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強
一
即使是在里約奧運會的場合,看吳敏霞的雙人三米板跳水比賽,也無需緊張,更無需擔心她的成績。第一輪動作一完成,她和搭檔施廷懋的成績就高出第二名4.2分。最后一個動作做完時,分差已達到31分多。在后者為最終獲得奧運亞軍亢奮得連蹦帶跳又哭又笑時,冠軍在手的吳敏霞卻顯得挺平靜,像是剛完成一次成套訓練那樣,神情中還有一點“慣看秋月春風”的味道。
毫不夸張地說,看吳敏霞比賽是一種欣賞或者享受。除了她那優美舒展的空中姿態,還有她那優雅簡潔的走板前的準備動作,連將毛巾扔到板下池邊這樣的小小細節都做得那么嫻熟干練。
聽吳敏霞賽后答記者問,更有一種大方得體之感,該告訴記者的,她講得坦白而實在,很少套話大話,不該說的,她講得婉轉自然,不急不躁,有時還會甩出一個小幽默,化解可能的尷尬。經過近百米的混合采訪區,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她耐心地回答著一拔又一拔記者的提問,口干舌燥卻笑容可掬,只是中間抱歉地讓大家容她喝一點水。僅就這一點,她就超越了師姐郭晶晶,更別提這次奪得奧運冠軍之后她在中國跳水運動中的輝煌高度了。5金一銀一銅,吳敏霞成為奧運跳水史上取得金牌和獎牌總數最多的女子選手。
一切的一切,讓人很難將眼前的她與當年那個剪著短發,假小子一般的跳水姑娘還原重疊在一起。
記得第一次采訪她時,正經的問題她答不上多少,游離主題的話她也說得不多。那時,師姐郭晶晶是她的主心骨,宿舍墻上貼著的F4周渝民是她訓練以外的喜好。倒是有一點很突出,沒說幾句話,她就笑得前仰后合,甚至隨意歪在椅子上,露出一段中腹來,讓人想象不出這是一個秀氣的上海姑娘。
吳敏霞說:“時間就是這樣,不會快,也不會慢。”在這不緊不慢的節奏之中,她也不緊不慢地從青萌走向成熟,不緊不慢地收獲著成功,成就著傳奇。

二
這是她運動生涯的最后一役,堪稱完美收官。有位外國記者沿著吳敏霞跳水生涯的這一終點詢問她的起點在何時,為何走上這條路。她平靜地說:“6歲左右,當時覺得跳水是個非常刺激的運動。”
對于這一點,遠在上海的父親是最有發言權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當年,吳敏霞在幼兒園被上海體校跳水隊教練選中時,爸爸為女兒設計了兩個方向一條路。兩個方向是跳舞和跳水,一條路是當兵。吳家經濟狀況不太好,爸爸希望女兒以后有個好的出路。吳敏霞喜歡水,爸爸尊重女兒的選擇。不過,他告訴女兒,走這條道,可要經得起練,吃得起苦,學會經歷溝坎。
就這樣,父親把女兒交給了跳水,還對教練說:“您只管嚴格要求,我決不干預!”吳爸說到做到,坐在場邊,眼睜睜看著不會水的吳敏霞被教練扔進深水池,本能地拼命掙扎,還喝了不少水,一靠近池邊就被教練的棍子逼回水中。不過,他也欣喜地看到女兒第一次站在十米跳臺上從發怵到猶豫,最終咬牙跳下的場景,還記得女兒告訴他“像坐電梯似的”。
有一天,勞累不堪的吳爸在場邊墊子上睡著了。突然他聽到“哇”的一聲,有孩子大哭。睜眼一看,教練正在訓斥女兒。恰在這時,吳敏霞一雙可憐巴巴的眼睛正好轉向他,教練的目光也跟著轉過來。吳爸像是觸了電,猛然起身,扭頭大步往門外走,他不能給女兒和教練留下情面的空間。
練著練著,吳敏霞發現同來體校的小伙伴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她一個人。她把這事告訴爸爸,得到的是一臉正色的回答:“已經練到這個份兒上了,不能放棄。”接著問她以后有什么想法,女兒直言:“想進國家隊!”爸爸聽了很高興:“那就沒有別的路,只能加油練。”
練呀練,女兒練就了不甘落后的性情,也養成了“一天不練都不行”的習慣。每天早晨,她一定讓爸爸騎行40分鐘,帶著她6點鐘準時趕到體校出早操。一個冬天的早晨,爸爸發起高燒,頭暈眼花,吳敏霞5點鐘就跑來,叫他起床。爸爸與她商量:“和教練打聲招呼,今天就不要去了,好嘸拉?”誰知女兒死活不肯,揪著爸爸的耳朵,愣是讓他起了床。吳爸暈暈乎乎地把女兒帶到運動場,但還是遲到了,其他隊員已經跑出1000米了。通常跑步,吳敏霞非得跑進前三名不可,一見此景,立刻大哭起來。教練得知原因后過來勸她:“孩子,不是你的錯,是爸爸的錯,行了吧?”可她還是搖頭。
吳爸感動了:“這才是我的女兒,而且比爸爸還強。”他對女兒表態:“爸爸陪你跑這5000米,我在前,你在后!”于是,吳爸拖著病體在跑,吳敏霞抹著眼淚在跑,那場景讓教練看了心里發酸發熱。
還有一次,女兒測驗成績不錯,跟著媽媽到公園玩翹翹板,誰知沒玩一會兒,就被別人碰破了下巴。見血就暈的媽媽嚇得臉色蒼白,一屁股坐在地上。吳敏霞倒很堅強,托著下巴打電話叫來爸爸,去醫院縫針。剛拆了線,她就拉著媽媽來到體校。教練讓她在岸上看著水里的隊員,可她看著看著手腳就動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掉進水里,渾身濕透。媽媽好生緊張:“連件可換的衣服都沒帶呀!”
三
吳敏霞13歲進入國家隊,18年來,獲得的榮譽足以讓人掰著兩只手的指頭數上一陣,可她的生活軌跡卻簡單得只有三點一線,跳水池、食堂、宿舍,一如苦行僧。里約奧運賽后,記者們都慨嘆她的堅持精神,吳敏霞卻淡淡地說:“選擇了這個項目,不投入怎么能做得好呢?”
在中國跳水界,成功的運動員各有特色:天賦稟異者如伏明霞,后天勤勉者有陳若琳,還有郭晶晶這樣集天賦、刻苦和美貌于一身的“女王”。吳敏霞呢?她自稱“能力薄弱”,但在國家隊領隊周繼紅眼中,卻是一個“特別有毅力的”姑娘。
跳水運動員每天在水上、陸上訓練課中至少要翻300多次跟頭。有人算過,18年來,吳敏霞要做幾十萬次的跳躍、入水。隨著年歲的增長,每次這樣強度的訓練后,她要花費比以往更長的時間來恢復,晚上還要用兩個多小時治療。
吳敏霞在里約奧運會上的最大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身的傷病。她說:“現在每天都在和傷病作斗爭。如果有一天沒有傷病,自己會覺得很奇怪。有時候覺得傷病就像朋友一樣。”就在出征里約的3個月前,吳敏霞在訓練中不慎被跳板劃傷了小腿,傷口足有一指長,觸目驚心。受傷導致她好幾個星期無法下水。但吳敏霞沒有因此休息,而是堅持練跑步、腰腹、模仿動作等。大強度的練習讓她的傷口重復開裂。“那地方就是皮和骨頭,連針都不能縫,只能忍著疼痛慢慢養”。最終,用了一個多月,她又一次咬牙闖過這個坎,“現在能正常訓練了,我已經很欣慰。只不過恢復的過程會更辛苦,加油吧!結果不可預測,但至少我努力過了!”
賽后,記者們問她最多的問題是“有沒有想過放棄”。她坦然作答:“有呀,多著呢!現在拿了奧運金牌,確實覺得值,但當時真是有過猶豫。那時,思想和身體極度疲勞,人已經透支了,有那種突破極限的感覺,腳受傷以后的恢復也非常困難。不到這個年齡,不知道真的很辛苦。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會有這樣的辛苦,要是早知道,可能就不練了。不過,既然到了30歲,備戰奧運的路已經走了一半多,再放棄的話,面對自己已經說出來的夢想和付出一半多的努力,真是有點可惜了!”
四
由于受到體型、傷病等因素的影響,女子跳水運動員到了25歲,往往就是退役的時候了。2011年,郭晶晶在近30歲的時候告別跳水池,在這個項目中已屬難得。如今,年近31歲的吳敏霞續寫了這種“不服老”的傳奇。
不過,與跳水說再見的時候還是到了。里約奧運會對于吳敏霞的意味多多,關注和前來看她比賽的記者和粉絲也不少。有人問她:“最后一跳時是什么感覺,依依不舍嗎?”她回答說:“那時正專注動作,不可能分心想別的。”也有人問她:“勝利后向觀眾最后一次鞠躬時有什么想法?”她想了一下,說:“很美好吧,都是一種回憶。不過,再留戀,我也不能跳水了,哈哈!”
在新聞發布會上起身離席時,也許真的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意味了,吳敏霞忽然笑著說:“怎么感覺比賽的時間那么短呀,還沒享受夠呢!”
大家都關心吳敏霞以后的人生計劃。她一臉輕松地說:“想先放松,先放假,好累呀!這么久堅持下來,太疲勞了。很早我就希望趕緊開奧運會,趕緊跳完吧。”接著,她又認真地說:“放松以后,自己會重新梳理一下,因為未來的路還有很長,還是要一點一點去做。當然,我還是希望能為中國體育出一份力。”至于生活上的安排,她說:“先好好陪陪父母,其他一切隨緣吧,有了好消息會和大家共享的!”
帶著一身的疲憊,吳敏霞匆匆離開了。她用25年的付出和渾身的傷病為中國跳水成就的輝煌,為世界跳水帶來的一段傳奇會長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