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人生能有更多選擇,生活能有更多綠色的生機。”這是一個80后環保女“觀察員”樸素的心愿。2015年底,這個叫李夏潔的女子參加了巴黎氣候大會。這是一場近年罕見的國際盛會,包括中國在內的近150個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首腦,以及非政府組織聚首巴黎,共商構建氣候治理新秩序。李夏潔是安徽唯一一位代表民間環保組織受邀參會的“觀察員”。

在展會上,李夏潔帶去的合肥杏花公園手繪綠地圖吸引了眾多眼球,而在她心中,人生的“綠地圖”才剛剛開始勾邊、染色……
空白地圖:走出去看世界
1984年4月,李夏潔出生在安徽合肥。由于外公、父母、姨父都在當地的林業系統工作,李夏潔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小時候,父母經常帶她到合肥包河公園晨練,柳暗花明里,一家人嘗到了空氣的香甜。“爸爸,河里游的是紅鯉魚嗎?”“媽媽,這是什么樹,上面結的紅果子能吃嗎?”每次遇到小夏潔的各種提問,爸爸媽媽總是俯下身子耐心地回答。
姨父家里有很多書,剛識字的李夏潔喜歡翻姨父的書架,一本叫《皖林之路》的書讓她愛不釋手。書里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安徽的自然風情和農產品。小夏潔看到畫面上宣城郁郁蔥蔥的竹林和潺潺的溪流,想起爸爸教她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再翻一頁,熱鬧的集市里,農戶們吆喝著售賣各種精美的竹制品,人們掛著笑容走街串巷……書上的文字和圖畫在小夏潔的腦海里立體起來,她想象著外面的世界。
到了初中,終于有了走出去的機會,李夏潔和表弟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淮南八公山的豆腐鮮嫩可口,讓姐弟倆回味無窮;在宣城,李夏潔看到了書上的竹林,還看到茶農唱著采茶曲歡快地勞作;在揚子鱷養殖區,揚子鱷懶洋洋地張開大大的嘴巴,像是在打哈欠……回到家里,李夏潔興奮地向父母描述所見所聞。媽媽告訴她:“大自然有千百張有趣的面孔,等你長大了去尋找呢!”媽媽的話似乎給李夏潔的人生指出了方向。
爸爸經常去江浙、廣東等地出差,每次回來,都會給李夏潔帶一個當地的紀念品,小小的貝殼手鏈、彩色的羽毛掛飾。更讓小夏潔期待的,是爸爸帶來的各地民俗故事。一次,爸爸打開中國地圖,告訴小夏潔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多美。他曾經去過浙江的一個小鎮,當地人勤勞有干勁,敢于嘗試,將水產品做得有模有樣。“小潔,你一直向往外面的世界,而對你來說,未來就是一張空白地圖,等著你來描繪。你要記著,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堅持和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
那個晚上,窗外的梔子花飄來陣陣清香,外面安靜得只聽見蟬鳴,李夏潔的心跟著爸爸的描述飛得很遠很遠。
2003年9月,李夏潔從合肥市第九中學畢業,考入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專業。選報志愿時,她征求父母的意見,父母只提了一點——跟隨你的心來選擇。“走出去”、“接觸大自然”,李夏潔當時腦海里閃現出這兩個關鍵詞,于是她有了決定。
環保地圖:生活需要堅持
這是李夏潔第一次出遠門。初到北京,獨立面對校園這個小社會,李夏潔一度有些不適應。一次,走在校園里教師宿舍區的小路上,小區樓里燒菜的香味逗弄似地飄蕩在李夏潔周圍,突然讓她特別想回家。她想起父親送她來北京時說的話,“大學生活是你人生一個新的起點,你從此會遇到各種困難,你害怕了,困難就贏了。要想辦法解決困難。”
李夏潔開始積極尋找大學生活的亮點。她愛上了學英語,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聽英文節目,并陸續通過了英語四級、六級和托福考試。而對于病蟲類防治、環境經濟學、林業管理……這些專業課,她的興趣愈發濃厚;她還參加學校的各種藝術類社團,選修了交誼舞、插花、交響樂等,校園生活一下子豐富起來。
2007年,李夏潔本科畢業,又系統學習了1年法語,通過雅思考試,進入法國巴黎第九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學習可持續發展專業,“走出去”的心愿再一次有了新的落腳點。
剛到巴黎,李夏潔很擔心自己的法語溝通,好在她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先是一個法國朋友騰出一間屋子,李夏潔有了暫時的住所。后來,班上一個德國同學幫她提供證明、做擔保,李夏潔得以在巴黎租到房子。和很多留學生一樣,為了掙生活費,李夏潔在餐館洗盤子、賣餃子,每天忙忙碌碌。而這些,她都沒有告訴父母,有心的父母于是關注起李夏潔的博客。一次,李夏潔在博客上貼了一張自己第一次燒雞翅的照片,沒想到,媽媽竟然在下面留了長長的一段評論,告訴她醬油放多了,要放多少水雞肉才會燒得嫩……臨了,爸爸跟了一句:“小潔,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在巴黎過得精彩!”
李夏潔看著電腦屏幕上充滿關愛的留言,內心暖流涌動:父母總是這樣,默默關注她,卻從不干涉她的選擇,給予她信任與支持。所以,李夏潔自信、樂觀、勇于挑戰,在巴黎第九大學更是有了許多新的體驗與嘗試。
歐洲人喜歡用數據來解決問題,這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剛開始,李夏潔很不適應。幾個月的時間內要學完十幾門課程并完成答辯,這是李夏潔從未經歷過的。在和法國同學分組合作時,熱情的法國同學十分樂意幫助初來乍到的李夏潔。一次,準備有關“城市化與可持續發展”的演講,同組的法國同學一遍遍聽李夏潔的講述,糾正她的一些用語,提醒她中國留學生在演講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而法國同學演講時自信的“手舞足蹈”讓李夏潔深受啟發——原來演講可以變得如此有趣。在這樣融洽的合作氛圍里,李夏潔的法語越說越好,學習也越來越輕松。
在法國,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李夏潔觀察到,很多同學在教學樓都盡可能地走樓梯,減少用電梯的次數,垃圾也不會隨手扔,而是按是否可循環再生放置到不同垃圾箱里。李夏潔被震撼了,更被感染了。
在巴黎的4年,她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而當她在網上看到國內汶川大地震、泥石流災害等新聞后,回國,將所學所得貢獻給國內的環保事業,這個想法像是剛學會飛的雛鳥,扇動著翅膀躍躍欲試。
父母聽說李夏潔決定回國,再次對女兒的決定給予了滿滿的信任。2010年9月,李夏潔回國,進入江蘇現代低碳技術研究院,做項目管理工作。這時,她和本科時的校友劉文華戀愛,并與2012年結婚。劉文華在北京從事物流工作,李夏潔于是辭去南京的工作,進入北京一家生物質能源公司。2014年3月,他們的兒子呱呱落地,新生命的降臨讓李夏潔仿佛聽見了花開的聲音——生命與大自然,都需要關愛與呵護。
人生“綠地圖”:心靈更需要環保
為了照顧孩子,李夏潔辭去工作,回到合肥,和父母住在一起。兒子1歲多時,一次,李夏潔在一家行業招聘網站瀏覽時,欣喜地發現一家叫“綠滿江淮”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簡稱“NGO”),她于是遞交了個人簡歷并順利入職,成為發展與合作專員,從事項目開發、合作與籌款工作。
2015年4月,國際氣候大會將在巴黎召開的消息傳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近150個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首腦,以及非政府組織將齊聚巴黎,共商構建氣候治理新秩序的世紀課題。讓李夏潔驚喜的是,工作僅大半年時間,因為她出色的工作表現,“綠滿江淮”的總干事極力推薦她報名參加此次大會。7月,李夏潔接到CCAN(中國民間氣候變化行動網絡)的入選通知,她將作為安徽省唯一一位代表民間環保組織的參會“觀察員”,參加巴黎氣候大會。
好消息傳來,父母十分高興,還在學語的兒子興奮地蹦出幾句話:“媽媽坐大飛機,看白云飄啊飄,還有美麗的花……”李夏潔的母親笑呵呵地摸著小孫兒的頭:“媽媽去地球的那一邊,帶許多花花草草回來,好不好?”父親對李夏潔說:“我們一家都是從事林業工作的,你能參加如今高級別的國際氣候大會,我和你媽都由衷為你高興。如今,環保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大事,你此次去巴黎,代表的是中國的聲音,希望你能多看多學,展示中國人的環保決心和信心。”
2015年11月底,李夏潔來到巴黎。5年前,李夏潔在這座城市學習環保知識,感受著這里的環保熱情,如今,她作為氣候大會的“觀察員”重返故地。“歡迎您專程前來保護地球”,看到這樣的標語,李夏潔激動的內心滿滿都是使命感。這次,她的主要任務是協助組織中國角邊會,對代表團成員或當地市民進行訪談,再通過中國媒體向公眾傳播和倡導環保理念。在中國角,李夏潔展示了由安徽環保人士手繪的合肥杏花公園和逍遙津公園綠地圖,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各國與會人士圍觀,“Beautiful(漂亮)!”“Its great(真棒)!”
氣候大會現場,到處都是新鮮有趣的環保理念和倡導手段,“甚至轉個彎就能碰到法國總統奧朗德。”很多過去只能在新聞報道里見到的名人,在大會現場十分親切隨和,大家就全世界都關心的環保問題暢所欲言。一次,李夏潔參加場館法國角的可再生之旅。整個場館都是用木頭布置,這些木頭來自法國西南部可持續森林,砍下樹木的區域會立刻種上新的樹木,保證樹木的可持續再生;這里的“艾菲爾鐵塔”是由280個舊椅子做的,整個場館的材料都可拆卸,不會形成浪費,會議結束后就將運到德國參加下一個會議……
一次,在乘坐去會場的擺渡車時,團隊伙伴問身邊一個七八歲的英國女孩怎么看待環保,沒想到女孩的回答如此“專業”:“我們應該停止那些臟的能源,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干凈……”女孩還講到保護地球的物種,我們應當怎么做。李夏潔驚訝于這么小的孩子竟能有如此深刻的環保理念。她在和丈夫微信聊天時說到此事:“回國后,我要進入學校和社區,將我看到的聽到的帶給我們中國的孩子。”丈夫將李夏潔發來的氣候大會照片轉到自己的朋友圈,很少用微信的父母也學著轉發點贊,義務當環保宣傳員,向身邊人傳遞環保知識。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全球氣候變化新協議,協議將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回到國內的李夏潔,和“綠滿江淮”的同事們一起走進校園和社區,通過手工、美術等生動易懂的形式,傳遞環保理念。她依舊忙碌在環保項目的開發、籌款一線。2016年9月,國際經濟合作論壇G20峰會將在杭州召開。眼下,李夏潔正和同事一起聯合國內國際的民間組織,籌劃7月初在青島舉行的C20會議。“環保領域讓我有更廣闊的視野,符合我的性格。我希望人生能有更多選擇,生活能有更多綠色的生機。”
在李夏潔心里,人生就是一張“綠地圖”,你可以開渠引水、種花栽楊,還可以涂抹姹紫嫣紅、橙黃橘綠。她希望能擁有一個小院子,帶著孩子耕種、認識植物,熱愛大自然也是凈化心靈。環保不僅是對生活,更是對心靈。“我的父母一直教育我,無論做什么行業,最重要的品質是堅持,要有不怕困難、不怕被拒絕的勇氣。生活就像大自然,有多種面孔。你會發現,只要用積極純凈的心靈面對,每一張面孔都有你期待看到的善意與希望。”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