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軍,馬 函(重慶三博江陵醫院,重慶江北400021)
復合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王圣軍,馬函(重慶三博江陵醫院,重慶江北400021)
目的探討多項磁共振成像技術聯合應用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方法篩選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24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及影像診斷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對其行常規MRI、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動脈自旋標記(ASL)及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AIR)檢查,聯合多種磁共振成像檢查技術根據患者的信號特征及影像表現評估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累及面積大小及血管病變等情況。結果DWI、ASL、MRA對不同病情的腦梗死檢出率存在差異:DWI對急性、亞急性腦梗死確診率與DSA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TIA發作的檢出率明顯低于DSA(P<0.05);ASL對急性、亞急性腦梗死確診率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MRI、DWI、ASL、MRA)對急性、亞急性腦梗死、TIA發作確診率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WI無法對大面積、小面積腦梗死進行有效鑒別,而ASL對急性、亞急性大面積梗死評估準確率與DSA比較無差異,但小面積評估明顯低于DSA確診結果,聯合檢查對大、小面積的評估結果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DWI與ASL可作為急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檢查方式,其中ASL可用于對不同病情的急性、亞急性腦梗死進行病情評估,聯合應用DWI、ASL、MRA可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確診率,并可準確評估腦缺血伴暗區及側支血管病變情況,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磁共振成像;信號處理,計算機輔助;腦缺血;腦梗死;自選標記物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近年來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其中以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率最高,該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與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身體健康。顱內及頸動脈血管病變是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病因,臨床主張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并通過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累及程度及血流動力學變化,及時給予治療,盡可能恢復患者神經功能、降低疾病致殘率[1]。對于腦血管疾病臨床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作為疾病診斷與病情評價的金標準,但由于DSA為有創性檢查,對于部分耐受性較差的老年患者不宜應用[2]。本研究為探討多項磁共振成像技術DWI、ASL、MRA聯合應用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及病情評價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篩選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24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2例,女124例,年齡46~72歲,平均(59.1±3.6)歲,其中急性期腦梗死(6~72 h)79例,亞急性期(3~10 d)9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69例,并發慢性梗死患者52例。腦梗死患者主訴頭暈、嗜睡、語言表達功能障礙、視野缺損等,TIA發作表現為短暫性暈厥、意識模糊、肢體運動障礙等。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對本組實驗完全知情同意;經臨床檢查及DSA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無磁共振檢查禁忌證患者;無新發梗死灶患者;排除標準[3]:證實顱內出血、炎癥、腫瘤者;嚴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對比劑過敏者;心臟冠狀動脈支架患者;哺乳期或孕期婦女。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應用Toshiba Atlas 3.0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及其配套設備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佩戴頭部矩陣專用線圈。首先應用T1WI、T2WI進行常規MRI檢查,選擇橫軸面及冠狀面進行FLAIR T2WI、DWI 及ASL成像,并進行3D TOFMRA掃描成像,參數設置:T1WI中TR=540 ms,TE=11 ms,T2WI中TR=4 000 ms,TE=97ms;ASL成像選用回波平面成像技術,TR=2500ms,TE=16 ms,矩陣128×128,視野控制207 mm×207 mm,翻轉角為90°,層厚8 mm,成像層數為9層;DWI中TR=2 900 ms,TE=89 ms,b=0、100 s/mm2;MRA采用3D TOFMRA成像技術,TR=3.5 ms,TE=1.2 ms。各項成像技術獲取影像結果應用磁共振配套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采用DWI及ASL定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變范圍,其中DWI異常信號區域視為急性腦梗死梗死區。以DSA檢查作為金標準,最終診斷及病情評價結果與DSA結果進行比較。
1.2.2觀察指標腦梗死面積的判斷應用Adamas分類法區分[4],其中腦梗死范圍大于3 cm2并發生累及腦解剖部位兩大血管主管供血區域,視為腦梗死大面積梗死。腦血管狹窄程度依據中華醫學會心腦血管病分會制定的《動脈粥樣硬化診治指南(2010修訂版)》進行評估[5]。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結果分別根據DWI、ASL及聯合檢查影像結果進行診斷并與DSA確診結果比較,見圖1,表1。
DWI對急性、亞急性腦梗死確診率與DSA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意義(P>0.05),而對TIA發作的檢出率明顯低于DSA(P<0.05);ASL對急性、亞急性腦梗死確診率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MRI、DWI、ASL、MRA)對急性、亞急性腦梗死、TIA發作確診率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磁共振成像診斷結果[n(%)]

圖1 某患者腦血管灌注異常影像結果
2.2梗死面積的評估根據影像結果評估腦梗死患者梗死面積并進行比較,見表2。DWI無法對大面積、小面積腦梗死進行有效鑒別,而ASL對急性、亞急性大面積梗死評估準確率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小面積評估明顯低于DSA確診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組對大、小面積的評估結果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磁共振成像技術對腦梗死梗死面積的評價結果(n)
2.3大、小面積梗死中病情評估結果根據MRA檢查并聯合DWI、ASL結果評估大、小面積腦梗死患者血管病變病情,見圖2、3,表3。聯合檢查組對腦梗死患者血管病變檢出結果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腦梗死患者血管病變的評價結果(n)

圖2 腦血管狹窄但血管灌注正常

圖3 腦血管狹窄并腦血管灌注異常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較為常見的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及腦栓塞。該類疾病具有致死率、致殘率高的特點,并且早期臨床癥狀不顯著,一旦患者察覺不適即進展為急性期或亞急性期,臨床治療難度極大且預后效果不佳[6]。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早期表現為腦血流量(CBF)指標異常改變,當梗死灶CBF數值在正常值的50%以上時雖可以并發梗死但無明顯臨床癥狀患者不易察覺,而當CBF小于50%后即可表現為腦梗死相關臨床癥狀[7]。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效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生存率的重要所在。
DSA是臨床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但由于其為有創性檢查,臨床應用存在諸多限制,MRI作為腦組織疾病檢查的常用手段,由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病情程度不同,具體病變存在差異[8],因此常規MRI診斷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DWI、ASL、MRA聯合檢查可顯著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確診率,與DSA檢查結果無顯著差異。在對影像結果及研究數據的回顧分析中可知,對于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WI表現為高信號,其中T1WI為稍低信號而T2WI為高信號,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中DWI T2WI均表現為高信號,但T1WI為的信號[9],合并有慢性腦梗死病灶其DWI顯示無占位效應且邊界較清楚,呈現低、等信號,而對于TIA患者DWI表現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無法準確鑒別,因此DWI可作為診斷腦梗死最為敏感的檢查[10]。
ASL是一種以患者動脈血內自由彌散的水質子作為內源性示蹤劑進行檢查的手段,具有無需外源性對比劑、無創安全、易重復檢查的優點[11]。TIA發作患者ASL可表現為患側或雙側腦組織灌注量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狹窄、梗死,而血管狹窄并發腦血流灌注不良是TIA復發的重要機制,因此ASL是評價TIA復發風險的重要手段。并且ASL可作為腦動脈或閉塞組織灌注成像的一種篩選指標,用于確定半暗帶,有助于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指導[12-13]。MRA可通過注射對比劑判斷病灶位置是否發生局限性狹窄、血管痙攣、血栓形成等,其對梗死風險的評估及溶栓治療的指導具有重要價值,可從血管狹窄、腦血流量異常角度評估腦組織血液灌注效果。
臨床對于評估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由缺血向梗死進展的過程中,缺血性半暗帶是評價結果的重要指標[14],臨床研究表明單純的DWI-PWI不匹配并不能準確有效的確定缺血性半暗帶,也就是說單純DWI-PWI并不能嚴格保證診斷結果的可靠性,同樣ASL-PWI、MRA-PWI不能夠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與一致性[15],而通過聯合多種磁共振成像技術則可彌補單純應用某種成像技術的不足,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確診率與病情評估能力。
[1]馬金玉.年青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特點及病因探討[J].當代醫學,2011,17(12):91-92.
[2]王金龍,凌鋒,李慎茂,等.DSA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17(2):80-82.
[3]張兆,張千.磁共振灌注成像結合腦血管造影評估頸動脈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后的應用價值[J].微創醫學,2014,9(4):414-416.
[4]姜衛劍,王擁軍,戴建平.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治療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3.
[5]劉敬.缺血性腦血管病超早期救治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22):73-74.
[6]林煥杰.應用灌注磁共振技術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9):2071-2073.
[7]Sonni S,Thaler D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omen and opportunity[J]. Cleve Clin J Med,2013,80(9):566-576.
[8]張麗雅,高志翔,周旭峰,等.MR血管成像與動脈質子自旋標記探討腦血流異常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關系[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12):2190-2192.
[9]楊艷梅,馮曉源,孫華平,等.局灶性腦缺血后細胞反應性增生的MR和病理表現[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1,17(6):485-489.
[10]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1,42(1):227-276.
[11]邢玉波,卞紅梅,張勇.頸動脈狹窄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雜志,2012,32(1):244-245.
[12]Sato S,Minematsu K.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Brain Nerve,2013,65(7):729-738.
[13]張麗雅,高志翔,周旭峰,等.MR血管成像與動脈質子自旋標記探討腦血流異常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關系[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12):2190-2192.
[14]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292.
[15]周宏偉,武薇,蘭文婧,等.動脈自旋標記技術(ASL)在一側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中腦組織灌注信息的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1):20-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3.045
B
1009-5519(2016)03-0435-03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