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干,耿輝輝,蔣 晴,楊本香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蘇射陽224314)
8%炔草酸EW對小麥田硬草防除試驗
吳干,耿輝輝,蔣晴,楊本香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蘇射陽224314)
為了解8%炔草酸EW對小麥田硬草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了8%炔草酸EW不同劑量與當地常規藥劑配方對小麥田硬草的防效比較。結果表明:藥后30 d,8%炔草酸EW 80ml/667m2即可達到常規藥劑配方防除效果,校正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分別在85%和9 8%以上。
硬草;炔草酸;防除效果
網絡出版時間:2016-03-10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60310.1001.001.html
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是江蘇東部沿海地區小麥田重要的惡性雜草,其危害程度愈演愈烈[1],春季硬草田間密度達2 000~6 000莖/m2,可使小麥減產11.4% ~34.3%,其密度每增加1000莖/m2,損失小麥22.8 kg/667m2[2]。由于秋季播種期間降雨情況和土壤墑情不穩定等原因,導致播后封閉化除安全性和防除效果不穩定。在不能進行封閉化除的情況下,采取苗后莖葉處理是防除硬草的有效補防措施。往年當地在苗后使用丙草胺和金馬復配防除硬草,單一重復使用該配方,易導致硬草對其產生抗藥性。8%炔草酸EW是近年市場上新出的防除硬草產品,在當地未進行過試驗及應用。為進一步了解其安全性和防除效果,及能否在以后生產中與金馬等配方交替使用,從而避免硬草產生抗藥性,本文進行了小麥田硬草的防除試驗。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設在新洋分公司新西生產區二十七大隊。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地勢平坦,肥力均勻一致。試驗田主要發生的雜草為硬草、豬秧秧、藜等,田間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則以硬草為主。試驗田為一年兩熟制,前茬為水稻,當季種植小麥,品種為寧麥13號,播種日期為2015年11月19日。
1.2供試藥劑及廠家
8%炔草酸EW(江蘇華農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提供),50%丙草胺EW(通州正大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7.5%精噁唑禾草靈(商品名金馬)EW(杭州宇龍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A,8%炔草酸EW 60mL/667m2;B,8% 炔 草酸 EW 80mL/ 667m2;C,8%炔草酸EW 100mL/667m2;D,50%丙草胺EW50mL/667m2+7 .5%金馬EW50mL/667m2,作為對照1(CK1);E,以清水作為對照2 (CK2)。每個處理重復3 次,小區隨機排列,每個小區面積30m2,各藥劑處理對水量為30 kg/667m2。
1.4試驗方法
在3月6日使用紅太陽3WBD-16電動噴霧器施藥,施藥時處于莖葉化除適期,小麥平均葉齡4 .2葉,硬草平均葉齡3.2葉。施藥當天天氣晴好,平均氣溫14℃,平均風速3.5m/s。施藥12 h內未出現降雨或者其他不良天氣。
1.5調查內容與方法
藥后觀察記錄藥劑對小麥是否有藥害癥狀。每試驗小區固定調查3 個點,每點0.11m2,每次調查各點的硬草健康株數以及小麥的莖蘗數,藥后30 d在調查雜草株數的同時調查鮮重防效。計算校正株防效及鮮重防效,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校正株防效及鮮重防效計算公式:

2.1安全性調查
在不同藥后時間段,目測觀察顯示,各藥劑處理和清水對照相比無明顯區別,表明各藥劑處理對小麥生長安全性良好。
2.2防除效果比較
由表1結果可以看出,藥后15d各藥劑處理的硬草株數都下降,清水對照硬草株數仍然上升。其中50%丙草胺 EW50ml/667m2+7.5%金馬EW50ml/667m2處理的校正株防效最高,為42.1%;其次為8 %炔草酸EW 100ml/667m2處理,校正株防效4 0.1%;8%炔草酸EW 60ml/ 667m2處理的校正株防效35.1%最低,但藥劑處理間差異不顯著(P<0.05);藥后30 d各處理藥劑的硬草株數下降幅度更大,清水對照硬草與藥后15d相比略有下降。C處理8%炔草酸EW 100ml/ 667m2的校正株防效達到9 1.8%,其次為D處理50% 丙草胺EW50ml/667m2+7.5% 金馬EW50ml/667m2,校正株防效為9 0.1%,B處理8%炔草酸EW 80ml/667m2校正株防效為85.4%,這3者(C、D、B)間差異不顯著,但C處理8%炔草酸EW 100ml/667m2的校正株防效顯著高于 A處理 8%炔草酸EW 60ml/667m2的校正株防效(P<0.05)。鮮重防效結果表明,A處理8%炔草酸EW 60ml/667m2的防效最低,為8 4.4%,顯著低于其他藥劑處理(P<0.05),其他藥劑處理鮮重防效均在98%以上(表1)。

表1 不同藥劑處理對硬草的防除效果
硬草為大麥、小麥共生性惡性雜草,并隨稻麥兩熟連作年限的增加,其發生量和對大麥、小麥的危害程度隨之增加。在大麥、小麥播種后15~20 d和返青拔節期分別形成兩個出草高峰[3]。因播種后天氣不穩定等原因,封閉處理措施易錯過適期,采取苗后莖葉處理尤其重要。使用化學農藥可有效控制病蟲草害的為害,奪取農業高產穩產[4],但農藥的過量使用和施用方法不合理等,對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日益突出[5]。農藥控量減量使用是今后發展的方向。若降低用量能有效控制病蟲草害,既可避免污染環境又能節約生產成本。8%炔草酸EW 80ml/667m2莖葉處理與常規對照配方50% 丙草胺EW50ml/667m2+7.5% 金馬EW50ml/667m2的校正株防效和鮮重防效相當,8%炔草酸EW 100ml/667m2莖葉處理雖然防效可能略高于8%炔草酸 EW 80ml/667m2處理,但考慮到成本及環境安全等因素,可使用8%炔草酸EW 80ml/667m2防除小麥田硬草。
[1]汪金源,陳占榮,秦建華.麥田硬草封閉化除新技術研究[J].農藥,2003,42(7):30-31.
[2]袁樹忠,趙成美,魏 強,等.稻茬麥田硬草的發生特點及其化除對策[J].植物保護,1994(1):40-42.
[3]顧松華.大小麥田硬草的發生規律及防除[J].農技服務,2001(2):28-29.
[4]陳 敏.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防治上的應用[J].南方農業,2014,8(24):29-30.
[5]王信祥,繆福才.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控制農業面源污染[J].環境整治,2006(3):80-88.
S512.1;S482
A
1673-6486-20160141
2016-01-21
吳 干(1985—),女,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工作。E-mail:16228122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