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敏
(遼寧省北票市水土保持局,遼寧 北票 122100)
?
北四家坡耕地項目區建設必要性及治理目標分析
潘艷敏
(遼寧省北票市水土保持局,遼寧 北票 122100)
通過對北四家坡耕地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社會經濟情況、農村產業及產值結構分析,提出項目區的建設規模,為項目區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保證糧食產量提供保障。
必要性;規模;治理;目標
項目區所涉北四家鄉、龍潭鄉及蒙古營鄉總土地面積53278.87 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6138.93 hm2,占總面積的49.06%。耕地面積9571.91 hm2,糧食作物以玉米、谷子為主,經濟作物以甜菜、馬鈴薯、烤煙為主。農業生產總值23767萬元,占總產值的60.01%,農民年均純收入6464元,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大部分土地不能得以因地制宜的利用,不能發揮生產潛能,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坡耕地水土流失切割地表,造成土地生產能力下降,嚴重影響連續耕作,增加洪澇災害的發生幾率。多少年來,投工、投資都相對較少,是廣種薄收區,存在的問題是科技落后,施肥極少,干旱缺水的矛盾十分突出,靠天吃飯,坡耕地所占比重大,得不到有效的整修,自然侵蝕十分嚴重,正常年份玉米產量約為23 345 kg/hm2,遇上干旱年景,常有絕收現象發生。因此,變“三跑田”為“三保田”是當地人民多年期盼的夢想。
通過坡耕地改造,合理的改善坡耕地結構,采取梯田綜合治理模式,真正實現坡耕地從規劃設計到優化產出,提高經濟增長指數。坡耕地綜合治理是有效治理項目區水土流失,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山丘區群眾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生產力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經濟保障;是促進人類文明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防洪安全的重要舉措,在治理項目區水土流失、改善區域群眾落后的生產條件、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方面十分必要[1]。
2.1水土流失治理目標
項目區總土地面積4575.75 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368.05 hm2。本項目計劃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積500.00 hm2,工程區坡耕地土壤侵蝕模數控制在200 t/km2·a,坡耕地治理程度達到70%。
2.2生態建設目標
項目區經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措施保存率達到90%以上。到治理期末,各項措施全部發揮效益,蓄水效率、保土效率達70%以上,降雨入滲率有效提高,地下水得到補給,年均攔蓄天然降水量在50萬m3以上,保土量在1.6萬t以上,區域生態用水量明顯提高[2]。
2.3農村經濟發展目標
項目區農業及副業產值將有大幅度增長,坡耕地生產潛力明顯提高。綜合治理后,預計農業生產總產值在2014年基礎上提高30%以上,人均收入比當地平均增長水平高30%以上,糧食自給率在98%以上,糧食單產水平提高30%以上,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13 hm2/人,糧食安全目標得到保證。
3.1項目區選擇
根據北票市各鄉鎮水土流失程度以及北票市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在《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遼寧省北票市專項建設方案(2013-2016年)》的基礎上本著“統籌兼顧、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2015年北票市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選擇北四家鄉大力虎、龍潭鄉四家子、蒙古營鄉南荒等三個工程區,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于生態環境建設,以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按項目區實施的原則,全面保護和合理開發自然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危害,逐步形成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多功能的綜合防護體系,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見表1。
項目區屬低山丘陵區,地勢東高西低,平均高程介于160~300m,相對高差為140m,在地質構造上處于古熱河地塊的東部邊緣地帶,屬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7℃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450mm[3]。

表1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表 hm2
項目區所在3個鄉的總土地面積53278.87 hm2,總人口43757人,農村人口41200人,農村勞力21200個,人口密度82人/km2,人均土地1.21 hm2/人,耕地總面積9571.91 hm2,人均耕地0.22 hm2,人均農業產值9051.00元,農民年均純收入6336元,糧食總產量46885t,農業人均產糧1137.99kg。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項目區社會經濟情況表
項目區所在三個鄉的經濟結構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總產值39604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3767萬元,占總產值的60.01%;林業產值2790萬元,占總產值的7.04%;牧業產值4779萬元,占總產值的12.07%;副業產值7022萬元,占總產值的17.73%;其他產值1246萬元,占總產值的3.15%[4]。人均收入6464元。主要農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等。目前項目區農業仍然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嚴重,遠未擺脫雨養農業的束縛,部分農民群眾對避災農業認識不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農業投入嚴重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著項目區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項目區農村產業及產值結構情況表見表3。

表3 項目區農村產業及產值結構情況表 元
據統計,項目區內共有水土流失面積26138.93 hm2,占總面積的49.06%。其中:輕度侵蝕面積9029.35 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34.55%;中度侵蝕面積12544.87 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47.99%;強烈侵蝕面積4564.71 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17.46%。侵蝕類型主要以中度水力侵蝕為主,項目區內平均土壤侵蝕模數3507 t/km2·a。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見表4。

表4 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表
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水保法頒布實施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項目區內廣大干部群眾按著省委、省政府、朝陽市制定的“以水土保持為中心,以造林種草為重點,實行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農業建設方針,掀起了大規模的治山治水、改善生態環境的熱潮,此外在2010年北票市坡耕地試點工程、2013年和2014年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大面積梯田的修建為群眾增產增收、提高幸福指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但由于資金投入有限,并且坡改梯工程局限于零敲碎打,其規模化、標準化和科學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嚴重的制約著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因此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從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真正實現山川秀美、民富糧豐的治理目標。
3.2北四家項目區建設規模
根據地形地貌、立地條件、區域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方向,項目區修建梯田500.00 hm2,梯田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95.51萬m3,田埂夯實工程247.08km,深翻旋耕工程464.40 hm2,表土保留工程100.00萬m3;配套措施包括:作業路14.56km;谷坊6座/77m,溢洪口干砌石砌筑13.77m3,石籠消能36m3,截排水溝0.48km,防沖消能設施石籠共6.00m3,公示牌8個,標志碑3座;植物措施包括:沙打旺草籽28.80kg。動用土方196.47萬m3,動用人工2.43萬工日,工程總用機械5521臺班。需總投資1250.00萬元。工程區建設規模見表5。

表5 工程區建設規模表
工程在建設規模、作業路上,為項目區提高土地產出率、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和農民耕作積極性提高及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北四家項目區改造,合理改善坡耕地結構和規模,實現坡耕地產業優化。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山丘區糧食生產、生態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統籌兼顧和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是以點帶面、示范推動和調動農民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積極性的有力保障。本項目的實施,對于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保證糧食產量、糧食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1]蘇長芳.朝陽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12):259-260.
[2]馬新元.全國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通渭項目區建設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11(07):15-16.
[3]齊養周.周至縣坡耕地農業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試驗研究[J].陜西水利,2010(02):148-149.
[4]劉桂雁.綏中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5(03):131-132.
[5]冉茂文.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要重視旱坡耕地綜合治理[J].當代貴州,2006(21):35-36.
1007-7596(2016)05-0019-03
2016-03-15
潘艷敏(1971-),女,遼寧鐵西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F323.21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