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曉明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國家領導人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構想,供給側是針對需求側提出的。需求側注重投資、消費、出口的發展方式;供給側強調通過提升生產能力來拉動經濟增長,即意味著所有產業要升級,把產品品質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主動吸引用戶購買。從需求側到供給側,代表了政府管理思路的轉變。過去人民消費動力不足時,需要刺激;現在人民消費動力上來了,更要強調消費品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已步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首要課題。當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印刷產業發展向綠色、服務、高效、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新產品、新技術、新的服務領域,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技術研發進程加快,技術和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技術交叉融合和技術集成快速發展,這是新常態下印刷產業面臨的發展趨勢。新常態下,印刷行業必須從傳統剝離出來,走向高科技與創新之路。
傳統印刷企業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新技術(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服務領域、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的沖擊,很多企業陷入困境,對如何進行技術改造,如何進行轉型升級產生了困惑。印刷業的未來主要在哪些領域,傳統市場與新興市場會如何變化,膠印機是否會被取代,下一步膠印技術會如何發展,數字化技術發展趨勢有哪些,印刷企業如何轉型升級,拓展業務,如何進行技術改造,是印刷企業表現出來的種種疑慮。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新常態形勢下,印刷企業無論主動或被動,只有通過轉型升級,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困境。
新常態下,轉型升級是印刷企業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
印刷行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年總產值已超過萬億元大關,規模列全球第二。行業發展經過發展期、成長期,現已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成熟發展階段。早期經過產業成長期的企業,都經歷了賺錢相對容易的階段,現在,隨著產業的成熟,印刷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越加激烈,再加上人工、材料、生產、資金等成本大幅度的提高,很多印刷企業舉步維艱。
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進入了中低速的增長。在此情形下,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其核心就是優化經濟結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破除阻礙經濟持續發展的桎梏,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具體工作任務就是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和降成本、補短版并行,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重組、兼并、退出市場等途徑,盡快淘汰“僵尸企業”,清理無效供給,促進企業提質增效,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優化供給結構。
在當前這種形勢下,我國印刷業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過程中,洗牌與發展并存,產業發展存量不斷優化。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印刷業電商不斷涌現、運營模式不斷更新、分工有了巨大調整。企業能否求得縱深發展,關鍵還要看能否滿足市場需求和實現效益最大化,保守傳統、品質差的企業正在退出市場。隨著優勝劣汰的加速,一批企業可能會倒下,但一批企業可能會得到更快的發展,企業品質內涵將會得到提升。這一切就在于我們印刷企業的老板們能否認清當下的形勢,盡快將企業轉型升級。
企業轉型升級常見路徑
1.企業轉型模式
中小企業轉型目前已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涵蓋了轉行和轉軌兩種方式。目前企業實踐中主要有10種轉型類型(見表1)。
“主行業轉向新行業,仍保留原行業”和“退出原行業,完全進入新行業”這兩種方式可以概括為跨行業轉型,即企業的行業代碼發生變化。“在本行業中向上游延伸”、“在本行業中向下游延伸”兩種方式可概括為行業內轉型。
2.企業升級路徑
升級,是指企業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上位置的提升。企業升級是以創新為落腳點,對企業升級方向進行劃分(見表2)。
3.印刷行業轉型升級成功案例
縱觀我國印刷業的發展現狀,從需求來看,生產不適應需求發生的新變化,導致成本不斷增長。從供給來看,印刷市場中低端產能相對過剩,價格競爭激烈,印刷工價短期內很難發生較大變化,制約了企業收入的提高。為此,許多企業主動探索創新,尋找發展新道路。比如,雅昌集團利用藝術品復制長期積累的數據,業務范圍逐步擴展到數字資產管理、客戶端數字應用產品開發和網絡藝術教育等領域。隨著閱讀需求轉向屏幕,中華商務開發了適合屏幕的動漫增強現實技術,將圖書與多媒體、動漫等多種形式相融合,開發了傳統圖書的新興市場。東港印刷針對發票電子化的趨勢,主動應對變革,開發推廣電子發票技術和檔案數字管理技術平臺,引領了票據印刷業的轉型。又比如田菱公司將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應用于絲網印刷電路板上,在該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并取得突出效益。山東肥城新華,對印后環節大力實施自動化改造,采用自動化膠訂機、印后折頁機后,1個人就能干原來10個人的活兒。“陽光印網”互聯網印刷平臺,通過對產品領域進行細分以及標準化建設,簡化了印刷生產流程,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廣東鶴山雅圖仕很早開始采用無線射頻技術改造生產流程,系統管理每一個生產環節,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損耗。這些實例都展現出印刷企業在新常態下,在供給側做著大量的有意義的創新實踐。

印刷企業轉型升級的現狀和困難
幾乎每個企業家都有將企業做大做強的理想與欲望,但為什么有些企業能夠做大做強,而有些企業卻很難做起來呢?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企業的特殊發展歷程和存在的困難,唯有客觀地認識自身存在的短板,方能找到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印刷企業目前主要有3種商業類型:第一種是依附于某企業主體或團體,主要為某企業主體或團體提供配套包裝產品或者服務的,這里面包括了為主業產品提供配套包裝產品的生產企業,如當納利為蘋果手機提供包裝產品,以及為某一團體提供服務的文件、保密資料印刷等企業,如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下屬的文印企業;第二種是大批民營企業,這種企業可謂包羅萬象,大、小企業數量眾多,既有包裝裝潢類企業、出版物印刷企業,也有為數眾多的數碼門店和小作坊企業;第三種是原屬國有體制的企業,這類企業主要包括原出版系統的新華印刷企業,是典型的出版物印制企業。
這三類企業各有各的困難和苦惱。第一種類型的企業依附于某企業主體,企業客戶高度集中,其產品質量或客戶關系維護出現問題,會將企業置于較大的風險之中,由于都是大客戶,資金面往往比較緊張,如果企業懂得融資及資本運作會好很多。依附于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的文印企業,往往都已脫離了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已有的業務資源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需要開拓社會業務市場;第二種類型的企業是最艱難的企業,這類企業往往缺少資金、人才、技術;第三種類型的企業雖然經歷了體制改革的陣痛,但長期在國有體制的庇護下,思想保守,創新能力不足,市場意識淡薄,技術創新和營銷成了這類企業發展的瓶頸。
印刷企業轉型升級的步驟和方法
1.轉變思維,抓住機會
有些企業家已經在印刷產業從業多年,習慣于傳統的經營方式,而現在,大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需要我們企業家與時俱進,轉變思想,才能做好轉型升級。
供給側改革帶來了市場化及創新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印刷業要以創新為主要動力,針對市場需求的特點和發展變化趨勢,謀劃如何提供高質量、個性化和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是給真正以客戶價值為中心的企業帶來的機會。同時,要把握融合發展帶來的新機遇。通過創新和融合發展,不斷提高印刷供給的能力和水平。
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給我們同樣帶來了機會。“互聯網+”是國家戰略,其智能化,互聯網化、物聯網化真正的核心是大數據,現在是傳統印刷業提升最艱難的時代,也是最有利的時機。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如何從過去以多取勝、以量取勝的數量經濟向文化創意、科技經濟轉變,再造印刷業的新優勢,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探索。“智慧印刷”是我們選擇的其中一條路。
行業內已經有多家企業在創業板、新三板、新四板掛牌。走資本市場是解決資金問題、提高品牌、有效整合資源,使企業能夠快速發展的良好選擇。
總之,抓住新形勢下的這些機會,轉變思維,對企業來說就是機遇。如果思維不轉,機會在眼前,你也看不到。正像張瑞敏說的那句話:“自殺重生,他殺淘汰。”經濟觸底的過程,會讓一部分真正有實力、有智慧、有魄力的中小企業發掘出全新增長空間。這一部分走出迷茫期,走向轉型升級創新的企業,有望從傳統企業嬗變成“新型企業”。
2.設計好企業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企業的戰略,商業模式創新設計的要素包括定位、關鍵資源、業務系統、運營系統、資金結構、盈利模式及企業價值,每個要素都要進行詳細設計。
綜合前面提到的企業轉型升級路徑及目前面臨的機會,我們可以從8個方面設計自己創新的商業模式(見圖2)。這八大方略均可以有機會讓你的企業獲得上臺階的機會。
3.合伙人團隊的打造
商業模式設計完成后,要根據你的資源情況找人搭班子。企業將來做多大,與你找的合伙人的能力密切相關。有些企業到了一定規模,股權仍然高度集中,沒有與他人共打江山、共坐江上的思想,企業很難做大及做久。關于股權設計,不同的企業需要的資源不同,需要有不同能力的人去實現。現在股權以投入的資金量來定股權分配比例的時代已經過去,無形資產已經大于有形資產,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資,怎樣在股權少的情況下進行企業控制都可以進行設計。
4.做好執行落地
有了戰略,有了模式,有了人,甩開膀子干就行了。干的過程需要設計管理模式及文化模式。手總比頭高,再好的戰略與商業模式,沒有人干出來,沒有能力干出來,等于沒有戰略與模式。執行能力與戰略能力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以上介紹了印刷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致步驟和方法,每一塊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多依托“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硬件”等新技術構建創新的模式。多采用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四眾”方式,結合資本運營,使創新資源配置更靈活、凝聚大眾智慧,形成內腦與外腦結合、企業與個人協同的局面。只有這樣跟著經濟、技術、市場趨勢走,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客戶價值,為企業創造價值。如果我們這一兩年抓不住當下這些新機會,企業后續的發展將會更加艱難。
印刷企業走到今天,面臨著眾多的挑戰與機會,只要我們有信心,按照商業規律去思維去運作企業,就一定能夠取得轉型升級的成功。
作者單位:四川出版印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