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60文/遲曉戎 廣州夏瓦納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天空之城
——廣州地鐵官湖車輛段上蓋住宅區土地一級整理項目方案設計
文/李偉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510060
文/遲曉戎廣州夏瓦納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000
文章以官湖車輛段為例,探索了地鐵車輛段上蓋建設超大型住宅小區的設計中的各種制約條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為解決用地矛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土地產出和改善空間環境提供了新思路。
車輛段上蓋;超大型住宅區
隨著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深入發展,用于地鐵機車停放、檢修的地鐵車輛段的選址和占地已經成為城市發展中較為突出的矛盾。為了解決突出的用地矛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我國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經率先成功地在地鐵車輛段上蓋進行物業開發,極大地改善了土地產出和空間環境,并間接帶動周邊地區的土地開發,是土地集約利用背景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
為了集約利用城市土地資源,廣州市地鐵總公司提出對地鐵十三號線官湖車輛段等進行上蓋開發,并組織開展對車輛段上蓋空間進行綜合開發的前期研究。本人作為主創所在的設計團隊成功中標官湖車輛段上蓋住宅區項目,并在此過程中收益甚多。
1.1項目特點
官湖項目的用地條件復雜,車輛段本身占地巨大,整個小區等于架設于車輛段上,因此受到消防、功能、結構等等一系列條件的制約:
(1)項目建設量巨大,如果作為一個單純的小區進行設計無論從前期的建設推進還是后期的管理維護都有一定難度,需要分組團、分區設置,并形成良好的導向性。
(2)項目除住宅功能外,還有學校、幼兒園等教育配套、公交車首末站、5萬平方的商業以及一系列公建配套等,需要對各種功能進行相應的整合。
(3)豎向標高不統一,車輛段上蓋分為9m標高和15米標高2個建設界面,加上兩塊不連通的為正負零標高的白地,組織好順暢的交通流線、人行流線及通達的景觀通廊,對設計師是很大的挑戰。
(4)位于車輛段上的住宅小區開發受到結構工藝及技術限制的制約
1.2項目功能分類
官湖車輛段地塊按功能大致可分為綜合樓區(A區)、聯合檢修庫區(B區)、咽喉區(C區)、停車列檢庫區(D區)、調車機庫及材料堆場區(E區)及首期蓋板無軌區(F區)幾個部份,如下圖所示:

圖1 官湖車輛段分區圖
綜合樓區(A區)主要布置有車輛段綜合樓(剪力墻全落地),該區域不進行上蓋物業開發布置。
聯合檢修庫區(B區) 是車輛檢修區域,由于該部分區域柱網跨度較大、結構剪力墻受軌道、工藝限制全部不能落地,故該部分可利用大跨度框架轉換上蓋框架結構住宅。
咽喉區(C區)是車輛出入不同庫房、調車和車輛取送等作業的重要地段,該區域內道岔匯聚,對建筑布置影響大。該部分柱網因受軌道、道叉的限制,結構剪力墻不能落地,可布置2~3層多層框架結構。
停車列檢庫區(D區)是車輛停放區域,區域內柱網沿軌道布置,上部建筑柱網不能伸入軌道范圍。該部分柱網規整,可根據軌道布置和戶型情況采用剪力墻部分轉換的結構形式。
調車機庫及材料堆場區(E區)主要布置有車輛段吊車機庫、材料堆場及軌道,,該部分區域可根據軌道布置在可布置墻柱范圍設置落地剪力墻,該區高層建筑采用剪力墻部分轉換或剪力墻全落地的結構形式。
蓋板無軌道區(F區)及白地位于車輛段及地鐵線路側邊,區域內建筑布置不受地鐵軌道影響。該區高層建筑核心筒、剪力墻可直接落地,不存在轉換。下部可根據需要設置裙樓和地下室。地下室可兼作停車場和人防區。
基于以上幾點,我們整合了車輛段及白地的豎向標高和功能,形成了生活層,停車層及地鐵停車庫的立體式結構,并順應結構條件布局,于此基礎上規劃了鳳舞官湖,綠徑連珠的形態結構,形成了標志性突出、使用功能完善、交通流線順暢、經濟實用的規劃建筑方案,從空間規劃結構,景觀規劃結構、公建配套體系、慢行步道系統四個方面整合。通過一條蜿蜒東西的景觀慢行綠徑,在整體上建立起一套立體層疊的空間體系和流線系統,將小區及周邊的主要功能便捷地聯系起來,形成高效、清晰的結構體系,串聯起大型居住區必不可少的四個方面——導向、工作、生活和休閑功能。


圖2 項目平面圖圖3 項目效果圖
通過對基地的分析可得知,項目西北角250米處有一地鐵站點,北面將來會作為商住用地,東北角為一綠地公園,現狀有一條河流過。這些均為項目的有利因素。因此搭建一條整合步行、自行車綠道、小型廣場、景觀節點的綠徑把以上有利因素連接起來,形成貫通了外圍交通核心及景觀中心的通幽綠徑。綠帶把五個住宅組團依次串聯,形成導向性明確的空間規劃結構,人們能方便快捷的定位,從而大大提升生活的便利程度。
小區的公建配套包括了公交車首末站、學校、幼兒園、綜合服務、商業等設施,人們的使用需求及其本身的功能要求均不一致。為了方便居民的使用及導向,本方案把各種公建配套設施沿綠徑進行設置,入口處設置公交車首末站及出租車停靠站,方便居民出行;沿綠徑不超300米即設置一居民服務站點及小型商業;滿足居民生活需要;教育設施集中設置于西南角,減少對住戶的影響,其運動場所可對外開放且相對集中,提供居民良好的健身場所;商業集中設置于小區外圍,與綠徑形成一個完整的環道,既不影響居民生活又形成良好的商業氣氛。
景觀綠化設計按照點、線、面的分區、分級景觀綠化體系進行設置。每個住宅組團組團均設置了獨立的景觀區域,包括中心廣場、組團綠化、宅前綠地等多級景觀設置。而蜿蜒整個小區的景觀慢行綠徑則把這些景觀串聯成系統,綠徑上的流線形景觀節點如一顆顆珍珠鑲嵌在項鏈之上,既可為平臺下的停車空間提供陽光雨露,亦可幻化成綠地、水體,為社區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引人駐足停留。
交通系統由兩個方面組成:15米平臺上蓋的一般車行交通體系及各層車庫主要車行交通體系組成。
15米平臺上蓋的車行交通體系由環形車行道路、中心綠道及組團內部道路、臨時消防撲救車道的四級交通體系組成,作為主要的車輛交通體系。
整個交通體系有3個直接的內外連接點均連接9米標高平臺及15米標高平臺,其中西側及東南側的出入口為直接連接外部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北側有兩個下穿建筑的直達車道分別作為出口和入口,也是15米平臺的次要出入口;該設計是與其連接的道路等級相匹配的。
沿項目外圍設置公交車停靠站及出租車停靠站,和垂直步行交通、內部電瓶車停靠點形成完整公共交通體系。
項目住宅的總建筑面積達到81萬平方,因此分組團設計以配合地鐵項目進行分期建設及便于后期的銷售及管理。通過對建筑面積的測算及道路系統的分隔,共設置5個組團和達5萬平方之巨的中心綠化區域,五個組團均獨立成區,擁有獨立的管理及配套設施,但同時又被綠道串聯,形成了整體的住宅功能組團。
根據對市場定位的解讀,將戶型分為二房二廳一衛(緊湊型)、三房二廳一衛(緊湊型)、三房二廳二衛(緊湊型)、3+1房二廳二衛(改善型)、三房二廳二衛(舒適型)、3+1房二廳二衛(舒適型)、四房二廳二衛(舒適型)等6種。而通過對基地外圍及內部的各種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的分析,將住宅組團的價值進行定位和評價,分為一般、較好、最優三種區域地段,以拉開戶型產品的面向客戶的差異化,促進后期銷售。一般地段戶型主要面向剛需住戶,戶型以緊湊型為主;較好地段戶型面向改善型住戶,以改善型戶型為主;最優地段面向尊貴型住戶,戶型以舒適豪華型為主,擁有最優的景觀資源及配套。
在地鐵車輛段上蓋建設住宅項目是能集約土地資源的好事,也是未來城市化的趨勢,既能改變車輛段占地多、形象不佳的不利因素,上蓋的住宅小區也會帶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官湖車輛段項目在后續的設計過程中仍會面對種種困難,但相信通過各方面的協同合作,最終仍會成功,為廣州的車輛段上蓋住宅項目設計奠定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