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對于此前言必稱硅谷的創新者來說,以色列成了新大陸
一組數據足見藍龍如今在深圳的受歡迎程度:最近半年,他發出去的名片不下4000張,學校、企業邀請他的演講將近20場。
這一切,都得益于其以色列人的身份。在中國的“創新之都”,這個來自“創新國度”的小伙子,憑借其國籍就足以吸引人們的關注。

2015米蘭世界博覽會上以色列館展出的農田
被中國朋友稱為“猶太雞湯小王子”的藍龍,不僅經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發關于創新、創業的內容,還創辦了一家咨詢公司,為想要去以色列考察、投資的中國人以及希望到中國尋找合作機會的以色列人提供服務。
但就在幾年前,藍龍在中國朋友眼中還是另一個樣子。
“2010年,我剛到上海時,他們都認為,我來自一個中東經常打仗的地方。”藍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藍龍自身的經歷,是“以色列熱”在中國的一個縮影:短短幾年間,這個曾經被中國人認為戰火紛飛的國家,已經成為從省里到縣里、從官員到小學生競相追逐的創新榜樣。
1993年,中國與以色列建交的第二年,25歲的賀雄飛讀到了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主編的《猶太文化叢書》。這套書為他的人生打開了一扇大門,從此之后,他把猶太文化的研究和推廣當作了自己的一份事業。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個中東國家可謂是“熟悉的陌生人”。

中以常州創新園
除了媒體上關于“巴以沖突”曠日持久的報道,中文網絡上,也一直流傳著各種關于猶太民族的傳說,從命途多舛的苦難民族、推動人類文明的偉大科學家到富可敵國的精明商人。還有一篇流傳甚廣的網帖,講述了二戰中中國上海接納了大批猶太難民后,中國和猶太人的不解之緣。
此后,賀雄飛出版了不少關于以色列的書。2008年,他編譯的《塔木德》出版,發行量突破20萬冊。《塔木德》是猶太人繼《圣經》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其內容包括從宗教、律法、民俗、倫理、醫學、迷信,到起居、飲食、洗浴、著衣、睡眠等各個方面。
“這本書一下子就火了,一個是因為猶太文化和基督教的淵源,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們對這個被稱為最有商業頭腦的民族是怎么賺錢的非常關心。”賀雄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就在那幾年間,一些事情正在發生變化。
2009年,趙東良開始負責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的招商工作。這里曾是農業開發區,與長三江地區起步較早的其他開發區相比并無優勢,因此,在引進歐美等國的大項目上十分吃力。于是,趙東良開始轉而將眼光投向了一些此前并非熱門的“二線”項目。
2010年,趙東良聽說一家以色列企業在江蘇省尋找廠址之后,便主動與這家企業負責人接觸。可是,“人家老總一聽常州,搖搖頭說,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不過,當時,很多追求“高大上”的園區更關注企業的注冊金額與產值,因此對這個以色列項目并不太重視。求賢若渴的常州顯示出極大的靈活度,趙東良由此招到了第一家以色列企業,為日后以色列和常州的牽手打下了基礎。
常州和以色列的這次“聯姻”有其現實基礎。作為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江蘇在國內較早提出自身發展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為尋求創新之道,以色列進入了江蘇的視野。2008年,江蘇省政府與以色列政府達成了江蘇以色列產業研發合作計劃,雙方為符合條件的雙方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及產業化合作提供經費支持。
不過,對于催生以色列創新熱,江蘇最給力的支持,是源自其地方主政者。
2011年8月19日,江蘇省委在南京召開全省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在會議結束時,用25分鐘的脫稿講話,向在座的領導干部們鄭重推薦了3本書,其中就包括《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跡的啟示》(以下簡稱《創業的國度》)。
《創業的國度》出版于2010年。這本書的策劃編輯丁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她收到書訊發現這本書在國際上很火,隨后出版社便買下了這本書的版權并翻譯出版。
不過,對于這本書后來走紅的程度,丁川始料未及。
截至2015年1月,該書已第35次印刷。
除了地方大員的推薦之外,不少企業主也成為這本書的追捧者。
丁川說,當時出版社曾舉辦了一些面對中小企業主的營銷活動,后來有很多公司打電話來團購這本書。
這本書對于改變以色列在中國的形象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丁川說,這本書給以色列打上了“創新”“創業”的標簽。在此前,很多中國人關心的只是“猶太人能賺錢”而已。
這一標簽貼得恰逢其時。
2013年,讀完這本書后,張磊發現了商機。此前,張磊在一家國內財經媒體工作,對國內企業界頗為熟悉。
如今身為英途聯合創始人兼COO的張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國內企業家對以色列大多很陌生。而已經嗅到了國內創新創業味道的張磊,決定將這個創新的國度作為其營銷的主要產品。
不過,當時推銷以色列還不容易。
為了吸引客戶,張磊和同事決定,在企業家中找一位話題性領軍人物,給其免單,以此吸引其他企業家報名參加。
當時,因3Q大戰而風頭正勁的360董事長周鴻祎成為候選人。不過,周鴻祎接到免單邀請前往以色列考察的電話后,卻以為是詐騙電話而掛機。在張磊團隊再三發短信詳細介紹之后,周鴻祎才最終答應。隨即,張磊團隊在網上宣布以周鴻祎為團長的商業考察團將赴以色列,并開始招募團員。
從以色列回來之后,周鴻祎曾發表過一篇題為“以色列軍隊是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的文章,講述了以色列全面服兵役制給創業者帶來的影響。
張磊說,在企業界,周鴻祎去以色列考察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從那以后,關注以色列的企業家多起來了。
2014年,英途再次組織以色列考察團時,一切似乎就容易得多了。近30名團員中,包括多名互聯網領軍企業的高管,比如阿里巴巴的副總裁、騰訊的副總裁、360的副總裁等。
當時,他們考察的主題是智能硬件+互聯網。而國內的創新創業潮已經初見雛形。
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也是在這一年,以智能硬件為主要創新方向的創客也開始爆紅。
在這樣的氛圍下,到海外的創新“圣地”尋求經驗,自然成為一股熱潮。而對于此前言必稱硅谷的創新者來說,此時,以色列成為新大陸。
以色列也敏銳地捕捉到了來自東方的熱情。
2013年5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訪華,他對媒體說,“以色列會成為中國的最佳合作伙伴”,“中國是世界大的經濟體,以色列是一個科技研發基地,中以可以互補,聯手保證未來的市場安全。”
趙東良說,常州的中以合作明顯加速,就是在內塔尼亞胡訪華之后。2012年,趙東良和時任以色列駐滬總領事提出要專門建設以色列園區時,“總領事搖頭認為絕不可能”。2014年2月,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艾維哈桑前來考察,中以創新園已經有了眉目。
2015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這將國內以色列的創新熱推向了最高潮。
2015年1月,賀雄飛出版了一本關于以色列創新的書《智慧的國度——以色列崛起之迷》,“兩會之后銷售一下就火了”。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色列是怎么干的?”“以色列如何成為創新創業強國?”“以色列的‘雙創奇跡”等文章迅速出現在各大新聞網站上。
剛剛大學畢業的藍龍也趁熱打鐵。2015年,他在深圳創辦了一家以咨詢為主的公司,為想要去以色列考察、投資的中國人以及希望到中國尋求合作的以色列人提供服務。
也是在2014年,張磊發現競爭者突然多了起來,有很多協會或者公司都開始組織赴以色列的考察團了。他甚至認為,以色列熱已經開始有了泡沫。
據本刊記者梳理,2015年至今,僅根據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官網信息,就可以看到至少有1位省委書記、4位省長、5位副省長、兩位自治區副主席率團到訪以色列談創新合作。
直到2010年才首次前往以色列的賀雄飛,在此后幾年間,也組織了一些以色列考察團。2014年2月,賀雄飛組織揚州市某區政府的5人赴以色列考察科學項目,2015年10月,他又組織了山西某煤礦企業考察團去以色列考察轉型問題。
來自東方的客人,讓這個中東國家應接不暇。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現今93歲高齡的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馬不停蹄地會見了一撥又一撥的中國訪客,訪客名單中有某集團董事長,某大學的企業家學員們,也有來自某省的18名小學生發明家。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察團的到來,一些以色列企業的熱情開始減弱。賀雄飛說,剛開始以方企業很熱情,但是后來中國考察團多了,最終生意做成的沒幾個,對方的態度開始逐漸冷淡。
“去參觀時,人們會感嘆,以色列的科技在沙漠中創造了奇跡,但回來后真正落地,就涉及到資金、技術、文化等方面的問題,落地的成功率還是比較低的。”賀雄飛說。
現在,為考察團找接待單位越來越難了,最近,北京某區的考察團要去以色列都找不到接待單位了。
此前在引進以色列企業方面先行一步的趙東良也感覺到了明顯變化。如今的常州中以合作園也成了訪客們的取經之地:去不了中東,至少可以來看看中國的以色列園。
“從2015年開始,來常州‘取經的考察團有34批次,其中二十八、二十九批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區——他們都想吸引以色列的創新企業。”趙東良說。
趙東良認為,針對以色列創新項目保持客觀冷靜是必要的:“現在也有所謂以色列創新企業或孵化器到中國來,用完地方支持資金就回去了,或者拿到這邊的錢想辦法轉回以色列國內,這就需要篩選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