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2015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二五”規劃的勝利收官,我國站在了更高的發展水平上。而在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6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六大看點
看趨勢:九大趨勢性變化定位新常態
認識形勢、研判走勢是做好明年各項經濟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針對近一年來海內外始終關注的中國經濟新常態,會議通過對“九大趨勢性變化”的闡釋,歷史地、辯證地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會議認為,當前我國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以及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趨勢性變化,表明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會議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梢钥吹?,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結構深度調整、發展動力轉向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會議明確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引導社會預期等是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重點。
看增長:穩增長和調結構保持平衡是關鍵
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是發展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9%。11月初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今后五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
對于數字背后的增長動力,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具體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觀政策要穩,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產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三是微觀政策要活,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五是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
看改革:圍繞突出問題推進
要想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措施。
會議要求,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會議提出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國企改革、稅收改革、金融改革和社保改革四個領域。
——在國企改革中,會議提出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在財稅改革中,會議提出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加快推進。
——在金融改革中,會議提出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同時要加快推進銀行體系改革。
——在社保改革中,會議提出要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提高統籌層次,同時還要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看民生: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
在我國扶貧攻堅進入關鍵決戰時期的背景下,針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會議要求,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
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而社會政策要托底,則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會議著重強調做好就業和扶貧,是新常態下中央經濟工作的兩個重要底線。今后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充分發揮好政府保障社會公平的職能,針對特定目標和群體精準發力。
保障民生離不開增加就業。而結構性調整和深化改革則是從根本上做了政策托底。
看區域發展:三大新亮點不掩四大老區域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會議將目光投向區域發展戰略——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會議指出,完善區域政策的新動向,即更加強調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和共同發展。未來區域發展要以“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三大新戰略為重點,新老規劃共同發展,突出重點,合力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會議一方面強調了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性,同時要求地方保持清醒頭腦和足夠耐心,避免出現因盲目設立新區、過熱投資等出現“空城”“鬼城”等現象。另一方面,更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貫穿城鎮化發展全過程。
看開放:注重高水平雙向開放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落實,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開始逐步發揮影響力,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也引人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會議指出,要繼續抓好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推進外貿優進優出、積極利用外資、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快自貿區及投資協定談判、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資環境,高度重視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內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要抓好“一帶一路”建設落實,發揮好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的融資支撐作用,抓好重大標志性工程落地。
推進雙向對外開放,意味著外國對華投資和我國對外投資兩個領域都需要有所作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已逐步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家,這對2016年雙向對外開放提出更高要求。
2016年這十大政策將影響你我生活
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
——買房花銷可能變小
會議提出,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
要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
——購房限制可能變少
會議提出,化解房地產庫存。要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公眾感受最為直觀的就是購房、貸款等方面限制的取消或放寬。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外,多數地區已取消限購政策。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
——外地人也將可住公租房
會議提出,要明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
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
——農民工可在就業地落戶
會議明確,要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
研究精簡歸并“五險一金”
——社保負擔將會減輕
會議提出,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并“五險一金”。2015以來,國務院先后確定將失業保險費率由3%統一降至2%,從10月1日起將工傷保險平均費率由1%降至0.75%,將生育保險費率從不超過1%降到不超過0.5%。
要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養老金或實行全國統籌
會議提出,要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提高統籌層次。
2015年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按照《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近四千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開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
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看病難看病貴有望緩解
會議提出,要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尽娀鶎拥幕A上,著力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望縮小
會議提出,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資金和政策重點用在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質量、效益上。
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企業員工也會受益
會議提出,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
具體措施包括: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研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并“五險一金”。要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為實體經濟讓利。要降低電力價格,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
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
——股民合法權益將受到更多保護
會議提出,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
外媒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路透社:中國將努力化解房地產庫存以穩定樓市,幫助農村人口在城市安居樂業。去產能去庫存不會是“疾風驟雨”,而將采用“溫和的市場化手段”。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欠發達城市和內陸城市還存在大量住房庫存,這抑制了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一大引擎的房地產投資。中國將實施應對措施。
美聯社:中國領導人闡明他們決心主動適應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部署了明年的經濟工作任務,并承諾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幫助,推動以市場為導向的各項改革。
英國《金融時報》: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勢,國際輿論和分析機構普遍持樂觀態度,認為增長的“超級黃金期”結束,增速放緩是轉型的“自然過程”,中國經濟有機會實現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但更加成熟的增長。
新加坡《聯合早報》:作為中國年度最重磅的經濟會議,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中國經濟描繪路線圖,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法國《歐洲時報》:中國經濟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的局面已經形成,并且實現新常態、新發展的決心很強,這對經濟決策及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諸多應對之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一大亮點,也顯示出最高決策層應對當前經濟困境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