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蓓,周曉琴(重慶三峽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重慶萬州404000)
急性期腦卒中伴單側空間忽略患者的康復指導
熊蓓,周曉琴(重慶三峽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重慶萬州404000)
目的探討急性期腦卒中患者伴單側空間忽略時出現(xiàn)的問題,并總結康復指導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入住該科的腦卒中伴患側空間忽略患者88例。按入院時間先后,將前44例納入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治療,如針灸、氣壓等;后44例納入試驗組,針對功能情況,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康復指導。入組時分別平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和單側空間忽略程度,2周時再次評定兩項指標,作比較分析。結果2周時,試驗組ADL能力提高的程度比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單側空間忽略情況比較,試驗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針對性康復指導能夠提高患者ADL能力,并改善患者單側空間忽略的程度,適合基層醫(yī)院推廣。
卒中;急性??;感覺障礙;日常生活活動;康復
腦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有460萬人死亡,其中1/3發(fā)生在工業(yè)化國家,其余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患病和死亡主要發(fā)生在65歲以上的人群[1],并逐漸趨向年輕化。腦卒中后,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單側空間忽略現(xiàn)象,這是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如果患者出現(xiàn)了單側空間忽略,則對于偏癱側的刺激無任何反應。出現(xiàn)視、觸、聽、嗅覺等障礙,對空間定位也很差[2]。本研究對伴有單側空間忽略的腦卒中患者采取針對性康復指導,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入住本科的腦卒中伴患側空間忽略患者88例。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齡43~79歲,平均(68.2±8.54)歲。按入院時間先后,將前44例納入對照組,后44例納入試驗組,所有患者均首次發(fā)病,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言語、智能等無明顯障礙。按診斷標準[3]要求,經(jīng)頭顱CT或MRI得到明確的診斷。
1.1.2入選標準(1)入選患者均伴單側空間忽略,采用方法包括線段等分法、線段削切法和數(shù)字字母涂抹法等;(2)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納入的兩組患者,在實施護理研究前,性別、年齡、病變性質、病程及單側忽略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治療及康復指導兩組均接受針灸、TDP、氣壓等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還進行針對性康復指導。(1)發(fā)現(xiàn)患者有單側空間忽略現(xiàn)象后,次日床旁給予患者及家屬講解腦卒中基礎知識,單側空間忽略的發(fā)生原因、臨床癥狀及危害性;(2)單側空間忽略患者常伴有一定的感覺功能障礙,因此叮囑患者陪伴或家屬無用過熱的水接觸患者偏癱側,預防燙傷,同時叮囑家屬或陪伴及患者本人隨時注意保護患者偏癱側肢體,不能隨意觸碰堅硬的物體,防止撞傷;(3)叮囑家屬或陪伴將食物和日常用品放在患側,在患側以放置音樂播放器,用聲音經(jīng)常從患側刺激患者。他人與患者交談時盡量站在患側;(4)叮囑患者在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如轉移、行走、如廁等活動時,要避開障礙物,防止跌倒。叮囑患者穿有跟的鞋子??捎娩浵竦姆绞綄⒒颊呷粘I钪凶鲥e的事情錄制下來,隨時播放給患者看,以便讓其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并做及時的糾正;(5)鼓勵患者多進行閱讀訓練,訓練時護理人員站在患側,指導患者完成閱讀練習,根據(jù)患者患側情況,可在閱讀材料的相應邊用顏色或其他做好標記,以便吸引患者的注意。
1.2.2評價標準以2周時間為研究期限,2周后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轉康復科,出院或繼續(xù)留科治療。并于組時和2周時評價患者的ADL能力和單側空間忽略情況,具體標準如下。
1.2.2.1ADL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定內容和標準[4],包括十項內容(大便、小便、修飾、如廁、吃飯、轉移、步行45 m、穿衣、上樓梯及洗澡),根據(jù)是否幫助及程度分15、10、5、0共4個等級,滿分100分。
1.2.2.2單側空間忽略評價忽略程度采用凱瑟琳—波哥量表(CBS)評定[5],該表包括10個項目,每項評分包括0、1、2、3,共4個等級,總分30分。總分0~9分為輕度忽略,10~20分為中度忽略,20分以上為重度忽略。
1.3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周時,試驗組ADL評分及患側忽略評分在2周時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ADL評分及單側空間忽略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ADL評分及單側空間忽略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ADL評分入組時 2周時忽略程度評分入組時 2周時對照組試驗組20.3±1.92 13.1±1.58a29.11±8.57 28.89±8.99 40.25±5.72 60.53±6.37a23.5±2.62 22.8±2.92
單側空間忽略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阻礙患者功能的恢復[6-7]。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多在日常生活活動方面。如患者不能很好地進食,會忽略患側的飯菜,只吃健側的東西。如廁時容易忽略障礙物,容易造成患者摔倒。喜歡看書的患者無法進行閱讀,因其只能注意到健側的文字,而忽略了患側文字?;颊哌€會因為單側空間忽略忘記自己的患側肢體,造成意外傷害。
單側空間忽略功能障礙往往比較嚴重,給醫(yī)務人員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在臨床工作中,對該疾病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尚處于摸索階段,不能進行有效診治[8]。但近些年來,一些新的神經(jīng)康復治療技術不斷涌現(xiàn),給臨床提供了新思路[9-11]。單側空間忽略的治療相對比較復雜,在實施治療時應多方面考慮患者各種因素,以便能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情況,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腦卒中后患者功能的恢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內科治療只能針對患者急性期的處理,更多的康復訓練和功能恢復還有待康復醫(yī)師、康復治療師和康復護士的團隊參與[12-14]。但結合本次研究總結,發(fā)現(xiàn)急性期給予的針對性康復指導能夠明顯提高患者早期的ADL能力,能夠改善患者單側空間忽略的嚴重程度,尤其適合基層醫(yī)院推廣。
[1]羅愛華,張慈鳳,方杰,等.作業(yè)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患者的康復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1):3141-3142.
[2]李踔,李晶晶,張健,等.連線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單側忽略的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4,35(10):1545-1546.
[3]張艷明,胡潔,霍速,等.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的神經(jīng)機制及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9):865-868.
[4]岳增昌,畢研貞,鄭志雄,等.腦卒中后繼發(fā)感染發(fā)生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10):51-52.
[5]梁天佳,吳小平,莫明玉.上肢康復機器人在腦卒中單側空間忽略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69-371.
[6]王永慧.運動再學習方法干預對腦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14,54(5):30-31.
[7]王亮,李巍.健康教育對腦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的影響[J].中國醫(yī)刊,2013,48(11):54-55.
[8]徐瑩,杜曉霞,王強,等.單側空間忽略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6):38-40.
[9]陳嶠鸚,楊葉珠,朱美紅,等.感覺整合訓練對腦卒中單側空間忽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3):176-177.
[10]殷稚飛,沈瀅,戴文駿,等.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在單側空間忽略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0):809-812.
[11]陳嶠鸚,楊葉珠,朱美紅,等.感覺整合訓練對腦卒中單側空間忽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3):176-177.
[12]韓晶,魏雁,謝榮.腦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對康復預后的影響[J].新疆醫(yī)學,2012,42(9):102-105.
[13]梁文銳,張啟富.強化軀干旋轉訓練對腦卒中單側空間忽略的影響[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29(3):410-411.
[14]林樺,胡永善,顧亞萍,等.針刺結合個體化作業(yè)治療對腦卒中單側忽略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0):775-778.
讀者·作者·編者
論文前言的撰寫方法
論文前言(亦稱引言)是論文的開場白,要求開門見山,簡明扼要,介紹論文的寫作目的、范圍和相關領域研究概況,說明目前研究的熱點及存在的問題,引出本文主題給讀者以引導??珊喪霰狙芯績热?、結果、意義及前景,但切忌寫成討論、綜述和回顧,一般要求在200個漢字以內。
本刊編輯部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3.043
B
1009-5519(2016)03-0431-02
(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