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禮君
青瓷釉色的成因及相關的鑒定原理
□ 蔡禮君
Ferrous oxide and the following secondary oxidation atmosphere formed by “chemical color”, the other is split phase structure in the isolated phase particles into blue half wave scattering formed in the range of “physical color”. The early celadon with chemical color is given priority to, in the late physical color is given priority to. Secondary oxidation feature provides a method of treasure of ancient ceramics authenticity;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maller “powder blue glaze, can discern the celadons. Secondary open patches of grain width of microscopic differences is another effective way to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ceramics.
1.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的釉色
東漢青瓷和春秋至西漢原始瓷相比有了重大進步。吸水率只有0.3%,燒成溫度約為 1260 -1310℃。東漢青瓷的產地主要在浙江寧紹平原、金華丘陵和永嘉沿海地區。而北方則是從北魏時起,黃堡鎮瓷器就已具規模。這些早期青瓷瓷土含鐵量比較高,采用石灰釉,釉料中含氧化鈣達15%以上,釉層較薄。由圖1-4可見,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無論是南方越窯還是北方的耀州窯的釉色均偏棕綠和棕黃(圖1-4)。
晚唐詩人陸龜蒙曾經描述當時的越窯瓷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何為“千峰翠色”?因為詩人是南方人,字面意義應該是越窯釉色就像覆蓋山嵐的郁郁蔥蔥的翠色(深綠)??墒菫槭裁次覀冊诂F在的越窯藏品上又看不到這樣的“翠色”,或者說與那樣美麗的“翠色”不相符呢?
2.早期青瓷出窯時的顏色是“翠色”
顏色可以分為“化學色”、“物理色”兩種?!盎瘜W色”是物質的本色。不同的物質對白光照射后有不同的反射:白光包含七色可見光,物質顏色是反射出來的那部分色光,其他部分色光被吸收?!拔锢砩眲t不同,它不是反射色光,而是物質微粒對白光的散射形成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天空的藍色不是空氣的反射“化學色”而是空氣微粒對日光的“瑞利散射”的“物理色”。早期青瓷是化學色還是物理色?因為早期青瓷釉層很薄、溫度也較高,沒有證據證明釉層中存在明顯的分相結構層(例如膠體結構層),顯示不出瑞利散射的乳濁的“藍色”①②③。相反,還原氣氛形成的鐵和氧化亞鐵的青色則顯得非常清晰,也就是主要地表現為“化學色”。這里描述的釉色就是化學的“千峰翠色”顏色。這樣的翠色形成是釉色里青色的鐵元素和氧化鐵元素顏色(均為微粒狀態),略微混有棕黃色的三氧化二鐵調和的結果,相似于圖5、6的釉色。
3.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是二次氧化的結果
早期的青瓷在出窯后,有一個漫長的二次氧化過程:在出窯后的相當長時期內,如果器物保存的環境不夠好(大部分古陶瓷文物都是如此),那么年復一年的熱脹冷縮的風化,釉層開裂、胎釉(抑或是釉與析晶層、析晶層與胎)松動,器物遇水或遇潮,鐵與氧化亞鐵暴露在氧氣和水汽之中,青色的鐵和氧化亞鐵必然要緩慢地氧化成棕黃色的三氧化二鐵(也就是生銹或銹蝕),釉色從翠色逐漸地變成了棕綠色、淺棕綠色、淺棕色。如果保護得好,例如深埋在干土里,風化甚微、釉層保護了鐵和氧化亞鐵,二次氧化進行得就更加緩慢,以至于當初的翠色依稀可見。之所以說“依稀”,是因為盡管二次氧化極其緩慢,二次氧化發生的概率還是百分之百。顏色變化是絕對的。
對于高古青瓷來說,緩慢的二次氧化是不可避免的,釉色的變化也就不可避免。也就是,對于化學色的青瓷釉色,此時我們看到的顏色不是彼時的顏色,不是出窯時的顏色。顏色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因保存環境的優劣而顯著不同。了解這一點對鑒定高古青瓷是非常有意義的。
1.汝窯釉色
古代人們最為賞識汝窯瓷之處,莫過于汝窯的釉色,有“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稱譽,如圖7所示。歷代青瓷都以汝窯為冠,不無道理。
那么,這樣的顏色是如何產生的呢?古人,甚至于現代人,猜測其原因是“內有瑪瑙末為釉”。

圖1 晚唐偏黃棕綠釉色越窯青瓷標本

圖2 晚唐耀州窯棕釉色青瓷碗

圖3 晚唐耀州窯棕綠釉色瓷罐

圖5 黃堡鎮出土的耀州窯青瓷因為深埋少風化、干燥、無水、無氧,二次氧化甚微,依稀可見當年出窯時的“翠色”。

圖4 唐晚期越窯偏黃棕綠釉色蓋盒

圖6 陜西法門寺地宮的越窯青瓷地下少風化、無水、缺氧,二次氧化緩慢,依稀可見當年出窯的“翠色”
其實,瑪瑙的化學成分就是二氧化硅?,旇沁@樣形成的:大約在一億年以前,地下巖漿由于地殼的變動而大量噴出,熔巖冷卻時,蒸氣和其他氣體形成氣泡。氣泡在巖石凍結時被封起來而形成許多洞孔。這些洞孔經歷漫長歲月后逐漸被二氧化硅的溶液填充,凝結成硅膠。極少量含鐵和其它金屬氧化物巖石的可熔成份也會進入硅膠,形成美麗的花紋,最后二氧化硅結晶為瑪瑙。所以瑪瑙并不是汝窯瓷顏色的來源。
那么汝窯瓷顏色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首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吧:第一步:把清涼寺拾來的汝窯碎片,放進電加熱箱;第二步:電加熱至1230℃以上;第三步:從玻璃窗來觀察瓷片的釉層,等待其熔融。如果看不到熔融,就提高一下溫度;第四步:釉層完全熔融后,觀察釉色。其結果是什么呢?原來的天青釉色變成了略帶雜質顏色的透明釉了!如果我們突然關掉電源,打開電箱迅速冷卻,瓷片釉色就再也不會是天青色了。①
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物理色”的原因。根據散射原理,當分相層(或膠體層)存在大量的孤立相,例如釉層里存在非常多微小的顆粒分散在玻璃相之中,這些微小顆粒包括未熔釉料顆粒、微細氣泡、析晶顆粒等,就是所謂孤立相。孤立相直徑如果落在某一分色光(例如藍光)波長一半以內時,散射就會發生。不管這些顆粒是什么顏色,產生的顏色只與顆粒大小有關。例如藍光波長是476 -495nm,那么微粒直徑小于238nm時,釉色就是天青色。這樣的“物理色”有很強的覆蓋能力(叫做乳濁能力),把析晶層的顏色、化學色的顏色,基本上都覆蓋了。
當這些微粒被消除,例如加熱至殘晶和釉料完全融化、氣泡溢出,散射失去了孤立相顆粒載體,物理色就自然消失殆盡。如果迅速冷卻下來,杜絕了析晶,成為混有氧化鐵或其他雜質顏色的透明釉就理所當然了。
2.“雙色”青瓷與二次氧化
研究證明,鈞窯、官窯、哥窯,它們的釉色主要的都屬于“物理色”①②③。但是,因為壞胎擺放在窯中的位置不同,其中一些青瓷承燒的溫度會高于1280℃。其結果是釉料顆粒甚微,“物理色”的傾向被削弱。加之釉層里氧化鐵含量比較高,還是有“雙色”青瓷存在的。尤其是,“物理色”青瓷釉層里的鐵與氧化亞鐵,也是要進行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鐵還是要通過開片紋、脫釉、腐蝕斑等,把釉色染上棕黃色,青瓷釉色也會變成灰色、棕色、淺棕色、棕綠色的(圖8-11)。

圖7 宋天青色汝窯洗

圖8 汝窯青瓷盤二次氧化淺棕綠色

圖9 張公巷出土的北宋官窯器二次氧化棕綠色

圖10 老虎洞窯出土的南宋官窯器棕綠色

圖11 宋哥釉器淺棕釉色
3.二次氧化的觀察
盡管二次氧化不可避免,但是“物理色”傾向強烈的后期青瓷,還是能夠依靠其乳濁能力(不透明)掩蓋住大部分二次氧化的化學色,給人以“永不退色”的玉質感的粉青色。有人稱之為淺灰色,其實是乳濁化的淺藍色。因此,與化學成分相關性較弱的“粉青”釉色④,可以分辨出后期青瓷的年代(圖12-13)。
因為釉料里含堿金屬氧化物比較高,胎釉熱膨脹系數不一致,所以官窯、哥窯瓷器以開片為特征著稱于世。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鐵棕色可以從它們的開片紋里看出來,尤其是在放大或顯微鏡下觀察二次開片。
二次開片是指開片紋寬度相差很大的不同時期產生的開片。開片紋的寬度是伴隨著漫長的年復一年的春夏秋冬而越拉越寬的,是自然風化的結果。人為制造開片,不可能產生寬紋片,例如大于0.1毫米寬度的紋片;更不可能產生二次開片,因為寬度顯著不同的二次開片是在一次開片經歷漫長的反復的熱脹冷縮拉寬紋片后,又發生的第二次開片。由此可知,在顯微鏡下分辨二次或多次開片紋的寬度是鑒定古陶瓷真偽的辦法之一。
寬開片紋里,例如一次開片紋里通??梢园l現氧化鐵的棕色(容易檢測真偽)。
圖14表明:二次開片中,紋片寬度相差5倍(一次片紋寬0.3毫米,二次開片紋寬0.05毫米)一次開片紋顏色為棕色。
圖15所示:在兩次開片的一次片紋里明顯可見氧化鐵棕色,而二次乃至三次片紋里則基本上沒有氧化鐵棕色。因為二次氧化形成的漫長歷史特征,所以二次開片可以成為鑒定古陶瓷青瓷真偽的方法之一。
圖16表明:一次開片宏觀看片紋似寬度不同,那是因為黑色與棕色在我們肉眼里造成的視覺誤差,顯微鏡下觀察,其實寬度相等。
圖17是作偽的青瓷片紋,宏觀上看起來片紋寬度不等,那是光線反射強度差別在人們肉眼里造成的視覺誤差,顯微鏡下觀察,其實寬度相等(圖18)。作偽者利用人們的視覺誤差,把一次開片當做二次開片,令人迷惑。我們只需要在顯微鏡下分辨片紋寬度是否相等,是完全可以輔助鑒定的。

圖12 宋官窯弦紋瓶玉質感粉青釉色

圖13 官窯琮式瓶玉質感淺藍釉色

圖14 汝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圖15 官窯標本的二次開片

圖16 一次開片宏觀片看紋寬度感覺不同,微觀其實相同

圖17 作偽片紋宏觀看寬度感覺不相等

圖18 作偽片紋微觀看寬度相等
1. 早期青瓷釉色是化學色特征;
2. 汝窯開始,鈞、官、哥窯等青瓷釉色是物理色或散射色特征;
3. 存在不同傾向的“雙色”青瓷;
4. 無論是哪一種釉色,青瓷胎釉里的鐵和氧化亞鐵的二次氧化不可避免;
5. 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不是出窯時的“翠色”,而是二次氧化后改變了的釉色;
6. 二次氧化為我們提供了古陶瓷鑒定的 一種有用的方法;
7. 二次開片也為我們提供了古陶瓷鑒定的另一種有用的方法;
8. 二次開片的片紋寬度顯著不同。在顯微鏡下,偽造的二次開片可以清晰分辨;
9. 偽造的二次開片寬度,宏觀似不同,微觀則是相等;
10. 與化學成分相關性較弱的“粉青”釉色④,可以分辨出后期青瓷的年代。
①張??怠吨袊盘沾傻目茖W》,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9月。
②李偉東、鄧澤群、李家治《汝官窯青瓷釉析晶-分相結構》,2011年1月。
③李偉東、李家治等《杭州鳳凰山麓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研究》2009年古陶瓷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④李家治、張志剛等《杭州鳳凰山麓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工藝研究》建筑材料學報2000年12月。
圖片來源
圖1、4、7、8、12、14、15來源于《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
The cause of the celadon glaze color and related appraisal principle
Cai Lijun
(責任編輯:劉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