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在歷史上什么樣
通州,如今已從北京行政副中心升級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自古為重鎮,歷來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的說法。那么,歷史上的通州什么樣?這些照片將會告訴你。

通州塔,是通州的地標,是一座鎮河塔,位于通州舊城北門內,創建于北周時期。此照片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記錄通州地區的圖片資料之一,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由隨軍攝影師所攝。

20世紀20年代的小紅牌樓,在新城南街與大紅牌樓胡同相交之處。明代在大運西倉與負責漕運倉儲衙門——忠瑞館之間形成一條大街,是守衛北京、長城部隊和八旗官兵領取糧餉和俸糧的大道。此牌樓于解放初期拆除,遺址無存。

南大街,約攝于20世紀30年代間。此街明朝時形成,北起今新華大街閘橋處,南接南關大街,因在南門內而名,明清兩代是從大運河北端漕運碼頭轉運漕糧入儲東、中兩倉的必經大道。畫面居中為南大街,遠處歇山頂二層樓是橫鎖北大街的鼓樓。

通州在1867年建有潞河男塾,后發展為潞河書院。1901年,美國傳教士利用庚子賠款在通州新城南門外興建醫院、學校、教堂等。1902年,在潞河書院舊址建成衛氏樓。今天,這里是潞河中學。

東大街,約攝于20世紀30年代間。因在通州舊城東門以內,故名東門內大街,簡稱東大街,是明清兩朝數百年間通往京杭大運河北端各個碼頭的主要大街。大街兩側店鋪排列,街上熙來攘往。

除了大運河,通州境內還有通惠河等河流。這是約20世紀20年代,停漕后的通惠河。1901年,北運河停漕后,通惠河船只改為民用或商用了,通惠河也成為休閑游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