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錦科
卷首語
卷首語不為“迷眾之說”所惑
□逄錦科

《資治通鑒》載,東晉徐、兗州刺史范汪的兒子范寧,“好儒學,性質直”。他提出一個與人迥異的觀點:王弼、何晏之罪深于桀、紂。王何二人是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王弼提出“貴無論”,何晏主張“無為而治”。范寧為什么覺得王、何比桀、紂還壞呢?因為桀、紂為帝王,掌握生殺大權,王、何實質是文人,是思想傳播者。在范寧看來,“一世之禍輕,歷代之患重,自喪之惡小,迷眾之罪大也。”就是說,暴君暴行之惡,幾十年就過去了;而“迷眾之說”之惡,貽害無窮。
歷史的鏡子總能閃出冷峻的回光。由范寧的見解而想到,在多元化的當下社會,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尤為甚者是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沉渣泛濫。某些“鼓吹手”不斷利用網上網下的各種傳播渠道,散布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歪曲并攻擊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裹挾民意,影響民眾,毒害青年,威脅意識形態領域安全。有的秉持歷史虛無主義,肆意解構歷史、曲解歷史;更有甚者肆意歪曲歷史事實真相,抹黑英雄人物、抹黑革命前輩,企圖誤導人民群眾。凡此種種,折射出的都是妄圖動搖社會精神根基、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險惡“迷眾”之心。雖不占主流,但不可小覷。
以史實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而歷史虛無主義,雖然有自己的“理論”,卻是非科學理性的;雖然有自己的“史觀”,卻是荒謬片面的;雖然有自己的“訴求”,但喪失了起碼的正義良知。其對待歷史的態度,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實則是顛倒黑白之說。
法國哲學家福柯說過,“誰控制了人們的記憶,誰就控制了人們行為的脈動”。的確,“人是靠思想站立的”,頭腦是人類最強大的武器,但人的思想意識一旦被歪理邪說所綁架,其對人的行為乃至社會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測的。
當前,面對潮涌而來的良莠雜陳的各類信息和泥沙俱下的錯誤言論,如果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坐標,掌握不了有力思想武器,思想空洞化、思維平面化、知識碎片化、方法簡單化,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的視線就很容易被遮擋,判斷力就很容易有偏差,意志力就很容易被瓦解。所以,習主席“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的告誡,我們應當牢記,應以更加清醒的頭腦自覺抵御“迷眾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