工業園普遍存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密集型產業少、技術密集型產業稀缺的現狀。烏魯木齊頭屯河工業園區現有制造業和加工業,主要結構有新型建材、食品、石油化工、醫藥四大支柱產業。近年,雖然烏魯木齊頭屯河工業園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入園企業基本都采用簡單、粗放、勞動密集式生產,園區入駐企業各自為政,企業間關聯度低,各企業間產品的鏈接不緊密,園區內部的相互配合度不高,未很好的消化自身產生的廢物,造成了資源的大量耗費,給園區今后的發展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園區環境經濟產業鏈,是節約能源,提高生產運行中資源能源利用率,在降低環境危害基礎上尋求企業間互利共贏,社會、經濟、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手段。
新型工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能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能有效推動制造業特別是產業集群的發展,能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特別在供給側改革、化解過剩產能中發揮集約優勢作用。
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內引外聯。以烏魯木齊頭屯河工業園區為例,2005年批準升級為省級工業園區,2007年被自治區列入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并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頭屯河工業園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自主創新,結合園區重點產業需求,引進輔助配套產業,提升產業間的融合,打造產業銜接點,推動園區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主導權和影響力。
完善服務功能,綜合創新發展。服務功能的開發和完善是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充分發揮園區先試先行的優勢,積極完善制造、服務、物流、電商、貿易等功能,培養構建環境經濟產業鏈的能力,鼓勵鏈條接通、延伸和創新模式,加快產業升級。特別要重視完善信息服務平臺,優化產業結構,聯動融合發展。工業園區良好的產業結構是發展、構建環境經濟產業鏈的基礎。要圍繞重大項目的培養和加強產業間的銜接度,要做好頂層設計,把握主導產業,開發有優勢的新產品,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加快調整產業布局,增加輔助項目,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引進重點企業,構建多元型鏈條。
構建生態產業鏈的目的就是提高生產運行中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降低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尋求經濟、社會、環境互贏。研究認為,產業鏈中的主導產業選取要以“美麗中國、生態中國”為導向,以“3R”和清潔生產為原則,依照生態產業鏈的價值,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將發展循環型產業與實現區域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相聯系。當入園企業達到足夠數量時,資源將不再是單一流動的,鏈條間的交叉利用成為一種常見現象,從而在園區內形成產業共生共存。生態產業鏈的構建方法主要采取以物質能源為橋梁進行產業間的鏈接,從而實現區域內物質資源的閉環流動,達到建立循環網絡,以實現資源能源的最大利用化。通過分析產業間共生共存和代謝關系,構建以主導產業為核心,關聯產業為輔助的區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構建模式一:結構緊密銜接,產業互利互存。此模式主要適用于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主要結合西部地區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經濟規模、資源潛力等方面,形成一、二、三產業接通延伸,生產與環保、生態與消費良性互補的態勢。下面以烏魯木齊頭屯河工業園區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塑業制造為主導產業構建環境經濟產業鏈,重點突破解決下游產業短缺、鏈條不緊密的問題(參見圖1)。

圖1 頭屯河工業園區循環經濟整體構架
構建模式二:主導產業牽引,相關產業跟進。此模式適用于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重點以一個到多個核心產業為龍頭,下游產業配套的環境經濟產業鏈,形成上下游產業緊密銜接,前后左右產業相互呼應的格局。以風電及器材制造為核心的共生模式為例。烏魯木齊頭屯河工業園區將此列為重點產業,大力扶持,讓其做強做大,形成了以金風科技為核心和以風電器材制造為主的產業模式,電子配件、其他通用設備為輔助產業(見圖2)。

圖2 頭屯河工業園區產業共生
構建模式三:充分再生利用,生態共生共贏。此模式適用于靜脈產業類工業園區的建設,主要以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和多樣性為起點,分門別類研究資源的充分再利用,促進經濟和生態效能的最大化。比如,番茄紅素是食品制造(番茄醬)的副產品,以往的生產將加工番茄醬產生的廢渣(番茄皮、秸稈、番茄種子)作飼料賣掉,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再利用,造成了嚴重的浪費。但其再生利用可實現如下效能:一是將番茄皮進行加工處理,提取的番茄紅素可作為副產品加工中的著色劑;二是番茄紅素可用于生物制藥行業;三是番茄醬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番茄皮、莖稈、番茄種子),通過先進的材料加工合成工藝,可生產出替代傳統塑料的新材料,可用來制作車輛的儲物箱等(提煉其中的天然纖維,使之與化工塑料混合成為新的環保材料)。循環發展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番茄醬廢渣再利用模式
構建的環境經濟產業鏈為西部地區工業園區在今后的招商引資中提供參考依據。產業鏈不單單局限于原材料,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在其產業鏈接中,有利于對區域資源的充分均衡利用以及開拓,產業鏈條中各環節都體現了資源最大化利用。工業園的建設需要各個部門用嶄新的視野和方式對其進行綜合管理,政府部門加強管控,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為企業生產運行提供優質的環境和支撐。工業園區的發展還需要內外部共同努力,包括園區規劃的監管、組織機構、資金籌備、技術支撐等方面,園區在發展過程中應推行綠色環保、清潔生產、產品循環經濟產業鏈設計等高新技術,建立切實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統和資金籌備機制等。以生態循環為核心,生態文化為保障,企業綠色環保為打破口,對園區各系統進行整合,建立生態循環網,使其出現最大的效益,提高園區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最終建設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主要參考文獻
[1]項學敏,康曉林,周笑白,等.產業生態鏈構建研究—以大連市旅順口區為例[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4):64-65.
[2]毛玉如,孫啟宏,沈鵬,等.生態工業園區的典型鏈網結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23(2):42-44.
[3]汪毅,陸雍森.論生態產業鏈的柔性[J].生態學雜志,2004,23(6):138-142.
[4]王虹,張巍,朱遠程.資源約束條件下構建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的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1):29-32.
[5]尹琦,肖正揚.生態產業鏈的概念與應用[J].環境科學,2002,23(6):114-118.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3.093
F123.16
A
1673-0194(2016)13-0171-03
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