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民
摘 要: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社會現象不斷出現,社會新聞往往成為一些媒體尤其是都市類媒體追逐的目標。本來并不引人關注、對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沒有多大推進意義的事件,經過一些都市類媒體的“高倍”放大以及輪番“轟炸”,一時引起社會恐慌,給黨和政府形象造成一定負面影響,而黨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報道方式。本文從兩家媒體報道的過程、時間節點,探討分析當今黨報等主流媒體導向問題把握,正確引導輿論熱點。
關鍵詞:偶發事件;熱點;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41-02
突發、偶發事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重大突發事件總能迅速產生巨大沖擊力和震撼力,如果輿論引導不當,會在短時間內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媒體從業者因其供職的機構性質不同,媒體定位不一,判斷新聞事件的價值標準各異,在對待突發、偶發事件時,往往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輿論導向。
一、偶發事件網上炒作
事件:2015年10月14日夜,陜西寶雞文理學院一名女教師夜跑時失蹤。
2015年10月19日,陜西某都市類報紙及地方版在頭版顯著位置用半個版的篇幅,圖文刊發女教師夜跑失蹤的社會新聞。隨著一周時間的連續炒作,網上的發酵程度在當地與“東方之星”客船突遇龍卷風翻沉不相上下。
當天,該報以藍底粗體白字為標題,詳細敘述從警方、居民、路人、跑友和渭河管理人員處打聽的信息,一一呈現在版面上。同日,某都市類報紙也在頭版顯著位置圖文刊發消息,又在另一版面強化設計詳細報道。10月21日,某都市類報紙在重要新聞版,用三分之二的版面,以大字體標題,詳述尋找遺體的經過;10月22日,某都市類報紙及地方版在頭版二條用半個版面圖文刊發“寶文理女教師夜跑遇害,她的同學懸賞萬元緝兇”的報道。并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發“海捕文書”、“女學生寫詩悼念——”,從“對話當事人”“警方說法”“律師聲音”三方面詳細介紹。在“哀思”板塊里,以“愿你在天堂繼續作美麗的舞者”為題,以舞蹈系學生、好友的妹妹、高中同學、小區鄰居為采訪對象,詳盡描寫這些人的痛苦。并用一個版面詳細報道女教師遇害后被尋找、同學發“海捕文書”懸賞萬元緝兇,并繪制夜跑女教師的夜跑路線圖;10月23日,某都市類報紙頭版標題,用大字號刊發警方懸賞消息;10月27日,某都市類報紙及地方版在頭版二條,刊登疑犯落網大幅照片。同日,在重要新聞版詳述案件前后經過。末尾,甚至轉發網友對公安機關偵破的質疑聲。
二、黨報引導輿論的實踐
一個普通的刑事案件,為何能被推上輿論的巔峰?這給黨報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思考和挑戰。作為地方黨報的《寶雞日報》,主動介入,發布官方的聲音,給人們傳遞最公正、最權威、最可信的信息。
10月22日,《寶雞日報》在社會版以“失蹤女教師遺體找到,警方正在對其死亡原因展開調查”為題,僅以400多字予以報道;10月27日,該報在頭版刊發案件告破消息;10月23日,在女教師失蹤案發酵中,《寶雞日報》主動介入,積極引導輿論熱點,策劃報道方案,發揮黨報的權威性,以黨報公信力給讀者和市民還原一個公正客觀的信息;24日,《寶雞日報》在頭版刊發“慢跑,健康城市的健康生活”,民警提示夜跑時的注意事項。同一版位刊發評論“理性看待偶發事件”。在同日二版本市新聞版,用三分之二的版面圖文刊發“如何安全跑步”的文章,引導公眾正確看待普通的偶發事件,掌握跑步安全常識;10月26日,《寶雞日報》打破常規,首次將評論版調整到二版原本市新聞版,整版圍繞偶發事件刊發7篇時評。見報后,立即在全市廣大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后,報紙每天在二版刊發熱點時評。
從10月26日起,《寶雞日報》集掌上寶雞移動客戶端、微信平臺、寶雞網三家新媒體與報紙互動,熱點評論當天發布。同時,每天收集國內、本省和全市熱點話題及輿情信息,安排專門力量撰寫刊發熱點時評。
《寶雞日報》作為中國十大傳播力地市黨報,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面有著獨到的做法。對反映人間大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模范等傳遞正能量的社會類新聞,不惜版面,隆重推出。而對火災、車禍之類的社會新聞,簡化、弱化處理。
針對復雜的社會現象,及時發出權威聲音,這是黨報的獨特優勢,也是網絡時代黨報應對競爭的法寶。在我國的輿論構成中,民間輿論場和主流輿論場為兩個不同的范疇。黨報及時抓住群眾中議論較多的問題,給以評析和引導,對于溝通兩種輿論場、舒怨釋疑、理順情緒、凝聚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專家評價說,一位女教師夜跑遇害,社會熱議,網絡嘩然。《寶雞日報》沒有進行那種獵奇式報道,而是及時拿起評論的武器,進行理性分析和引導,發出了正向的聲音,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突發事件輿論應對。
三、媒體報道分析
從10月16日至10月27日,圍繞夜跑女教師失蹤事件,某都市類報紙及地方版在頭版刊發大圖片3幅,其他版面共7幅;刊發文字報道1.4萬字。而《寶雞日報》刊發案件消息2條共千字,刊發引導輿論的消息、時評、通訊11篇共1.1萬字。
報道事件的主要網站:陜西省有陜西傳媒網、西部網等。國內著名網站: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環球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國際在線、中國廣播網、中國網、網易、中青網等。國內幾十家網站跟風轉載。在百度輸入“女教師夜跑失蹤”關鍵詞,從10月16日至27日,相關新聞達640條。但均來自某都市類報紙及地方版。這一事件,即時居于多網站熱點新聞、熱帖排行榜首。也成為當地公眾輿論的熱點。
《寶雞日報》始終把握輿情動態,在輿論場敢于發聲,對案件發生、告破僅僅只發布了兩條消息。引導輿論的時評、通訊占到萬余字。與都市類報紙大篇幅報道事件經過相比,在引導輿論方面先聲奪人。掌握話語權、主動權,用公眾喜聞樂見的報道方式,實現信息入耳、入腦、入心,以主流價值觀傳播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正確的導向傳播正能量,這是黨報等主流媒體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每位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偶發事件帶來的理性思考
黨報宣傳黨的主張,是交流思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它與都市類報紙最大的不同就是,新聞報道把關最嚴格、來源最正規、內容最全面。
1.公眾:不轉發來源不清信息,從黨報等主流媒體獲取權威信息。如今,手機、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繁榮,對社會的輿論格局是一場深刻的改變。但必須看到,一些網站和新媒體的信息發布門檻低,可信度低。在紛繁雜亂的網絡輿論場里,有的為吸引讀者眼球、提高點擊率,有意制造噱頭、尋找賣點,由于對事實把握不準確、隨意發聲,能把“芝麻”吹成“西瓜”,嚴重背離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這種報道,看起來客觀全面,其實,它不是讀者應知、欲知而未知的真正的新聞事實。這種報道會對社會產生不信任感,會對黨的領導產生質疑。媒體傳播不但沒有起到引導作用,反而將輿論引入歧途。黨報等主流媒體刊發的信息,把關嚴、審核嚴,具有可信度、權威性。
2.政府:應及時發布事件進展,給公眾權威信息。黨報之所以被稱為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定海神針”,是中省市的重要政策、決策、聲音,每天都會通過黨報等主流媒體傳遞給全社會。它傳播的是權威信息,是黨的執政精髓。它解讀的是大事和大勢。就當前的輿論格局來看,新媒體的主要資訊還是靠黨報等主流媒體來提供。因而,公眾面對突發、偶發事件應保持清醒頭腦,理智對待。
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健全和完善新聞發布制度,一旦遇到突發、偶發事件,不受規定時間的限制,即時發布權威公正信息。在女教師失蹤案中,面對社會上多種質疑和猜測,公安機關沒有及時舉行新聞發布會,這給一些善于、極力制造賣點的媒體造成自由發布信息的空間。因而,面對此類事件,主動發聲、主動介入報道,會給公眾一個可信、權威、公正的信息,增加社會信任感。
3.媒體:掌握信息時代發布規律,提高應對輿情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報網融合、新媒體井噴式增長的當下,傳統媒體已不再是獨霸信息采集和發布的天下,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公眾通過專業媒體獲取信息的途徑已大打折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7次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5.49億人。可見,在新的輿論環境下,黨報等傳統主流媒體應積極適應,在新媒體上下功夫,在報網融合上做文章。在新媒體鋪天蓋地發展的新趨勢下,傳統媒體尤其是黨報等主流媒體發出的權威聲音,稍有遲滯或延誤,都會導致謠言四起、輿論失控。這就要求黨報等主流媒體積極主動發聲,對熱點問題進行正確、及時、公開、透明的輿論引導,掌握話語的主動權。
五、結 語
偶發事件報道中,傳統主流媒體尤其是黨報,關注的是有定性的、積極的、正能量的報道,而對網民的眾口質疑聲,不是隨發隨回應,而是保持了話語權的冷靜。若引導不當、不及時,勢必造成輿論場瞬時恐慌。公眾話語權與媒體話語之間的雙重互動,黨報等主流媒體應對突發、偶發事件報道應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突發、偶發事件報道中,媒體應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在傷感事態下,盡量少往傷口上撒鹽,以體現人文精神和道德關懷。作為“文化人”的新聞記者,應關注人的生存、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權利、重視人的發展。用真正文化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和詮釋新聞事件,作出符合新聞規律、真正滿足受眾需求的新聞報道。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2] 匡文波.新媒體輿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 徐學紅.突發事件與國家形象[J].中國記者,1998(9).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