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楊
鼓勵敞開心扉,減輕孤獨情緒
62的王女士是一名退休職工,2015年9月不幸罹患乳腺癌。在心理熱線咨詢中,她告訴咨詢師:“其實我明白,我每段時間用的藥都不同,說明我的病可能在惡化,不過我不愿意多想。家人隱瞞了我的病情,每當我提起時,他們常常不自在,卻在我面前裝著高興來隱藏真正的感受。”家人的強顏歡笑讓王女士很愧疚,反而成了疾病外的又一種折磨。
心理分析:
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活得很壓抑,因為彼此關愛,所以都想由自己將壓力一肩扛起而不愿讓其他成員分擔。王女士具有一定自我控制和調適能力。相較而言,其家屬因刻意隱瞞病情反而也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并惴惴不安。當患者已經意識到家屬的隱瞞與擔憂時,內心自然會產生對自己實際病情的假想與猜疑,進而就是對家庭的愧疚。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內心還往往會默認實際病情比被告知的更加嚴重。
建議:
1.充分肯定、贊賞患者從事某些事情的意愿和能力:王女士能夠穩(wěn)定自己情緒,并沒有因為家人的隱瞞而過度驚慌失措,這本身就說明她擁有足夠良好的情緒管控能力。同時,王女士能夠站在家屬的角度上,將家屬隱瞞病情的出發(fā)點理解為減輕自己的擔憂,也體現了王女士為他人著想的意愿,值得肯定與贊賞。
2.需要對患者改變的愿望和動力進行啟發(fā)和引導:可以鼓勵王女士說出自己先前之所以沒有要求家屬告知實情的種種擔憂,并提供與此不同的正面資訊,比如“也許你的家人也很想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你,但他們不知道該在什么樣的場合來說這件事情”。當患者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身心狀況比較穩(wěn)定的時候,不妨鼓勵她嘗試小的改變。家人在談話過程中刻意避諱病情近況時,如果王女士可以表現出坦然淡定態(tài)度,家人先前的緊張感也會消減不少,進而考慮轉變隱瞞的行為。
3.隨后便打破僵局:當轉變有可能帶來正向結果時,不妨為患者或家屬提供引導,進行鼓勵。當然,考慮癌癥患者的實際情況,對身體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穩(wěn)定程度的先期評估必不可少。
走出“信息”誤區(qū),重建抗病信心
65歲的許先生,剛退休就被查出肺癌。在腫瘤醫(yī)院,他告訴心理志愿者說:“醫(yī)生告訴我,不能手術了,只能做放化療,這對我打擊很大。據我了解,放化療只是緩兵之計,不能根治腫瘤,而且對于放化療我真的一點都不了解,我怕自己承受不了放化療的副作用。”
心理解析:
患者希望得到及時的治療,但對于放化療又存疑慮。放化療雖然是常規(guī)治療腫瘤的手段,但大部分患者,包括許多非腫瘤科的醫(yī)務人員、社會大眾對其也僅一知半解,所以容易片面夸大其副作用。這是造成許先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建議:
患者的擔憂往往是基于他所獲得的片面信息。對此,家屬需要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擔憂的具體內容,并向醫(yī)生進行求證,以全面了解放化療的利弊。醫(yī)務人員也有義務對新患者提供針對性的知識普及,介紹放化療的基本原理和治療過程,以及放化療反應出現的時間和主要表現。患者也可以與患友進行溝通,從中獲得如何配合治療的信息。一方面,病友間形成互助;另一方面,現身說法的方式更能夠讓患者接受,重新建立信心。有了這些充分的了解,大多數患者的恐懼心理將會得到緩解。
明確診療過程,強化主觀意識
艾先生剛滿60歲,因淋巴結腫大前來腫瘤醫(yī)院就診,被診斷為淋巴癌。“最難熬的是幾個療程后的階段評價,在等結果的時候,我心里有種焦急的期盼,還有對結果不確定的焦慮和恐懼。不知道我的癌癥是否痊愈了?我現在體內還有癌細胞嗎?癌癥是否會再次復發(fā)?”
心理解析:
艾先生的問題具有代表性。對處于癌癥化療等待過程中的患者,往往會出現這些疑問。化療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治療過程,患者要不斷地反復面對化療帶來的副作用。而面對化療后的效果評價,則是這個階段對患者意志的考驗。
建議:
1.“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腫瘤不是一兩天得的,也不會一兩天就消失。腫瘤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如果經過用藥一下子就消失,其反復的可能性更大。經過治療后,癌細胞不會完全消失,即使是正常人身上也會有癌細胞,只能說這個細胞處于一種穩(wěn)態(tài),不會發(fā)展轉移,處于一種休眠期。治療上,殺癌細胞是按照10的多少次方的等量級來殺的,不管殺掉多少,總還是會留下來點。但是對于人體來說,這些數字在最小的范圍里,通過自身的免疫,就可以保持不再發(fā)病。
2.在患者處于一種既希望盡快結束令人痛苦的化療,又擔心化療后腫瘤仍不受控制的趨避沖突時,醫(yī)生應在講解化療作用和益處的同時,調動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患者主動接受放化療;并且與醫(yī)護人員密切配合至關重要。
3.放化療對一些腫瘤可以取得根治性的療效或明顯提高治愈率。通過一些輔助性放化療或支持性藥物可以明顯減少放化療副作用的發(fā)作程度和頻率,從而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