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
克莉絲汀·奧爾蒂斯心目中的大學“沒有講座和教室,不分院系和專業”。學生們共同研討難題,擁有足夠開放的研究空間。如果他們遇到了困難,就在網上尋求思路,而不是一味地請教老師。她對未來大學的憧憬,與傳統模式下的大學教育不盡相同。但是,她的愿望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她是一位材料學家,在麻省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當了6年的院長,今年7月,她終于要著手創建一所新型實踐大學了。這所大學將于5年后開始招生。
她的新型實踐大學將證明,以實踐為主的教學趨勢將重塑一些學生的學習方式。英國學者杰夫·馬爾根稱,以實踐為主的教學趨勢標志著“挑戰型大學的崛起”。15年來,從智利到中國,新建了很多新型實踐大學。還有很多類似的院校正在籌備中。盡管他們的研究范圍不同,但是他們的培養方式卻大同小異。他們拋棄了傳統的學習方法:講座、課本、圖書館里的標語、考試和教授,而是幾個人組成學習小組,攻克沒有明確答案的難題。企業經常會贊助這些學生的研究,并給予他們一些指導。他們研究的課題中涵蓋了藝術、人文學和科學方面的知識。2003年在德國成立的齊柏林大學,標語就是“社會上的問題沒有一定之規,我們也是。”

歐林學院的學生們正在合作制造一個能像昆蟲一樣跳躍的機器。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教育實踐早已有之。威斯康星州的實驗大學1927年建校,吸引了上百名具有自由精神的學生,這里沒有教學日程安排,也沒有必修課。1968年,法國經歷了“五月風暴”后,失落的學者在巴黎創建了實驗大學。這兩所大學都在幾年內關閉。(那些巴黎人太想讓人們到他們的實驗大學學習了,甚至有一次,一位教師把學位授予了他在公交車上碰到的陌生人。)然而,類似的教育實驗還在繼續。1949年,牛津天才A.D.林賽創建了北斯塔福德郡大學學院(1962年更名為基爾大學),該校成為了英國第一所提供雙重榮譽課程的大學。林賽曾抱怨高等教育過于專業化。“在越來越窄的領域里知道越來越多的知識,這樣的‘人才將對公眾構成威脅。”他警示道。
最近,教育界又在關注年輕人的學習狀態。“深度學習”是美國教育界越來越流行的一種理論,該理論的倡導者辯稱,如今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塑造創新者》的作者托尼·華格納認為,院校在激發年輕人的好奇心這一點上,是失敗的,并以紐約大學的理查德·阿魯姆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約斯帕·洛克薩組織的研究作為案例。理查德和約斯帕2011年研究發現,盡管接受了4年的大學教育,但36%的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學習評估測試(一種批判性思維測試)分數相比入學時都沒有提高。贊成新模式教學法的人總是引用威廉瑪麗學院金慶喜的研究,這項研究認為1990年以后,美國人在創新性標準化測試中的分數下降了,盡管他們的智商測試平均分數有所提高。
這些標準化測試對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的定義范圍狹窄。盡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年輕人想接受不同方式的教學。學費越來越貴,用高昂學費換碩士學歷也越來越普遍,學生們更像是院校的客戶。他們不想坐在500個座位的大教室中聽講座。佐格比民調公司去年對27000個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約96%的被調查者希望大學能塑造一個更為企業化的環境氛圍。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學會的英國學者尼克·希爾曼說,人們對于學歷的追逐滿足了高校。“幾乎所有院校都通過3至4年的各類專業課程培養學生。”曼徹斯特大學的安迪·韋斯特伍德補充道。弗朗索瓦·塔代伊2005年在巴黎創建了跨學科研究大學,他說,雖然學生經常抱怨教學方式,但他們在畢業前,并沒有力量去改變現狀,因此,理論學習依然維持其地位。“政府又通過授予院校獎勵和提高院校排名的方式鞏固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地位。”摩爾根先生補充道。
新式教學遭遇的重重阻礙,讓教師們倍感失望。游說團體英國工業聯合會去年對企業開展的調查表明,畢業生沒有做好工作準備。美國大學協會去年發布報告稱,學生缺乏應用知識、批判性思維和溝通技巧。
企業雇主對畢業生的抱怨已經不新鮮了。但現在,更多企業正在著手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有些企業為員工提供繼續教育課程——例如星巴克資助員工上大學。一些企業,例如麥肯錫公司,試圖把自己的培訓資料售賣給非本公司員工。還有一些企業對大學學歷不做必要要求。例如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今年將招收160名大學肄業者,只要他們能完成相應的培訓項目,就能與大學畢業生一起參加管培班——這也讓那些中途輟學的人減少了學費債務。
盡管管培項目和高等教育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但是有抱負的年輕人還是不會輕易在上學期間選擇輟學就業。新院校——以及一些具有遠見的老院校——正在根據大學生和雇主的需求,調整自己的培養方式。
馬薩諸塞州的歐林學院,規定學生在4年內完成20到25個項目(比如制造一個能像昆蟲一樣跳躍的機器)。在一門名為“6個改變世界的細菌”的課上,學生們用4/5的時間進行團隊合作,運用不同學科(如生物學和歷史)的知識探討問題。歐林學院的校長理查德·米勒說,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磨練他們的溝通能力。自2002年歐林學院開設第一堂課以來,45個國家,658個院校的代表曾前來觀摩學習他們的教學方式。目前,孟買的設計創新印度學校,新加坡技術與設計大學,韓國的浦項大學,都在應用相似的教學方式。
2017年,新科技工程大學將在英國開始招生,這所大學是英國30年來首個私立非營利性質的大學。與歐林一樣,在新科技工程大學,聘請教師的標準是他們的教學水準,而不是發表論文的數量。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資格才能畢業,但數學和物理不是他們的必修課。他們在讀期間必須學習藝術和人文科學類課程。學校實行小班教學(一個班20-30人),學生每天有3-5個小時與教師聯系的時間。
設計工廠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受到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的啟發,阿爾托大學設計工廠集合了工程學、藝術、商學專業的學生,共同設計、建造、銷售產品。設計工廠的創立者卡萊維·艾克曼說,他正在努力將“理論與實踐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他創立的教學方法被9個國家的院校借鑒,其中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和韓國。

阿爾托大學的研學課堂
新院校對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悟性很高。很多院校采用了“翻轉學習”法,即學生在線上課程中學習基礎知識,在學校里動手操作。還有一些院校,甚至更反傳統。例如“42”,這所院校的名字取自于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另類小說《銀河系漫游指南》中的一臺超級電腦。42是一所計算機工程院校,2013年建于巴黎,今年11月將在加州菲蒙市設定分部。學生們就像玩電腦游戲一樣通關,完成全部課程。它沒有正式的入學門檻,但是學生們必須通過編程能力測試。
雖然他們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挑戰型大學”都具備包容開放性,它們向世界敞開懷抱,顛覆了人們傳統觀念中認為大學是“象牙塔”的印象。設計工廠的學生正在為空客公司、芬蘭通力公司和飛利浦集團制造產品。如果有人提出了不錯的主意,他們很可能在阿爾托大學本校學生開設的桑拿房里,把它變成一門生意。超島學校在英國、新加坡和瑞典都有分校,想在那里獲得碩士文憑,需要經過來自IBM、艾迪歐(設計咨詢公司)等企業專家團隊的審核。超島學生研究的項目服務于上奇廣告公司、谷歌和索尼等企業。去年,英國的超島學生團隊為曼聯球隊設計了一套專屬聊天表情。
挑戰型院校的合作者也并不都是企業。有些學生團隊與哈佛的灰燼社團(民主管理與創新社團)合作,并在馬薩諸塞州薩默維爾市工作了好幾個學期。新科技工程大學的創始人稱,他們的學生將協助附近的特種部隊以及英國政府通訊總部(通信情報部門)的工作。
新型院校的學費可能很貴。低師生比使學習過程更有趣,但同時也更消耗成本。歐林學院是在富蘭克林·W·歐林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的,該基金會是給歐林學院捐款最多的單位,共捐款4.6億美元。歐林學院建校8年,未收學費,但從2010年起,歐林開始收學費了。(一些今年被歐林學院錄取的學生獲得了相當于學費一半數額的資助金。)“挑戰型大學的規模受到限制。”阿爾托大學副校長圖伊亞·普金尼說。剛建校的挑戰型大學,一般招收不超過1000名學生。
批評家擔心學生對核心知識掌握不夠,比如工程學背后的物理知識。而且,現在沒有一項完善的評估系統表明新式教學法能提高華格納所說的學習能力測試分數。塔代伊認為,他們學校并不適合普通學生,而是適合那些“丑小鴨”:聰明,但不喜歡課堂和教科書。歐林學院機械工程學的學生贊揚了該校鼓勵學生追求個人目標的自由學術氛圍和競爭不那么激烈的寬松環境。“我甚至不知道分數是怎么算的。”他說,他目前正在建造一輛賽車。
新式教學只是高等教育中所有重大變化中的一項。謹慎一些說,教師對嘗試新奇的教學方法也缺乏動機。教師評價網站讓評分較低的教師丟了面子。但是,政府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比如英國政府,設立了教師卓越獎,獎勵優秀教師。這讓艾克曼充滿了動力,他說:“達芬奇那樣的天才畢竟是少數,我們有責任去塑造學生的未來。”
[譯自英國《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