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浩
6歲女兒報警求減負,家長該反思
張成浩

“警察叔叔,快來救我,就是我撥的110……”7月15日中午,烈日當空,沙坪壩區110民警接到一個奇怪的報警電話——一名哭哭啼啼的小女孩,似乎話沒說完就掛掉了電話。原來,其母親郭某在暑假剛開始就為女兒報了鋼琴班、舞蹈班和書法班。女兒不堪重負,偷偷拿媽媽的手機撥打了110。(重慶晚報)
由此,筆者不禁想起另一則新聞:2011年暑假,武漢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因為母親給自己報英語輔導班而欲與母親斷絕母子關系。這兩則新聞是何其的相似——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都是那么急切!
作為一名教師,筆者想問問這些家長,孩子真有必要上那么多興趣班嗎?孩子真的對這些興趣班感興趣嗎?天天上多個培訓班,孩子那幼稚的心靈能承受得起嗎?
近年來,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的規模越來越大,輔導生源也越來越低齡化,大到高中生,小到幼兒園的學生,都成了它們爭奪的對象。這些培訓班的生意之所以火爆,既有“應試教育”的原因,也與家長的“從眾”心理有關。培訓班宣傳單上的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讓多少家長有了給孩子報班的沖動。
郭某之所以一下子給女兒報了三個興趣班,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據悉,郭某在和一些家長交流的時候,聽說別人的女兒參加舞蹈培訓班,還參加了各種比賽,別人的兒子學鋼琴都考級了。再想想自己——小時候沒培養特長,成績也不好,現在只能做點生意,又累又沒地位。于是在給女兒報培訓班時像一只無頭蒼蠅,凡是別人孩子學得多的科目就給女兒報上。
可以說,郭某是多數母親的一個縮影。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類拔萃。但是,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趣,早早地背上學習負擔時,到了大學后卻不得不為生活習慣缺位、道德信仰缺失、身體素質缺“鈣”而買單時,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