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黃尚寧
向存量要地 向空間發展
——廣西立體式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紀略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黃尚寧

在一個立體式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麻利地將衣架掛到自動傳輸帶上,一排排衣架便緩緩地“爬”上二樓噴漆車間,進入下一道工序……這是記者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俏天下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請企業、生產車間“上樓”,通過“向天要地”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廣西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方式之一。
廣西山多地少,全區人均耕地僅873.3平方米,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任務艱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特別強調,要牢固樹立“寸土寸金、惜地如金”的理念,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提高項目用地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近年來,廣西國土資源廳以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為契機,積極探索和總結“向天要地”“向山要地”“向海要地”“向存量要地”等節地經驗,在八桂大地上逐步構建起了全方位、立體式的節約集約用地新格局。
目前,廣西已有19個縣(市、區)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稱號。
7月的壯鄉大地,驕陽似火。記者隨“節地行動看廣西”媒體聯合采訪團,到部分獲評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的縣市進行采訪。所到之處,基層節地實踐迸發出來的創造力,令人驚嘆!
工業,向來是建設用地的大戶,而工業用地也是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重點領域。
在工業重鎮柳州市,為謀求產業升級,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近年來通過實施“騰籠換鳥”,對城區老廠房、舊倉庫等低效用地進行了改造,引導企業退城、進郊、入園,極大地節約了用地成本。
“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本市三大紡織廠和柳工綜合件廠、五菱沖焊件廠,分別搬進了新規劃的沙塘輕紡工業園和河西工業區,而原廠房用地得以重新盤活供應,光土地就節約了120公頃。”柳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李冠環告訴記者。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柳州市節約集約用地工作在廣西可謂一馬當先。至今,全市10個縣(區)中,已有6個縣(區)先后被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
玉林也是節約集約用地的佼佼者。有著“中小企業名城”美譽的玉林市,全市7個縣(市、區),就有容縣、陸川、博白3縣獲得了“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稱號,且做法各具特色。
容縣的“工業房地產”節地模式已是各地學習借鑒的范例;博白縣堅持工業用地“以畝產論英雄”,在全縣規劃建設了總面積達85平方公里的五大工業園區,要求入園企業投資強度不低于3750萬元/公頃,容積率不低于1.0;陸川縣結合粵桂九洲江跨省流域生態治理工程,引導沿江各鄉鎮的企業統一搬遷到新規劃的九洲江流域中小企業產業轉移園。
陸川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詹宗利表示:“所有新上項目都要進園區,以便利于科學安排項目用地結構、布局和比例,使土地利用規劃與經濟發展、耕地保護協調統一。”
柳州、玉林,這只是廣西的一個縮影。如今,“趕”項目入園,已經成為廣西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共識。為此,廣西專門制定了園區的“游戲規則”。
按照《廣西產業園區節約集約用地管理辦法》,入園項目的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系數必須符合規定指標要求方可單獨供地,園區內控制單層廠房建設,一般要求兩層以上,建筑密度不低于28%,容積率達到0.8以上。2015年10月,廣西廳重新修訂《廣西建設用地控制指標》,進一步明確了工業用地的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系數、綠地率、辦公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比例、產出強度及地均稅收7項控制指標,同時完善了教育、加油站、衛生、物流用地控制標準。
“衣架之都”荔浦縣有一本“節地經”——出臺多層廠房建設獎勵措施,請企業、生產車間“上樓”,讓相同的土地產生多倍的效益。按照第一層每平方米5元、第二層8元、三層以上10元的標準,企業建廠房每層都有獎勵,樓層越高獎勵越多。
桂林周氏順發食品有限公司就是這項政策的一個受益者。該公司建成4層立體廠房4萬多平方米,既降低了用地成本,又實現了經營擴張。目前,公司年產值達到4.5億元,其中僅蜂蜜產值就超過3億元,成為廣西第一、全國前五的蜂蜜產業龍頭企業。
像請企業“上樓”這樣的基層創新點,廣西還有不少。這既是加快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擺脫資源保障這一“成長煩惱”的需要。對此,廣西廳廳長陳建軍有著清醒的認識:“要想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廣西必須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中高速增長,建設用地需求將保持在中高位。在國家從嚴從緊管控土地的情況下,只有堅決地貫徹節約優先戰略,才是出路。”
這幾年,廣西廳注重發揮基層的創造力,鼓勵各地探索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有效模式,對行之有效、可學可鑒的節地經驗,及時總結、提煉和推廣。2010年以來,廣西廳相繼以現場會的形式,在全區推廣學習來賓市“空中要地”、北海市創建節約型產業園區、容縣“工業房地產”等節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南寧市青秀區在借鑒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向存量空間要發展增量,向樓宇要發展質量”,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區土地資源匱乏的問題,實現了節地增效。近兩年,在轄區商圈總用地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秀區先后培育商務樓宇106棟,吸引了施耐德、匯豐銀行、聯想集團等近40家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入駐,創造稅收19.7億元。該區由此成功躋身中國樓宇經濟發展“十大潛力城區”第二名,成為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最大產出效益的成功樣板。
地處大石山區的靖西市,則側重于未利用地的綜合開發,探索“向山要地”的節地模式。2012年8月,國土資源部批準廣西在梧州、防城港、玉林、靖西開展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靖西市以此為契機,在中越邊境規劃建設了龍邦國際商貿物流中心,通過緩坡削峰填谷,移山造地,開挖土石900萬立方米,造出土地面積80公頃。2013年以來,全市共統籌利用低丘緩坡試點用地指標204公頃,昔日荒蕪的山地成為了拉動邊境經濟發展的“聚寶盆”。
基層節地的成功探索和實踐,帶來的是全區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直觀成果。“十二五”期間,廣西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了33.97%,年均下降率高于國家要求的6.2%指標,僅工業用地供應規模就比國家標準節約了3625.88公頃。
平果縣創新實施采礦用地方式改革,采礦用地由建設用地屬性變為臨時用地,節約了大量新增用地指標,實現了采礦占地、表土剝離、復墾還地的良性循環;灌陽縣探索兼顧產量、質量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新型農業模式,建成千畝超級稻暨再生稻綠色高產示范基地,將節地實踐引向現代農業領域……在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中,廣西涌現出了太多這樣有特色、有亮點的節地典型。
為提高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節約集約用地意識,每年下達用地指標時,廣西廳將征地率、供地率、區位調整率和盤活存量土地、增減掛鉤面積等納入年度計劃,下發各地執行。對用地規模超過20公頃的重大項目,組織開展用地預審、踏勘論證和現場查看,切實把好批地供地關。對近五年供地率低于60%的市、縣,除國家、自治區重點項目和民生保障項目外,暫停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直至存量土地消化到位為止。
一系列用地管控、指標調節的政策措施,倒逼了各地對存量土地的盤活消化。
全州縣通過改制國有企業,收儲盤活低效土地537宗、237公頃,用于節能環保、民生、交通、城市建設等領域。近兩年,該縣土地利用效率6項指標均居廣西前列,供地率連續三年居桂林市之首。柳城縣積極開展閑置低效用地清理處置,對利用率與收益較低的土地收回處理、二次開發和再利用,共騰出土地138公頃,用于新建一批現代化、花園式的精品居住區。2015年,廣西完成存量土地盤活15126公頃,全區現有的18206公頃存量用地將在兩年內消化完。
不久前公布的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名單中,廣西推薦的12個縣(市、區)全部上榜,成為本屆受表彰數量最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西廳也因此獲得第三屆創建活動優秀組織獎。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