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西南政法大學外語學院,重慶 401120
?
法律術語翻譯規范:從“unjust enrichment”譯為“不當得利”說起
陳潔
西南政法大學外語學院,重慶401120
法律術語是構成法律語言的最具專業特色的詞語,是法律語言的核心。本文分析了“Unjustenrichment”、“不當得利”這兩個法律術語的確切含義,對比了“不當得利”與“Unjustenrichment”兩個術語,接著探討了該法律術語的各種譯法,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對法律術語翻譯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法律術語;對比語言學;術語翻譯;不當得利
美國哲學家大衛·休謨(D.Hume)曾言:“法與法律制度是一種純粹的‘語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語言,法律是通過詞語訂立和公布的。”根據美國法律語言學家蒂爾斯馬(Tiersma)的觀點,法律是一種詞匯法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法律詞匯在英漢對比法律語言學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法律詞匯,特別是法律專業術語(word of art)具有表達法律概念,指稱和反映法律領域特有的或與法律相關的事物現象和本質屬性等重要功能,是構建法律的最基本要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我國的法制必然需要進一步的健全、完善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鑒先進國家的立法經驗,援引其他國家法律工作中使用的某些法律術語,尤其是國際交往中通用的法律術語。在研究其他國家的法律、借鑒先進國家的立法經驗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對外國法律文件和著述的翻譯,也就必然涉及到對法律術語的翻譯。

這里舉一個例子,“unjust enrichment”是英美法系中的一個法律術語,現在我國的英漢法律詞典、教科書、專著、論文以及各種報刊雜志上都將其譯為“不當得利”。但仔細分析研究可以發現發現英語“unjust enrichment”與我國法律中“不當得利”這一術語在概念與語法意義上相近,但內涵意義卻不完全相對應。
根據《布萊克法律詞典》(Bryan A,2009:1678)的解釋,“Unjust enrichment”有下列三個義項:
(一)保留他人所授予的利益,而未作出補償,在此情況下,獲得補償屬于合理期待;
(二)從他人處獲得的利益既非贈與也無合法理由,對此,受益人必須返還原物或給予補償。
(三)調整上述不當得利的法律領域中的不當得利法。
而大多數的英漢法律詞典都將該術語譯為“不當得利”。如《元照英美法詞典》中“unjust enrichment”包括兩個義項,一方面指狹義的“不當得利”,即既非贈與也無合法理由而從他人處獲得的利益;另一方面,指廣義上調整不當得利的相關法律(薛波,2014:1384)。《英漢法律詞典》將該詞譯為“不當得利”,指純因事實上的錯誤而取得屬于他人的金錢或利益(彭金瑞,2001:114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不當得利”做出了規定:
第九十二條,“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到損失的事實(張玉敏,2011:447)。
“不當得利”在英美法上系分散于準契約(quasi contract)、信托等制度,迄未形成一個與契約、侵權行為鼎力而立的法律領域(王澤鑒,2002:12)。英美法系中的“準契約制度”與大陸法系中的“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制度存在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差別。準契約概念源自古羅馬法,英美法系因其判例法特征,沒有與大陸法系的債法相對應的法學概念,雖然英美法系也存在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的概念,但含義與大陸法系存在很大區別。不當得利是準契約的一種,準契約除不當得利外還包括無因管理和贈與等,而返還請求權的含義更加廣泛,除包含準契約外,還包含了不法行為返還請求權(肖永平、霍政欣,2006:3)。而且英美法系立法中不存在單獨的無因管理之債。英美法系的準契約之債都產生于不當得利,而這種不當得利所產生的準契約之訴一般的救濟方式為請求返還原物或恢復原狀(restitution)。因而出現了準契約、不當得利和返還請求權這三個術語的交叉使用。
而準契約這一術語在大陸法系國家并未獲得廣泛認可。“隨著法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絕大部分大陸法系國家將原屬于準契約范疇的各個內容進行了分化。例如將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定性為債的發生根據”(劉艷,2010:3)。大陸法系多數國家的債法將債分為合同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和無因管理之債。其中,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債的原因,不當得利之債以不正當利益的獲得為核心,無因管理之債則以無法定義務而管理他人事務為主要條件。
許多譯者對法律詞語的詞義和詞語文化層次認識不足,對詞語的意向區別缺乏了解。為追求譯文的通達性,迎合讀者的語言文化價值觀,經常濫用“歸化”手法,輕率地用目標語中“相同”或“近似”的詞語去對應源語言中的詞語。“渾然不知中華法系和英美法系法律詞匯中的文化色彩及內涵之差異,常使一些貌似相同或相似的譯文之意象謬之千里”(宋雷、張紹全:2010:146)。
法律英語中的“unjust enrichment”法律含義比《民法通則》中的“不當得利”寬泛的多,即“unjust enrichment”不僅包含了《民法通則》第92條中的“不當得利”、第93條中的“無因管理”,還包括因違反信托義務和侵犯知識產權而取得的利益(王建,2013:204)。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將“unjust enrichment”直接譯為“不當得利”造成了語義上的虧損,且容易與我國法律中的“不當得利”概念發生混淆。“unjust enrichment”屬于“相對缺項”的法律術語,所以可考慮采取生造新詞的翻譯方法,將“unjust enrichment”譯為“不當收益”,采取“異化”的手法生造新詞,避免因“歸化”所導致與我國法律術語之間內涵的沖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特征,體現了英美法系中的概念與文化。或者可以考慮采用闡釋法,按照其字面意思將該術語直接譯成“不當收益”,但為了避免造成讀者的困惑與不解,可以在該詞的后面用括號加以闡釋,即“unjust enrichment”為“不當收益”(該收益為既非贈與也無合法理由而從他人處獲得的利益,既包含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還包括因違反信托義務和侵犯知識產權等而取得的利益)。
我國法系和英美法系本身很多術語概念就有很大差異,在翻譯英文法律術語時,不必強行將其對應為我國法律中的術語,只要將該術語的確切內涵表述清楚即可。因此,要想準確翻譯法律術語,首先要打好英漢對比語言學的基礎。從多學科、多層面對法律英語和法律漢語進行對比,研究它們在語言本體、社會文化、習俗慣例、法律制度等不同領域中各自彰顯的特征及它們的異同關系,尋找兩種語言間相互轉換及交流的規律和方法,增強對譯文質量的認識和判斷;第二,要增強法學知識儲備,我國與英、美等國的政治體制、文明發展史大相徑庭,與其法律實踐活動的價值觀也差別很大,由此導致中華法律文化與英美法律文化之間的差異迥然,中英法律術語也具有不對稱性。在翻譯法律術語時,要避免輕率地用母語詞語去替換源語言的一些“似乎相同或近似”的詞語或概念;第三,在翻譯時要注意法律語境,因為法律術語都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的特征和含義。許多術語可能在日常英語中有常用的一般含義,但在法律語境中具有其特定的含義,就算是專門法律術語在不同部門法中也有可能具有不同的意義。所以要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1]Bryan A.Garner.(2009).Black's Law Dictionary(9th ed.)[Z]U.S.:West,A Thomson Business.
[3]劉艷.英美法準契約制度初探——兼與大陸法系之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之比較[D].山東大學,2010
[4]彭金瑞.最新英漢法律詞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5]屈文生.中國法律術語對外翻譯面臨的問題與成因反思——兼談近年來我國法律術語譯名規范化問題[J].中國翻譯,2012.
[6]宋雷,張紹全.英漢對比法律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王建.法律法規翻譯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8]王澤鑒.債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9]肖永平,霍政欣.英美債法的第三支柱:返還請求法探析[J].比較法研究,2006.
[10].薛波.元照英美法詞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張玉敏.民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D913
A
2095-4379-(2016)26-0083-02
陳潔(1993-),女,漢族,陜西咸陽人,西南政法大學外語學院,2015級翻譯碩士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