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娜
(大連教育學院 初中教師教育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1)
?
農村地區初中教師資源配置問題與優化路徑
——基于遼寧省大連市農村初中教師資源配置現狀的調查分析
侯麗娜*
(大連教育學院 初中教師教育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1)
在教育均衡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教師資源配置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基于遼寧省大連市農村初中教師資源配置現狀調查,發現農村初中教師存在專業對口率偏低、年齡結構失衡、性別結構失調、師生比矛盾突出、流失問題嚴重、專業發展水平亟待提升等問題,嚴重影響基礎教育質量。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人事改革力度,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結構;多措并舉,解決農村初中教師匱乏問題;強化職后跟蹤培訓,不斷提升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農村教師;資源配置;問題;優化路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尤其要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國務院《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指出“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明顯縮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當前城鄉教育資源的差異是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資源配置問題。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農村教師資源配置問題,是當前面對的重大課題。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輔以訪談法、觀察法,通過網絡和實地調研,調查了遼寧省大連市三個區98所農村初中5 308名教師的資源配置情況。5 308名教師中包含5 147名任課教師,161名非兼課管理人員。98所初中全部為公辦初中,包含縣級農村初中15所,鄉鎮級農村初中83所。調查的內容主要涉及農村教師數量、職稱、年齡、性別、專業對口率及教師專業發展情況等。在訪談對象的選擇上,除了選擇農村基層學校的一般教師,還包括農村學校教學管理人員。
1.結構失調,專業對口率偏低
(1)專業對口率偏低。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初中教師專業對口率低的問題最為嚴重。三個區教師專業不對口率分別是43%、35%、33%。各學科教師專業不對口情況統計見表1。

表1 各學科教師專業不對口率情況統計(%)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教師專業不對口率最大的學科依次是:地理占71.4%,歷史占66.7%,思品占64.3%,信息技術占57.9%,生物占56.6%。專業對口率最好的學科是數學、體育、美術和音樂。音樂、體育、美術這三個學科專業性比較強,雖然教師數量較少,但整體來看,專業對口率還是不錯的。教師專業不對口負面影響有很多:首先,教師專業底蘊不扎實。沒有系統的專業修習,就不會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實施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影響學生學業質量的提高。其次,教師不能參與課程開發。新課程要求學校和學科教師積極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教師沒有專業基礎難以參與課程開發,則學生個性特長就不能得到發展。
(2)年齡結構失衡。農村地區初中教師隊伍更新較慢,年輕教師較少,教師整體年齡結構偏大且扎堆分布。調查數據顯示三區農村教師中,23—34歲占13%;35—44歲占30%;45歲以上占57%,教師平均年齡為45.71歲。一位教學副校長告訴我們,學校從2010年以來已經5年沒有進來新人了,且超過30%教師的年齡都集中在45—50歲之間,等到這批人退休后,學校都不知道該如何維持。盡管年齡大教師經驗豐富,教學技能比較嫻熟,但也有較為嚴重的職業倦怠和工作積極性低等問題,教師群體得不到新鮮血液的灌注,活力較低,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
(3)性別結構失調。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中小學女性教師比例偏高。2013年我國小學女教職工占總教職工數的58.41%,女專任教師占總專任教師的60.17%。[1]與小學相比,初中學段男女教師比例問題并沒有明顯好轉,三區均存在男女比例失衡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大連市三區農村初中教師男性僅占36.5%,女性比例高達63.5%。在一所極為偏遠的農村初中,全校共有教師23人,只有2位男教師,且年齡較大,即將退休,在他們退休后學校如果不進新的男教師,學校的男教師數量將是0。初中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高峰期,也是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男教師具有獨特的責任意識、思維方式和氣質特點,這些對初中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男女比例失衡也是農村初中教師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如一些農村校長反映的那樣“很多優秀的女大學畢業生招到學校后,由于接觸異性的機會較少,無法解決個人婚姻問題,所以紛紛轉走。”
2.總量不足,縣鄉差異顯著
(1)師生比例矛盾突出。教育部《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中規定,縣城初中的師生比須達到1∶16。調查數據顯示,大連市三區任課教師總數為5 147人,學生總數為56 538人,師生配比為1∶10.9,總體符合國家師生配比要求。但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達到標準,與鄉鎮級農村學校相比,縣級農村學校師生比問題更為突出。由于農村優質學校較少,學生主要集中在極少數的縣內優質學校內,三區縣級農村初中班級平均人數為53人,最大班級人數達75人,師生比達到1∶19.5。
此外,我們還專門對3個區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和信息技術五個學科的教師進行了統計。在這五個學科中,體育學科情況最好,各區體育教師都在100人以上,師生比為1∶16.3,基本符合國家標準,相信這與遼寧省將體育學科分數納入中考成績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其他學科情況不容樂觀,音樂、美術、綜合實踐、信息技術學科三區教師人數分別為142、162、116、127,師生比分別為1∶37.7、1∶32.4、1∶46.2和1∶41.6,其中綜合實踐學科教師編制最為缺少。在某區,平均55名學生才有一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教師配備不足,難以保證各學科課程按照國家要求開足、開齊,嚴重影響了義務教育質量。
(2)教師流失嚴重。在我國無論是經濟發達還是欠發達的省份,農村和城鎮薄弱學校流失教師現象都非常嚴重,并呈逐級向上流動趨勢。[2]在對大連市農村學校近5年新進教師和離職教師的統計中,我們也能看出農村初中教師流失較為嚴重,且與縣級農村初中相比,鄉鎮級農村初中教師流失問題更為突出。三區近五年共有離職教師1 043名(含退休),其中鄉鎮級初中為842人,占總數的80%;新進教師696名,鄉鎮級初中僅有219人,占總數的31%。三區縣級農村初中學校離職教師每校每年為1.2人,鄉鎮級農村學校離職教師每校每年達2.7人。農村教師流失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農村教師工資待遇低,盡管近幾年大連市農村教師工資待遇不斷提升,但與市內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二是農村教師物質保障不足。部分農村學校距城區較遠,交通極不便利,學校附近甚至連超市、飯店都沒有,學校也無法給教師提供住房,教師自然留不住。三是農村教師進修、發展機會較少。部分農村學校無法承擔教師在職培訓和學習費用,加之農村學校交通不便,教師外出進修學習的機會少,個人專業發展困難。除此之外,城鄉二元制也使得很多農村教師把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當作提升他們社會地位的有效途徑。
3.專業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除了教師基本情況外,我們還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進行了調研,主要涉及農村教師職業認同感、專業素質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三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與職業認同感相比,農村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科研水平問題更為突出。在教師職業認同感上我們發現大多數農村教師還是熱衷于自己的工作崗位的,喜歡和比較喜歡的教師占74.2%,也有20.8%的教師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甚至有5%的教師非常討厭教師崗位。另外,有83%的教師認為農村教師壓力過大,只有17%的教師認為工作壓力少或沒有壓力。只有12%的教師有較為詳盡的職業發展規劃,有大致規劃的占34%,64%的農村教師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對教師專業素質水平的調查顯示農村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技能等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課標、教材的處理上,84%的農村教師認為自己處理的一般;在技術的使用上,69%的農村教師認為自己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較差;還有71%的教師認為自己并不擅長組織課堂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查中我們發現科研是農村教師的短板,近五年的科研統計情況顯示,5 308名農村教師中參與、主持國家級課題的人數為0,參與、主持省級課題的僅有3人,參與、主持市級課題的僅5人,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的只有264人,占總數的5%。
1.加大人事改革力度,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結構
(1)加強管理與培訓,提升教師專業對口率。目前農村教師專業對口率較低一是由于近些年農村在職教師學歷的提升多是職后接受的繼續教育,這種提升學歷的機制使得一些教師愿意選擇一些容易拿到學位和學歷的專業去讀,因此最終學歷與所教學科專業不對口;二是有部分校長傾向于將學校招進的新人安排到考試科目去教學,存在著人為的專業不對口現象。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學校的檢查督導,要確保學校按照課程計劃開足、開齊各門學科,給予非中考學科足夠的重視,還要確保各校校長將教師安排到其專業學科上,做到人盡其才。其次,教研部門要對專業不對口教師開展專項調研,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教學中的困惑,針對問題對這些專業不對口教師開展專項培訓,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2)實行彈性退出機制,優化年齡隊伍結構。編制問題是制約農村教師隊伍的癥結所在,目前的農村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人是半路轉行或是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需求的教師,但是由于年齡問題他們還不能退休,特別是現在退休年齡的延長,更迫使一些已經無法很好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仍然留在講臺上。編制的緊缺使那些師范院校的優秀畢業生無法進入到農村教師隊伍,教師老齡化嚴重。因此,國家應當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特殊情況,針對這些教師,允許他們在達到一定條件下,提前申請退休,形成農村教師彈性退出機制。并針對各校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受過專業訓練的優秀畢業生,保證教師隊伍及時更新,優化農村教師年齡結構。
(3)提升教師待遇,解決男女比例失調問題。男教師招不來根本原因是農村教師的待遇低、社會地位不高。相關部門應該做好頂層設計,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對于那些已經招來的男教師,學校在管理上、培訓上都應該給予一定的傾斜。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在引進人才時,也應考慮到男女教師比例問題,盡量使男女教師比例趨于平衡。
2.多措并舉,解決農村初中教師匱乏問題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勵農村教師扎根農村。招聘政策激勵。為了解決農村學校招不來和留不住青年教師的問題,各級教育行政單位應該制定優惠招聘政策。研究建立農村教師招聘長效機制,包括招聘計劃、招聘待遇、定向招聘、定向委培、招聘承諾等。尤其要根據教師需要,制定一些諸如生活、孩子就學、工作條件等方面具有誘惑力、吸引力的優惠政策,以確保專業教師能夠招得來。
補貼政策激勵。一是提高農村教師生活補助,大學畢業到農村工作的教師,普遍待遇較低,應專門給這些教師額外的生活補助,同時在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上也應給予特別的補貼。二是切實解決教師的交通問題和食宿問題。學校應為農村教師建立集體宿舍和食堂,且標準應與市內看齊,教師外出學習或回家探親要給予適當的交通補貼。
晉級政策激勵。農村教師在農村從教不易,一輩子扎根農村鄉鎮教育更屬不易,由于地理環境和信息條件限制,農村教師要獲得城市教師同樣的發展水平并不容易。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在教師晉級上要適當向農村教師傾斜,制定農村教師晉級專項政策,根據不同農村地區教師數量,給予一定比例的名額。研訓業務部門要為農村教師提供咨詢便利,強化晉級培訓指導。
榮譽政策激勵。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有關農村從教的榮譽政策,激勵農村教師長期扎根農村,可以專門為農村教師設立“終生農村從教”榮譽獎、“創新農村教育”榮譽獎等,在“教育教學”榮譽獎,“師德標兵”榮譽獎等評選的過程中也要向農村教師傾斜。榮譽獎勵既要有精神激勵,也要有物質獎勵。
(2)城鄉教師統籌規劃,促進教師交流。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內城鄉教師交流政策。教師交流與晉級掛鉤、與績效掛鉤、與政績考核掛鉤、與干部培養掛鉤。其次,要加強城鄉教師交流。要建立市內學校與縣、鄉鎮學校間對口幫扶機制。要安排市區內教學管理人員交流到農村學校掛職,安排城市優秀教師定期去往農村任教,安排農村教師定期到城市學校頂崗培訓。教育行政部門應設計城鄉交流成果評選活動,制定城鄉教育交流評價機制。
3.強化職后跟蹤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教育行政部門要確保農村教師職后培訓經費的投入,切實保障農村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權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統籌規劃,每年每學期要有計劃、有步驟對教非所學教師進行學科專業定向培養。可以脫產、半脫產學習,或進入師范大學進修專業,或在業務部門進修。
研訓業務部門應強化對農村學校的教學指導。市區兩級教研部門要深入農村,深入學科教研組,深入農村學校課堂,建立定點跟蹤機制,細化培訓內容項目。要針對農村教師需求進行調研,根據調研設計培訓,讓農村教師根據個人需求做出選擇,以提高培訓的效果和質量。還要加強農村骨干教師培訓力度,制定骨干教師培訓行動計劃方案,充分發揮農村骨干教師的輻射帶動作用。
農村學校要切實提高校本研修質量。建立個人學習、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的有效機制,將校本研修納入學校政績考核。校長對校本研修管理是關鍵,校長要改革創新,要重視實效,校本研修要主題化、系列化、有效化、制度化。研修要重點研究教師的執教能力和教學方式手段等問題。要利用政府和教育部門提供的經費,創造條件鼓勵農村教師進行教學研究,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1]賴昀,薛肖飛,楊如安.農村地區學前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問題與優化路徑[J].教育研究,2015(3):106-115.
[2]王憲平.我國城鄉中小學教師配置失衡問題及對策[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20-123.
[責任編輯:知然]
On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al Approaches of Faculty Allocatio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f Faculty Allocatio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in Dalian,Liaoning
HOU Li-na
(Center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116021,China)
In the context of achieving balanced education development,faculty alloc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as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culty allocatio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in Dalian,Liaoning,we found that the rate of teachers who teach the discipline which happens to be his or her major in university is low,age structure is unbalanced,gender proportion is maladjusted,teacher-student ratio is unreasonable,brain drainage is serious,and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and all of these problems affect the quality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personnel reform,optimize teachers'composition,solve faculty shortage in rural areas,and enh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improve teachers'quality.
rural teacher;faculty allocation;problem;optimizational approach
G525.1
A
1008-388X(2016)02-0036-04
2016-03-21
2015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遼寧省農村初中教育資源配置調查與優化研究”(JG15CB080)
侯麗娜(1986-),女,遼寧大連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