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棠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湘報》研究綜述及展望
朱棠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基于國內外知名檢索系統對《湘報》論著進行收集、整理、統計并分析其具體研究內容。據統計分析可知,迄今為止的相關論文共計三百余篇。但因受時代政治、學術環境等影響,各階段成果差距明顯——至文化大革命結束之時相關論文甚少,進入80年代之后逐漸有所改觀,21世紀以來的論文成果尤為顯著。已有成果的研究廣度和深度雖然逐漸得到加強,但對《湘報》詞匯研究廣度和深度及其對湖湘近代化影響等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
《湘報》;綜述;論文;統計與分析;展望
甲午戰爭之后,中國由于軍事和政治上的失敗,引起了向日本學習的一個高潮。憂國憂民之士痛切意識到只有全面、系統地學習吸收西方文明才能使中國強大起來。湖南第一份新式報紙——《湘學(新)報》作為旬刊對信息報道太慢,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為彌補這一缺陷,《湘學(新)報》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被推舉為主編,于1898年3月7日創辦了每日一大張的《湘報》(中間7月19日到8月2日曾一度停刊),戊戌政變后被迫于10月10日停刊。《湘報》是湖南近代影響力最大的第一份日報,它以“開風氣,拓風聞”為主旨,宣傳“愛國之理”“救亡之法”,倡導變法改制,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改革的歷史和社會學說。湘報的創立及其發展對湖湘近代化進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試著對這一重要報刊的研究論著進行統計,分析它們的研究分布情況,探討《湘報》研究發展趨勢,挖掘其尚可研究之處。
筆者通過中知網和CINII以關鍵詞“湘報”對國內外相關成果進行了詳細檢索,階段分割:最早論文(含報刊文章,以下同)時間2009年,2010年—至今,總況如表1~表2。

表1 國內外相關研究論文的精確統計表
(注:國內基于中知網數據,國外基于CINII數據)

表2 國內外相關研究專著的精確統計表
(注:國內基于國家圖書館聯機檢索系統,國外基于CINII檢索系統)
從以上表格可知:1)《湘報》作為近代地方性報刊,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國內;2)《湘報》相關研究論文較多,但研究著作暫時空白;3)近6年來《湘報》及其相關研究在所有研究論文中所占比重大。
對以上論文刊行進行再考察,則可繼續細分為5個階段:1)解放前的相關論文資料僅1篇,即胡子清的《潦瀕散人詩抄序》[1];2)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止,檢索出相關論文共11篇;3)文化大革命的10年間沒有任何相關論文;4)自1978年至20世紀末,檢索出相關論文108篇;5)21世紀以來檢索出相關論文222篇。
從以上具體數據可知,《湘報》作為湖湘重要文化遺產,其相關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僅21世紀以來的十余年間,相關論文數量占到了總數的近65%,由此也足以看出其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它在湖湘文化乃至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筆者對以關鍵詞——“湘報”搜索到的342篇論文進行了具體查閱后發現,并非所有檢索到的論文都是圍繞《湘報》進行論述的,即少部分被統計到的論文只是該文中出現了“湘報”一詞。其余論文中,有的對《湘報》創立、概況進行了闡述,有的則針對《湘報》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論述。筆者根據時段對迄今為止(2015年12月)的《湘報》研究論文分成4個階段進行具體統計和分析。
2.1解放前的研究狀況
據中知網搜索可知,解放前的相關論文僅1篇,即胡子清的《潦瀕散人詩抄序》。但是,該文僅僅是影印了與《湘報》相關聯的部分,且該影印部分并非圍繞《湘報》進行論述,而只是提及了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創辦了《湘報》這一事實。
2.2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狀況
本階段檢索到11篇論文標題中都沒有出現《湘報》字樣,該階段的論文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1)《湘報》撰稿人及其事跡相關,如孫長江的《論譚嗣同》等[2];2)在論述日本學界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戊戌變法內容時涉及《湘報》或包括其成立、宗旨等,如平野正等的《1958年日本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研究》[3]、鄧潭洲的《十九世紀末湖南的維新運動》[4]等。

2.3文化大革命后至20世紀末的研究狀況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當時嚴酷政治環境的影響,《湘報》相關研究論文檢索為零。但文化大革命后至20世紀末的二十多年間,相關研究論文數量激增,這應該與國內政治、學術環境的逐步成熟、健康成長有著密切的關聯。此階段的研究內容較之前有了明顯改觀,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以下5個方面。1)《湘報》本體研究:如辛文思的《<湘報>和<湘學報>》中除對《湘報》的創立、基本概況、內容與編排、報道內容、作用等進行了詳細論述外,甚至對其中的外交主張和廣告等都有涉及[5];2)《湘報》與主要負責人的相關研究:如張志浩的《譚嗣同與湘報》[6]、曾長秋的《主編湘報的唐才常》[7]等;3)維新運動類文章中對《湘報》的提及:如鄭焱的《湖湘文化背景對湖南維新運動興衰的制約》[8]等;4)近代新聞事業相關論文中的《湘報》研究:如張九洲等的《戊戌時期的新興報刊與近代文化》[9]等;5)《湘報》中的移風易俗、婦女解放等研究:如徐永志的《戊戌維新派與移風易俗》[10]、劉巨才的《維新派關于婦女問題的理論與實踐》[11]等。
此階段研究成果除承續了前一階段中關于《湘報》本體研究并深化外,也出現了如4)和5)兩大新型研究視角。可以說,此階段的論文開啟了《湘報》研究的新視野,拓寬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為21世紀進一步的深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同時也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2.421世紀以來的研究狀況
本階段研究成果的數量較之前翻了一倍有余,且研究層面和研究深度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進入21世紀的16年來,相關研究論文主要涉及9個方面。1)湘報產生、創辦始末,言論內容及相關問題研究:如魏金輝的《<湘報>言論研究》[12]等;2)近代科技相關研究:如董貴成的《<湘報>與科學技術的傳播》[13]等;3)湖南維新運動、維新思想的探討:如董婧的《<湘報>:吹響湖南維新運動的號角》[14]等;4)近代外交思想研究:如陽海洪的《從<湘報>看晚清外交觀念的變化》[15]等;5)移風易俗、婦女解放問題研究:如張樂平的《<湘報>與近代湖南社會移風易俗》[16]、楊華的《<湘報>與戊戌時期婦女解放思潮》[17]等;6)廣告研究:如許清茂的《<湘報>廣告考辨》[18]等;7)詞匯研究:如梁小珊的《<湘報>詞匯研究》[19]等;8)通過《湘報》透視湖南民生、社會風氣、新文化發展等湖南社會問題等:如楊建輝的《<湘報>研究——從<湘報>內容透視湖南社會》[20]等;9)《湘報》中日本報道的具體研究:如駱黃海的《<湘報>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具體論述了日本報道的信息來源、報道內容及報道特點等[21]。
從以上統計可知,本階段的研究較之前更加深入、細化。以廣告研究為例,之前的論文只是稍有涉及,但本階段卻有專門針對《湘報》廣告進行具體研究的論文。研究層面的拓展上也有了很大進步。本階段出現了挖掘《湘報》內容進行具體研究的成果,如挖掘近代湖南社會問題、挖掘有關日本報道的具體研究以及細化到詞匯部分的研究等,這無疑又是《湘報》研究道路上的一大重要進步。
綜上所述,國內對《湘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統計分析后發現其研究仍存在一定空間。如,有關《湘報》詞匯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從收集到的資料來看,迄今為止與此相關的論文僅1篇。此論文以20份報紙為樣本對其中的詞匯進行了分類,并闡述了各類詞的特點。但是,相對《湘報》總計177份而言,20份報紙的研究僅占該報刊總量的11.3%。所以,筆者以為研究廣度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又如,雖然部分研究論文涉及了《湘報》中的近代內容,但暫未從報刊中外來詞(如日語借詞等)的角度對湖湘近代化進程等進行探討。所以,作為近代湖湘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湘報》中的外來詞及其對湖湘近代化影響等研究仍有一定空間,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現實研究價值。
《湘報》中所反映的19世紀末湖南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在當時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在重視本土文化研究、重視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大形勢下,《湘報》研究的深度、廣度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湘報》本體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的具體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是研究的必然趨勢。筆者就迄今為止的《湘報》研究情況進行了概括性的綜述并展望了可繼續挖掘的研究空間。由于筆者掌握的信息有限,難免有遺漏或偏差之處,還望各位同仁見諒。
[1] 胡子清.潦瀕散人詩抄序[J].船山學報,1935(7):10-11.
[2] 孫長江.論譚嗣同[J].歷史研究,1965(3):53-74.
[3] 平野正,吳繩海.1958年日本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研究[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60(3):36-38.
[4] 鄧潭州.十九世紀末湖南的維新運動[J].歷史研究,1959(1):17-34.
[5] 辛文思.《湘報》和《湘學報》[J].新聞研究資料,1982(6):162-187.
[6] 張志浩.譚嗣同與《湘報》[J].新聞研究資料,1980(6):143-147.
[7] 曾長秋.主編《湘報》的唐才常[J].船山學刊,1995(2):164-167.
[8] 鄭焱.湖湘文化背景對湖南維新運動興衰的制約[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9(2):57-63.
[9] 張九洲,張蓮波.戊戌時期的新興報刊與近代文化[J].史學月刊,1986(6):50-57.
[10] 徐永志.戊戌維新派與移風易俗[J].中州學刊,1990(6):68-72.
[11] 劉巨才.維新派關于婦女問題的理論與實踐[J].近代史研究,1984(2):218-227.
[12] 魏金輝.《湘報》言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13] 董貴成.《湘報》與科學技術的傳播[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1):106-110.
[14] 董婧.《湘報》:吹響湖南維新運動的號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2-13(B06).
[15] 陽海洪.從《湘報》看晚晴外交觀念的變化[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1):141-146.
[16] 張樂平.《湘報》與近代湖南社會移風易俗[D].長沙:中南大學,2011.
[17] 楊華.《湘報》與戊戌時期婦女解放思潮[D].長沙:中南大學,2009.
[18] 許清茂.《湘報》廣告考辨[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4):56-60.
[19] 梁小珊.《湘報》詞匯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1):183-185.
[20] 楊建輝.《湘報》研究——從《湘報》內容透視湖南社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21] 駱黃海.《湘報》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
(責任校對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55
20160105
2015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5YBA162)
朱棠(1978- ),女,湖南沅江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與文化、中日比較研究。
G129
A
1674-5884(2016)07-01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