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民(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高州民歌文化發展性保護的研究
孟慶民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高州民歌不但歷史年代久遠且遍及高州鄉鎮,流傳甚遠,在當地具有較高的影響。高州民歌以表現平民百姓的勞動、生活、愛情內容居多。對高州民歌進行研究,目的是使高州民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有效的保護。
高州民歌;價值;發展保護
高州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文化背景,孕育了高州民歌這一支艷麗的奇葩。高州民歌不但歷史年代久遠、且遍及高州鄉鎮,流傳甚遠,在當地具有較高的影響。以表現平民百姓的勞動、生活、愛情內容居多。有關高州民歌的起源傳說種種,據《高州府志》記載:高州民歌起源于南朝,“漸襲風華體明之化,論治于茲,椎跣變為冠裳,侏離化為弦誦,才賢輩出,科目蟬聯,彬彬然埒于中士”。其中“弦誦”即為高州民歌唱誦。但清光緒《茂名縣志》載,明朝萬歷年間,高州知府張邦伊在“高涼八景”詩《東山樵唱》中寫道:“偶然清嘯發,余響震林隈”。由此可見,高州民歌最遲在這之前就已經形成和流行了。從其他史料方面看,清代乾隆年間溫汝能輯的《粵東濤海》中也有“高州民歌”數首。高州民歌的起源說法不一,很難找到它一個明確的形成時間,可以說高州民歌是在高州一千多年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伴隨著人類的勞動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應該說,自從嶺南地帶高涼郡有人居住時起,高州民歌就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產生。
(一)高州民歌的表現內容
高州民歌是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中的產物,它伴隨著生活、勞動而形成,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不斷地豐富、變化和發展,這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高州民歌的內容和高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高州勞動人民真實生活的體現和精神面貌的反映。
(1)情歌類。這類歌曲大多表現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相思依戀的內容。如《相思》:坐在深房織麻布,橫也絲來直也絲。半夜繡球鑲紅豆,暗里相思哥不知。
(2)勞動歌。這類歌曲多表現與勞動有關的內容和情景。如《打秧歸》:打秧歸,打秧歸,床頭北斗轉回西,擺碗落臺眼又瞇,未洗完腳雞又啼。
(3)生活歌。這類歌曲常常是老百姓生活平常事和生活狀態的體現。如《窮人能捱幾多餐》:真凄涼呀實艱難,麻籃擔水上高山,麻籃裝得幾多水,窮人能捱幾多餐。
(4)時政歌。這類歌曲大多結合當時的時勢來編唱,多反映當時社會的現狀或講述為人處世的哲理。如《大家又要忙迎送》:荔枝熟,荔枝紅,條條荔枝結子濃,衙門官員又來啦,大家又要忙迎送。
(5)儀式歌。這類歌曲多用于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慶典儀式等場合。如《開被歌》:一張錦被四四方,雙手提上新人床。保佑新人生貴子,明年添個狀元郎。
(6)兒歌。兒童受民歌的感染和影響,編出了適合兒童口語演唱的歌曲,于是就產生了兒歌。如《點點窩窩》:點點窩窩,淘米落鍋,貓兒偷食,老鼠唱歌。
(二)高州民歌的表現形式
高州民歌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同時又服務于勞動人民,它除了在田間地頭演唱外,每逢年節,紅白大事,各種慶典活動,高州民歌都是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它的表演內容豐富多彩。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1)由單一的獨唱形式發展成對唱的形式。(2)由原來的自己在各種場合隨心所欲地演唱發展到規模較大有組織的村與村之間的賽歌會,這種賽歌會每逢過年或重大的節日都要舉行。(3)根據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發展和需求,高州很多的地方出現了許多有一定規模相對固定的演唱歌隊,這對高州民歌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高州民歌的歌詞特征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高州民歌不但內容深邃,寓意深刻,且民歌豐富多彩,歌詞特點頗具特色,語言自然純樸,生動而有趣味,富于生活的情趣,是真情至感的流露。歌詞不但通俗易懂,俗中見雅,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1)歌詞的特色。高州民歌由于受當地自然生活環境和傳統生活習俗的影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韻律和特色,歌詞中具有濃郁的地方性色彩。經常以賦比興、夸張、譬解雙關、反復疊用、頂針等藝術手法來表現。如:壁上掛燈燈掛盞,盞上掛油油掛蕊。天上掛云云掛月,有情人掛有情人。這首情歌的歌詞運用了復迭比襯寫作手法,四句歌詞每句都有一個掛字,但歌詞的內涵都表現一個情字,歌詞通俗典雅,比喻貼切,內容深邃。再如:大頭竹筍生嫩芽,咁大姑娘嫁文兒,正一二月落冷水,恰似雞乸抱雞兒。這首民歌開頭用“大頭竹筍”和“細小的嫩芽”做比較,引出一對夫妻的大、小差別及不對稱,第四句“恰似雞乸抱雞兒”的點題運用了夸張的比喻對封建社會盲婚造成的年歲的差別進行諷刺。例如還有用雙關修辭手法類的歌詞,嫩鴨行游塘棚上,嬌娥尚細不曾知,天旱蜘蛛結夜網,想晴只在暗中絲。第四句的“想晴(情,情郎)暗中絲(思)”,對情竇初開的姑娘的心理狀態表現的清新而細膩。
(2)歌詞的結構特點。高州民歌在句式結構上屬于齊言類型,多以七字句為主,但也有五字句、三字句、六字句和十字句的。如七字句的歌詞:《駛牛歌》“趕牛出門借天星,牽牛入屋借火螢,天星記我犁耙數,螢火報夢天又明”。五字句的歌詞《哭爹娘》“河水清悠悠,嫁女多憂愁。爹娘養育恩,想起眼淚流。知恩難施報,哭壞了唱喉。爹娘莫見怪,潑水難復收”等。另外,一些三字句、六字句、十字句的歌詞相比七字句的歌詞較少使用。另外,高州民歌的段式結構也大多為一段體和二段體。
(二)高州民歌的音樂特征
高州民歌多采用2/4拍,4/4拍,但也有用3/4拍和1/4拍的。曲調因受粵西高州當地方言及鄰近采茶調的影響,所以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1)調式特點。高州民歌在保留我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音階的基礎上,從現有流傳的民歌來看大多為小調的羽調式。如下面這首(問山調)《問你潛力有幾大》。

這首作品用F羽調的五級音開始,旋律進行中6、1、3骨干音貫穿全曲,最后的主音落在F羽調式的6上。整首歌曲調性明確,具有濃郁的高州山歌風味。
(2)曲式結構及旋法特點。從現有整理流傳下來的高州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譜例分析,曲式結構大多為一段體,但也有是兩段體的。如(采茶調)《打把大鋤栽富苗》。

以上譜例是由四句構成的一段體,其旋法進行的特點是整首歌曲的旋律從調式的主音中音區開始一直下行,最后落在調式的主音低音6上,第二句的開始音6是第一句的結束音6,采用頂針的手法,旋律平穩下行,第三句接第二句時5和3之間是個小三度,旋律相對平穩,第四句的開始音2是第三句的結束音2也同樣是頂針的手法,所以整首樂曲句子之間的連接沒有出現大跳,旋律平穩流暢,整首歌曲的音程沒有超出八度。在每句的旋律進行中,各出現兩次四度和五度的進行,使旋律比較歡快,富于動感,同時,體現了勞動者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3)節奏特點。高州民歌的節奏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情歌類節奏特點,如情歌對唱《郎是花針妹是線》。
1=F 2/4 3/4
×× ××| ×× × ×· | ×× ××| ×× × ×·‖
這個節奏型貫穿全曲,簡潔的節奏型不但使樂曲的風格保持了統一,而且易記易唱。
b、山歌調中多采用的節奏型,如(山歌調)《山是寶呀嶺是財》。
1=F 2/4
××× ××| ×××× ×|××× ××| ×××× ×‖
c、采茶調中多用的節奏型,如(采茶調)《鳳歸嶺來鳳歸坡》。
1=F 2/4
×××× ×| ×××× ×‖
以上所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歌中的典型節奏,樂曲內容的不同也會有其它不同節奏的類型。總之,隨著高州民歌的流傳和發展,節奏的形態會越來越豐富,音樂也更具表現力。
(一) 思想價值
高州民歌有別于傳統文化中的正統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形式、風格和表達方式;但是,它同時有著和正統音樂文化的共性,體現了不容忽視的思想價值。它通過人們生活時的場景,反映高州人民生活的狀態與內涵;高州民歌大都是反映當地青年的愛情、婚姻生活,展示了其感情的價值觀;高州民歌反映了舊時代的社會黑暗面,對丑陋、畸形的社會現象有明確的內在針砭作用;它還帶有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的思想性傾向。
(二)藝術價值
(1)語言美;高州民歌語言美的表現首先在句格上,高州民歌的歌詞以七字句為主,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哥妹雙雙進茶園”等,也有五字句的,如“河水清幽幽,嫁女多憂愁”。這些歌詞所表達的情感相當明確,因此歌中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或苦或甜的感情分明而真摯。高州民歌是一種高度概括的口頭藝術,往往用簡潔的唱詞,充沛的情感,豐富的社會內容準確地概括地表現。所抒發的情感比小說、散文、故事等敘事性的語言藝術更強烈、更濃郁。高州山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藝術美,常常唱得聽眾流連忘返。
(2)旋律美;高州民歌的旋律優美,高亢明亮。因高州地處粵語地區,高州民歌全用粵語演唱,具有很強的收藏保護價值,曲調主要形式受粵語影響,同時受當地木偶劇音樂唱腔和采茶調的影響,曲調流暢,朗朗上口,具有群眾基礎,高州民歌保留了我國傳統的1 2 3 5 6五音風格,雖很古典但很受現代人歡迎。
(3)獨特的形象美;高州民歌反映了高州人民獨特的生活面,自古高州自然條件比較封閉,生產落后,不少人難在本土為生,逼迫走向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各地維持生計,他們長途跋涉,趨營小利,全靠肩力挑鹽販貨、越山跨海以圖糊口。他們拋妻棄子漂泊異鄉情況十分凄慘,因此產生商旅小販歌。高州民歌以此創造出了特有的形象特征,在此基礎之上經過藝術處理,以情唱景,以情唱人,往往感人肺腑,使聽眾聲淚俱下。
(三)社會價值
高州民歌在現代化建設中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與作用,高州民歌是高州人民的共同語言,在形式上、內容上融化在高州人民的生活之中。高州民歌既是溝通群眾心靈的紐帶,又是連接海內外鄉親的橋梁。高州人民可以通過高州民歌去宣傳自己,聯絡外界,樹立地方的文化品牌。在高州民歌的保護和傳承方面,高州可以每年舉辦大型的高州民歌活動,為大家的團聚提供一個好的平臺,可以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鄉親歡聚一起。
(一)高州民歌的發展
任何一種音樂形式都是有形成、發展、壯大的過程,如果在發展中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和革新,那么,這個樂種就會衰落和消亡,高州民歌也是如此。我在調查中了解到政府相關部門和有關民間機構對高州民歌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2007年組隊去云浮、羅定參加“南江山歌文化節”,進行比賽、展演和交流。2005年、2006年、2008年舉辦“山歌擂臺賽”,要求每個鎮都要組隊參加,這些活動的開展對高州民歌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另外,蘇漢材、陳慶雄、周澤明等一些音樂人士在傳承高州民歌的基礎上,新編了一些高州民歌,在保持原有民歌風格的基礎上,無論是從音調還是歌詞的內容都有很大的創新并具有時代的色彩,為高州民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高州民歌的保護
高州民歌是高州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并形成的寶貴音樂財富,這些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正面臨著自然消亡的危機,搶救和保護高州民歌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音樂工作者的責任。目前,高州市委、市政府對高州民歌的保護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邀請音樂專家來高州考查調研,對高州民歌進行挖掘和整理研究,形成理論文字材料。另外還組織高州民歌的比賽、擂臺賽和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但筆者認為僅這些還不夠,還要根據時代的需求,對高州民歌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創新,適應廣大人民群眾音樂需求。只有培養好群眾基礎,在群眾中形成一個濃厚音樂氛圍,同時,在青年人中培養和扶持新一代的歌手,支持他們多搞群眾性的演唱活動,使這些活動健康有序常態地開展。這樣高州民歌的主旋律定會越唱越響亮。
[1]蘇漢材編著.高州民歌選[M].茂名:高州市文化局出版,2004(07).
[2]高州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6(11).
[3]陳慶雄編著.高州民歌[M].茂名:茂名市群眾藝術館出版,(內部資料),2008(08).
孟慶民 ,性別:男,民族:漢族,1962年11月29日生于民權,籍貫:河南省夏邑縣,畢業院校:1988年7月畢業于河南大學音樂系,所學專業:音樂學,學位:文學學士,繼續教育: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在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作曲理論,現工作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藝術系,職稱:副教授,職務:藝術系副主任,研究方向: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