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文
(遼寧潤中供水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166)
?
土門子水庫泄水設施加固方案設計
王博文
(遼寧潤中供水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166)
針對遼寧省土門子水庫溢洪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加固方案,確定了拓寬溢洪道、重建溢流堰、增設消能設施的具體加固措施。工程完工后的良好運行效果驗證了加固方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土門子水庫;溢洪道;加固方案
1.1水庫概況
土門子水庫位于遼寧省鳳城市境內大洋河支流牛河中游,建于1978年。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76.3km2,設計庫容1.86億m3,平均水深15.5m。土門子水庫的主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長319.2m,最大壩高36.6m。副壩為黏土斜墻壩,壩長32m,壩高8m。水庫的主要功能為防洪和灌溉,水庫的防洪保護面積為0.87 萬hm2,可以有效保護壩址下游5個鄉鎮,近11萬人的安全。土門子水庫設計灌溉面積為1.44 萬hm2,養魚水面0.09 萬hm2,為當地的工農業生產及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1.2水文地質特征
土門子水庫流域形狀呈扇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流域內海拔高度在157~370m之間,相對高差約200m,其中壩址處地面標高185m。該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854.6mm,降雨的年際、年內變化較大,最大年降雨量為1514.5mm,最小年降雨量為561.2mm。年內降雨集中于6—9月份,特別是7月、8月兩月的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1.3%。
土門子水庫的壩址區屬于低山丘陵區,大部分地段基巖裸露,該段牛河總體自東向西流,河床不寬,但是地貌較為復雜。壩址區裸露地層主要為遠古代土門組砂巖、泥灰巖以及砂質頁巖,第四紀巖層主要分布于坡腳與河床。
2.1溢洪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土門子水庫的溢洪道位于大壩左岸,為開敞式溢洪道設計,全長150.5m,最大泄洪量為657m3/s。溢洪道的現狀為漿砌石折線堰,堰寬22.5m,堰頂高程為179.5m。由于水庫修建年代較早,設計標準不高,加之長時間運行,溢洪道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為:溢洪道寬度過窄,難以滿足P=1%以上洪水的泄洪要求,且右岸的山體風化較為嚴重,影響溢洪道的運行安全;溢洪道左岸的導流墻設計不規范,并且比較單薄;溢洪道的溢流堰為漿砌石結構,但是砌筑質量不高,且與山體相連之處存在明顯的滲水現象;溢洪道整體設計較為簡單,下游沒有消能設施,洪水期大量泄洪的情況下,下游回水會沖刷壩腳,對壩體的安全產生潛在威脅。土門子水庫溢洪道的上述問題,已經影響到水庫的安全度汛,因此亟待進行加固。
2.2溢洪道的加固設計方案與參數計算
2.2.1溢洪道的總體布置與工程加固措施
根據土門子水庫的實際情況,加固后的溢洪道仍然采用開敞式設計思路[1]。整個溢洪道設計為4部分,分別是:進口段,樁號為0-030~0+000;控制段,樁號為0+000~0+010;泄槽段,樁號為0+010~0+100;消能段,樁號為0+100~0+130。
加固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以下幾個:
(1)原來的溢洪道過窄且右側山體風化嚴重,因此將溢洪道向右側拓寬,使總寬達到25m。
(2)將漿砌石溢流堰拆除重建,斷面采用WES曲線。
(3)將溢洪道左岸的漿砌石導流墻拆除重建,背水面坡比設計為1∶0.5,重建時使用M10水泥砂漿,擋水墻迎水面利用M10水泥砂漿勾縫。
(4)新建下游挑流消能設施。
(5)為避免泄洪回水沖刷壩腳,在主河槽壩后新建漿砌石擋土墻。
(6)徹底清除溢洪道下游河道內的樹木、垃圾等影響泄洪的雜物,確保水庫行洪安全。
2.2.2進口段
加固后的土門子水庫溢洪道進口段長30m,樁號為0-030~0+000。上游寬42m,沿水流方向到控制段入口處逐步收窄為25m,需要拓寬的部分由右岸風化山體開挖獲得,開挖后對右岸邊坡進行必要處理,使邊坡穩定性達到相關設計要求[2]。在進口段左岸新建漿砌石擋土墻,坡比設計為1∶0.3。
2.2.3控制段
加固后的土門子水庫溢洪道控制段長10m,樁號為0+000~0+010。控制段的溢流堰設計標準低且年久失修滲水嚴重,因此需要拆除重建。重建后的溢流堰堰頂高程為179.5m,總凈寬為25m。根據溢流堰的相關設計經驗,這種壩頂式實心溢流堰的剖面線主要有克-奧曲線和WES曲線兩種[3]。其中,克-奧曲線施工放樣不方便,同時其確定的剖面經常超過穩定與強度要求,而WES曲線剖面小,具有便于放樣、流量系數大等優點[4],因此本次加固設計中擬采用WES曲線。WES曲線溢流面方程為:
(1)
式中:X、y為以堰頂為原點的坐標;Hd為定型設計水頭;K為與上游壩面坡度有關的系數;n為與上游壩面坡度有關的指數。當上游壩面鉛直時,K取2.0,n取1.85。
結合土門子水庫的工程實際,溢流堰剖面WES曲線方程為:
(2)
工程設計溢流堰堰體的基礎厚度為0.7m,深入溢流段基巖。土門子水庫P=0.2%時校核洪水水位為183.74m,因此溢流堰堰前的最大水位差為183.74-179.50=4.08m,根據水力學堰上設計水頭的相關規定,Hd=(0.75~0.95)Hmax,該工程取系數為0.85,計算得Hd=3.47m。堰體表面為30cm厚的C25現澆混凝土,內部為M10水泥砂漿砌筑體。溢流堰的前部、頂部和后部均利用M10砂漿勾凸縫。溢流堰設計剖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溢流堰工程設計剖面圖
2.2.4泄槽段
加固后的土門子水庫溢洪道泄槽段長90m,樁號為0+010~0+100。加固中將左岸的導流墻拆除,重建M10漿砌石重力擋土墻。對右側山體進行拓寬開挖,使泄槽段底寬達到25m,邊坡比設計為1∶1,必要時采取工程措施,確保山體穩定。
(1)水面線計算。泄槽段水流屬于明渠非均勻水流,因此水面線計算采用分段求和法進行。計算公式采用《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附錄中的公式進行計算。
(3)
式中:Δl1-2為分段長度,m;h1為分段始斷面水深,m;h2為分段末斷面水深,m;υ1為分段始斷面平均流速,m/s;υ2為分段末斷面平均流速,m/s;θ為泄槽底坡角度,(°);α1、α2為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取1.0;i為泄槽底坡坡度;J為平均摩阻坡降。
(2)泄槽邊墻高程計算。
依據《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中關于泄槽邊墻高度的設計要求,其高程應該按計入波動和摻氣后的水面線加上一定的超高確定。其中校核水位下加0.5m,標準水位下加1.0m,以兩者之中的最大值作為邊墻的設計高程。波動及摻氣后的水深按式(4)計算[6]:
(4)
式中:hb為泄槽計算斷面的波動和摻氣水深,m;h為泄槽計算斷面的水深,m;υ為泄槽計算斷面的平均流速,m/s;ζ為計算修正系數,取1.2s/m。
根據計算結果與現場地形綜合考慮,最終確定泄槽邊墻的高度為4.0m。
2.2.5消能段
加固后的土門子水庫溢洪道消能段長30m,樁號為0+100~0+130。根據水庫溢洪道現場的地形條件,采用挑流消能形式,底部采用厚30cm的鋼筋混凝土。
(1)挑流鼻坎的設計。
挑流鼻坎的作用在于對洪水進行消能并將其送入下游出水渠[7]。依據《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的相關規定,在保證能形成自由挑流,發揮其消能作用的前提下,挑坎的高程要與下游最高水位平齊或略低,結合土門子水庫消能段的實際情況,確定坎頂的高程為169.6m,齒墻底高程為164.5m。
土門子水庫消能段的挑坎設計為連續等寬式,這種挑坎的反射弧半徑為反弧最低點水深最大值的6~12倍[8]。結合工程實際與相關數據,確定反弧半徑R=4.95m,反弧最低點的高程為168.56m,挑射角為37.69°,其上游與泄流槽底板相切。
(2)挑坎水力計算。
挑流水舌的外緣挑距利用《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附錄A中的公式進行計算。
(5)
式中:L為挑流水舌外緣挑距,m;g為重力加速度;υ1為挑流鼻坎頂面平均流速,m/s;θ為挑流水舌出射角,此處取鼻坎挑角37.69°;h1為挑流鼻坎末端水深,m;h2為挑流鼻坎到沖刷坑最低點的高程差,m。
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得挑距L=16.1m。
水庫溢洪道消能段全長30m,底部總凈寬25m,采用厚30cm鋼筋混凝土。其中底部為5cm厚的C10混凝土墊層,上部為25cm厚的C25鋼筋混凝土結構,該層設置有兩道鋼筋網,其中面層設計為間距20cm的Φ12鋼筋,雙向布置;底層設計為間距20cm的Φ10鋼筋,雙向布置,鋼筋保護層為2.5cm。設計完成的挑流坎縱剖面圖如圖2所示。

圖2 挑流坎縱剖面圖
根據施工設計前的地質調查,土門子水庫溢洪道下游基巖裸露,且完整性好,具有較強的抗沖刷能力,所以溢洪道下游的河床不必采取工程保護措施。對于加固施工前溢洪道內洪水回流到壩后的情況,此次溢洪道加固施工過程中,設計在水庫大壩主河槽段壩后新建長60m、高2.8m的漿砌石重力式擋土墻,其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擋土墻斷面圖
土門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于2013年汛前全部結束。根據加固設計,溢洪道在原有基礎上拓寬至25m,拆除原有的溢流堰后,重建了高標準的WES溢流堰,并在下游增建了挑流消能設施,在加固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建設。工程完工的當年汛期,大洋河流域就連降暴雨,土門子水庫上游來水超過歷年平均水平,水庫溢洪道連續運行多日。經相關技術人員現場查看,溢流堰過流量明顯增加,同時溢洪道內水流平穩,下游的消能設施運行正常,各項數據與設計要求基本吻合,驗證了溢洪道加固設計方案的正確性。
[1]李水生,李曉彬,申顯柱.開敞式寬大單泄槽溢洪道優缺點淺析[J].珠江水運,2014(21):66-67.
[2]李國文,司學成,郭友文.西泉眼水庫溢洪道進口山體噴錨加固施工方法[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4):106-107.
[3]楊曉凌,楊曉明.溢洪道溢流堰選型的探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5):103,105.
[4]郭維東,劉旭冉,李曉東,等.WES堰消力池底板脈動壓力與噪聲耦合試驗[J].人民黃河,2013(11):130-132.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溢洪道設計規范[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
[6]黃智敏,朱紅華,何小惠,等.溢洪道階梯陡槽段水深試驗與計算探討[J].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2007,22(6):782-789.
[7]張俊,劉飛鵬,邱勇,等.泄流建筑物異型挑流鼻坎三維設計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5(7):97-100.
[8]洪新,劉亞坤,倪漢根.拱壩挑流坎的優化與水墊塘底板壓強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1(5):77-81.
王博文(1984-),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運行調度工作。
TV651.1
B
2096-0506(2016)03-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