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坤

“雙11”后快遞包裹激增,野蠻分揀、個人信息安全等問題再次成為熱點。2015年11月16日,國務院法制辦就《快遞條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規定,快遞公司及從業人員以拋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處理快件的,最高可罰款5萬元。此外,快遞企業還應建立快件運單及電子數據管理制度,定期銷毀快件運單,確保用戶信息安全。
一直以來,“快遞野蠻暴力分揀”和“用戶個人信息泄露”是快遞行業最為人詬病的主要問題,給快遞行業的形象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亟需得到規范整治。此次,針對快遞行業的兩大“頑疾”,“意見稿”中做出了極具針對性的規定,有望通過對癥下藥根治“頑疾”,使快遞行業得以健康有序地發展。
其一,針對快遞行業野蠻暴力分揀現象,意見擬規定對快遞企業及快遞員作出處罰。此前,雖然快遞企業野蠻暴力分揀的消息屢屢傳出,一度引發輿論和民眾的熱烈討論,但對于如何處置類似問題,卻往往沒有下文。顯然,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快遞企業及快遞員野蠻暴力分揀的行為無法得到有效約束,縱容了野蠻暴力分揀現象的滋長。此次意見稿中,對快遞企業的分揀作業做出了詳細規定,野蠻暴力分揀行為將受到嚴厲處罰,不僅依情節輕重將被處以罰款,還可能被責令停業整頓。如此,懲治野蠻暴力分揀終于有法可依,這對于規范快遞分揀流程、保護用戶快件安全,將起到積極的監督推動作用。
不過,由于快遞企業分揀作業大多并不公開進行,具體操作不容易被外人知曉,因此究竟由誰來監督檢查快遞企業的分揀作業流程,并對野蠻暴力分揀行為實施處罰,還需要進一步的權責劃分或責任明確。
其二,針對快遞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意見擬規定快遞企業定期銷毀快件運單,確保用戶信息安全。此前,對于快遞企業如何處理快遞運單并無詳細規定,快遞用戶個人信息管理相對混亂,導致出現了運單單號信息被販賣的情況。用戶個人信息因此遭到泄露的事件屢有發生,由此引發了廣泛的質疑與不滿。如何有效降低用戶個人信息泄露風險,保障用戶個人信息的普遍安全,已成為快遞行業必須攻克的課題。對此,意見稿擬規定,快遞企業定期銷毀快遞運單,并將嚴懲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此舉將有效遏制販賣快遞運單單號信息的現象,可以說為快遞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加上了一把鎖。
值得警醒的是:僅僅銷毀快遞運單并不是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萬全之策,具體操作過程中用戶個人信息仍然存在被復制并販賣的可能性。因此,全面規范快遞企業的用戶個人信息流轉程序,嚴防各個環節潛藏的疏忽漏洞,方能真正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不受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