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麗,朱振亞
(1.北京中水渤海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71; 2.北京水保生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3.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 100055)
?
三峽庫區消落帶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調查研究
饒麗1,朱振亞2,3
(1.北京中水渤海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100071; 2.北京水保生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100055;3.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100055)
根據三峽庫區調度方案,工程運行后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消落帶。在介紹三峽庫區消落帶概況基礎上,分析消落帶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危害,調查研究消落區自然修復、植被恢復試驗和消落帶治理實踐,最后提出提高研發水平、分區治理修復、制定法律法規、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
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修復;環境整治
消落帶是指水庫季節性水位漲落使庫區被淹沒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區域[1]。周期性淹設使得消落帶的生態環境惡化,生態調節功能降低,部分地區污染聚集,需要進行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而消落帶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可謂世界級難題。本文在介紹三峽庫區消落帶概況的基礎上,分析消落帶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危害,調查研究消落區自然修復、植被恢復試驗和消落帶治理實踐,最后探討消落帶治理、利用的思路。
三峽庫區水庫建成完工后, 根據擬定的“蓄清排濁”的運行方案, 一年內在三峽庫區就形成垂直落差達30 m[2]、庫岸線長5 700多km、面積約349 km2的消落帶。由于人為的調節, 使得三峽庫區水位的變化與自然情況下的水位變化成相反狀態, 由原來的冬枯夏洪到現在的冬洪夏枯的現象[3]。
消落帶作為陸地和水體生態系統的過渡帶,不僅可蓄水、凈化水體,截留和轉移污染,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而且具有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4]。消落區形成后,陸地生態環境尤其是植物群落發生巨大變化,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緊鄰消落區的庫岸帶,是重慶市城鎮、人口、產業最密集的核心地帶,人口總數超過百萬,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加之受岸邊地形和河谷地貌的影響,三峽庫區消落帶的分布很不規律,給綜合治理帶來不少麻煩。因此應適度地開發利用資源,以此緩解庫區人地矛盾,促進庫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986年,以錢正英為組長的三峽工程論證小組,形成14個專題論證報告,其中也涉及了消落帶問題。直到1994年,雷亨順教授多方倡導,人們才逐漸開始關注消落帶。
消落帶具有明顯的環境因子、生態過程和植物群落梯度等特征[5],呈現出一定的脆弱性、邊緣性與過渡性,且各種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出隱蔽性、潛伏性、傳遞性、長期性、積累性[6]。
2.1環境污染破壞
水庫退水后,人類在消落帶上無序耕作,化肥、農藥以及農作物殘體會殘留于此;居民生活污水大多直排庫區,造成一定的污染。由于缺乏植物的吸收,超過土壤自凈能力,浸沒時會直接進入水體,導致水體污染或富營養化。如沒有采取措施,消落帶會變成垃圾帶,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及庫區景觀效果。
2.2水土流失問題
三峽庫區耕地面積的17.6%是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且多為中度以上侵蝕。消落帶出露時正是農作物的生長期。由于庫區土地資源十分稀缺,大量移民會自發在消落帶上種植。隨著蓄水浸泡沖刷,加速庫岸的土壤剝離,基巖大量裸露(似“荒漠化”),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庫泥沙淤積,不利于發揮庫區的綜合效益。
2.3生物多樣性減少
水庫建設后,消落帶由陸地生態系統變成水陸過渡地帶。其結果是,適應強的物種保存或出現新物種;原本能生存的物種死亡,適于水生的物種因周期性缺水而無法存活。整個消落帶系統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弱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下降,變得脆弱易受破環。
2.4誘發地質災害
整個三峽庫區地形陡峭,河岸地層穩定性不強,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三峽水庫建成后,水庫岸邊巖石周期性遭受浸泡,不僅會加重已有滑坡、崩塌的危害,還可能誘發新的滑坡、崩塌等災害。如遇暴雨,可能引發泥石流、山洪等災害,嚴重威脅庫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5爆發流行病疫情
消落帶作為水域和陸地的過渡地帶,物質、能量的交換和轉移活躍,易受到水體和陸地的交叉污染。高水位時,受庫水的頂托流速緩慢,水體的擴散能力下降,形成庫岸污染帶;低水位時,生活垃圾、雜草等會直接滯留在消落帶上。這種環境極易滋生病原體和細菌。由于庫區人口密集,可能導致大規模流行病的發生和傳播。
3.1消落區自然修復調查
2007—2008 年,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開始對三峽庫區145~156 m消落帶內植物群落進行了調查,2009年之后,調查范圍擴大到145~175 m。地點主要在秭歸、巴東、巫山、奉節、云陽、萬州、忠縣、豐都等區(縣)。同時在重慶市忠縣石寶寨長江干流北岸的典型消落帶設置了固定監測樣點[7]。
調查結果表明,蓄水前植被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為主,喬木、灌木和藤本所占的比例很小。消落區維管植物由2010年的19科75屬86種增加到2011年的30科60屬71種,沒有發現物種數大于10的種屬,單種屬和寡種屬物種占到總物種的90%以上。

圖1 2010—2011年蓄水前三峽庫區消落帶植被生活型比例Fig.1 The proportion of vegetation life forms in the fluctuating zon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before the impoundment from 2010 to 2011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高等植物群落優勢種(建群種)大多為莧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植物,其中馬唐群落、蒼耳群落、稗群落、千金子群落等是最常見的植物群主要有水花生群落、狗牙根群落、蘆葦群落、牛鞭草群落、香附子群落、李氏禾群落、節節草群落、蠶繭草群落等桑(出水后良好)、刺茶裸實和黃荊(出水后難成群落)、截葉鐵掃帚、構樹等(鮮見)
退水后,消落區植被垂直分布隨淹沒時間長短呈明顯的層次特征,具體表現為:淹沒時間短的區域植被類型較豐富,植被覆蓋度較高,即消落區中上部植物群落的物種均勻度和豐富度都顯著高于下部,上部和中部植被的β多樣性差異不明顯,但下部植被的β多樣性明顯偏低。
3.2消落區植被恢復試驗
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蘭陵溪消落帶有30多畝(1畝≈667 m2)的實驗基地,根據三峽水庫消落帶水位變動規律,按照水位高度將消落帶分為145~155 m、156~172 m、172~175 m、175~180 m 4個區域進行植被恢復實驗[7]。定植實驗植物共有 18 種,包括約 21 200 株木本植物和大量的草本植物(無法統計出具體數據)。

表2 三峽庫區消落帶水位與植被恢復狀況
根據植物耐淹性和抗旱性試驗的結果,考慮連續 5年對消落帶植物自然恢復的調查和統計情況,初步篩選出 60 多種能用于庫區消落帶植被恢復的植被,其中20 多種耐淹性較強的木本植物。退水后,靠土壤種子庫快速繁殖且結籽量大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有40多種。
3.3庫區消落帶治理實踐
3.3.1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治理措施是消落區生態修復的重要措施,通過生物措施治理,能使庫岸穩定、水庫水質安全。2000年起,重慶庫區不同研究課開始探究生物治理消落帶。目前,重慶已形成 “綠樹成蔭”、 “水草豐美”、“鳥語花香”、“滄海桑田”等多種模式。
2000年,西南大學曾波教授研究團隊開始三峽庫區消落區生態綜合治理和消落區的生態演變綜合研究。課題選育出20多種耐淹植物,其中有的植物可以耐受長達8個月、深達30 m的水淹。另外該團隊在忠縣進行了消落區植被重建和生態整治試驗。
2004年,重慶市園林科研所開展消落帶生態恢復及自然演替試驗研究,以解決主城兩江消落帶生態綠化修復問題。現已基本摸清主城段消落帶的基本情況,篩選出了楓楊等12種耐淹性好、抗逆性強的植物,開發出多種適用的工程技術。該成果具有可重復性。
2009年5月,任榮榮教授等專家提出“滄海桑田”項目,于當年10月批準建設。項目開發出消落帶桑樹造林技術和飼料資源培育模式、庫岸山地水土保持桑林造林技術和飼料資源培育模式以及適合三峽庫區的飼料桑生態產業模式,建成蛋雞養殖產業年產量達4萬只,對促進庫區移民就業、增收致富、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2010年9月開始,澎溪河濕地保護區與重慶大學合作,實施開縣澎溪河流域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篩選出9個濕地經濟作物品種,以及池杉等耐水淹的喬木樹種。該保護區成為大型水庫人工濕地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和實習基地,為三峽庫區消落帶濕地的生態恢復和重建提供參考。
3.3.2工程治理措施
三峽水庫按照145~175 m正常運行后,將在開縣形成面積為達42.78 km2的消落帶,占全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2.3%,是三峽庫區面積最大的消落區,具有嚴重的生態隱患。
開縣水位調節壩工程是解決開縣消落區生態問題的水利工程。該工程與2007年8月開建,2012年5月下閘蓄水試運行,水位調節壩運行后,可減少上游消落帶面積14.48 km2,治理消落帶面積20.94 km2,基本消除消落帶污染物危害。
開縣為打造 “西部水城”,實施了綜合裝飾工程,工程完工后將成為漢豐湖的核心景觀,滿足人們觀光旅游的需要,成為開縣新的旅游亮點。開縣以風雨廊橋等為主要景觀,以水位調節壩和已批復的國家濕地公園為依托,申報國家4A級水利風景區,從而進一步提高國內外影響力。
此外,湖北庫區也積極地探索了消落帶的修復治理。如秭歸縣環保局與宜昌大地園林有限公司合作攻關,“香根草雙層加筋復合植被消落帶柔性板塊防護體系” 獲得國家實用新型證書。用此技術對秭歸縣香溪河口防護,經歷半年的水淹浸泡、水位回落試驗,種植的香根草與狗牙根成活率較高。該技術為改善庫區消落帶的生態環境提供新途徑。
消落帶的修復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單純的環境保護,還涉及庫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利用好消落帶,非但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破環,還將為庫區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此應統籌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投入,提高研發水平。目前消落帶修復治理仍處于探索階段,許多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應擴大籌資渠道,增加經費投入力度,研究典型區域的修復治理措施和演替演化,開發投入少、效果好、適宜推廣的新工程技術,為庫區消落帶的綜合治理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2)因地制宜,分區治理修復。在對消落帶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分區域、分類型針對性治理。對于陡峭巖石地帶或地質災害敏感點,要嚴格的治理保護起來;對于城鎮附近平緩而又集中連片的地帶,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如建調節壩);過去是平緩的耕地,可用生物措施處理以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3)制定政策,防治新的污染。移民主管部門及各級政府盡快出臺相關政策,避免庫區新的污染和水土流失發生。在新政策尚未出臺之前,應分地段安排專人,實行日常監管,杜絕陡坡帶耕種;對于適宜種植的消落帶也應在專人的指導下有序開發。相關人員實行年度綜合考核,最大限度地避免產生新的污染,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庫區生態環境。
(4)建立消落帶生態補償機制。當按照“誰開發,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庫區消落帶生態補償機制。可建立消落帶生態環境補償基金,采用統一劃撥、專款專用的方式,對庫區消落帶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1]刁承泰, 黃京鴻. 三峽水庫水位漲落帶土地資源的初步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1999, 8(1): 75-80.
[2]謝紅勇, 扈志洪. 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重建原則及模式研究[J]. 開發研究, 2004(3): 36-39.
[3]熊俊, 袁喜, 梅朋森, 等. 三峽庫區消落帶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的研究現狀與進展[J]. 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33(2): 23-28.
[4]Rebecca A K, Rumishammin M, William C S. Preference for riparian buffer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1: 88-96.
[5]白寶偉, 王海洋, 李先源, 等. 三峽庫區淹沒區與自然消落區現存植被的比較[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27(5): 684-688.
[6]謝德體, 范小華, 魏朝富. 三峽水庫消落區對庫區水土環境的影響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29(1): 39-47.
[7]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R].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2012.
Investigation o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Fluctuating Zone
RAO Li1, ZHU Zhen-ya2,3
(1.Beijing ChinaWater Bohai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Co., Ltd., Beijing 100071, China; 2.Beijing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3.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 MWR, Beijing 100055, China)
Based on the scheduled schem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largest reservoir fluctuating zone would form after the project oper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ofiles of the Three Gorges' fluctuating zone, analyzed eco-environmental hazards caused by fluctuating zone, and investigated the natural restoration, re-vegetation trials and remediation practices. Finally, it put forward measures including R&D promotion, partitioned governance and remediation, formulation of legislations and regulations, and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luctuating zo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2016-03-28
饒麗(1988—),女,江西鄱陽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生態環境建設、水土保持、項目管理等,E-mail:617832534@qq.com
10.14068/j.ceia.2016.03.020
X826
A
2095-6444(2016)03-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