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義李月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把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理論界和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行了解讀,如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混合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是與國有經濟、私營經濟相對應的一種所有制類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國退民進”,混合經濟就是國有經濟吸收私人資本即單方面的混合,等等。本文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進行了闡釋,嘗試澄清目前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模糊認識。筆者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微觀上是一種資本組織形式,并不是一種所有制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義在于實現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相互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實行“四線并進”,重點是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關鍵詞:國有經濟;民營經濟;混合所有制
中圖分類號:F12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6)01001006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敝罄碚摻绾蛯W術界圍繞這一熱點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讀,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筆者在詳細閱讀相關文獻之后,發現目前在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認識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誤區,如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混合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是與國有經濟、私營經濟相對應的一種所有制類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國退民進”,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國有經濟吸收私人資本即單方面混合的經濟。本文通過闡述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嘗試澄清目前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模糊認識。同時論證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基本方向,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路徑。
一、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
1從混合所有到混合所有制經濟
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提出,“隨著產權的流動和重組,財產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越來越多,將會形成新的財產所有結構。”該決定首次提出了“混合所有”的概念,這是從財產權的角度提出的在一個經濟單位中既有公有財產又有私人財產的情況。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十五大首次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1999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該決定中出現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該決定指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于實行股份制的,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1\]。
2013年12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與過去相比,強調了更積極的力度和更多地發展,而且角度也有所不同。以前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在決定中提出的實行股份制或發展混合所有制,是以鞏固公有制經濟為目的,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把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盎窘洕贫取狈从沉斯兄频闹黧w地位以及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關系,這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度安排。非公有制經濟由眾多中小型企業組成,其中占絕對多數的小企業,不能以股份制作為其“主要實現形式”。而且,在公有制經濟中,也并非所有類型、所有行業的國有企業都適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因此,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是準確的。
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同于混合經濟。從宏觀角度來講混合經濟有兩層含義:第一,混合經濟是一種混合的決策形式,指市場機制和政府命令共同發揮作用的經濟形式。第二,混合經濟是指經濟活動中既有私人機構,又有公共機構。宏觀上的混合經濟反映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和根本特征。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強調的是微觀層面,特指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在同一微觀經濟體內的混合。相同性質資本的混合,如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的混合,以及民營資本與外國資本混合都不能稱作混合所有制經濟,只能稱它們為股權(主體)多元化\[2\]。
2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
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由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外資經濟等組成,這里面沒有混合所有制經濟,所以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是一種所有制,它只是各種資本尤其指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微觀經濟主體。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它們是“存在形式”和“實現形式”的關系。
私有制和公有制是所有制范疇,它們各自都有多種具體存在形式。奴隸制經濟、封建制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等都是私有制的存在形式。私有制也有多種的實現形式。如封建制經濟私有制的特點是地主占有土地,其實現形式可以采用雇傭農工耕作,給農工支付固定報酬,剩余收益歸地主所有;也可以把土地租給農民,收取地租,農民享有交租后的剩余;也可以采用地主和農民共擔風險的實現形式。資本主義所有制也有不斷發展的實現形式,最初采用自有自營的業主制形式、合伙制形式,企業主往往就是管理者;可以采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股份制形式,企業資本的所有人與管理人員往往是不同的人員,由專業人員進行管理更能提高企業的效率。原始社會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等都是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具體存在形式。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包括國有獨資的形式,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的實現形式等。
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取決于組成微觀主體的股份資本的性質,它本身不是一種所有制。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如果由國家和集體控股,就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卑创送评?,如果非公資本控股,就不能說具有明顯的公有性,而應稱為有明顯的私有性。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中的不同性質資本依然歸其所有者所有,不能因為公有資本占優勢,就把非公資本變公,同樣也不能因為非公資本占優勢,就把公有資本變私。
總之,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只是一種企業組織方式,不是一種獨立的所有制形式。
3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
在我國,發展股份制經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都是源于國有企業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其根本目的首先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發展全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吻合的,體現了對基本經濟制度的堅持與完善。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窘洕贫人w現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指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人經濟、個體經濟、外資經濟等均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獨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上述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主要是公有資本與非公資本在同一微觀主體內的共同發展。我國實行基本經濟制度是符合現階段國情的必然選擇,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沒有達到高度發達的程度,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是為了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快速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為了深化國企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因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取決于控股資本的性質,在一個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如果國有資本控股,那么該企業就具有明顯的公有性質。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如果國有資本超過51%,就是絕對控股,即使低于50%,也可能是相對控股,國有資本控股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有利于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不局限于國有資本控股,全會同樣鼓勵非公資本積極參與,允許非公資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無論公有資本控股還是非公有資本控股,都有利于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和共同發展。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了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廢除對非公經濟的各種不合理規定、消除隱性壁壘,制定向非公有制經濟傾斜的政策。有些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因此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為了降低國有經濟比重,使國有經濟從競爭領域全部退出,從而實現私有制為主體的經濟格局,這顯然是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目的的錯誤理解。
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使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符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我國的一切改革包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能偏離這一總體方向。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是“去公有制”,不是私有制侵蝕和排斥公有制、取代公有制的過程\[3\]。20多年前,俄羅斯遵循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實行了徹底私有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導致生產大幅度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生活物品缺乏,通貨膨脹嚴重,在國有經濟瓦解的同時,國家競爭力衰竭,經濟和社會陷入了停滯和扭曲。事實證明,西方國家宣稱的“華盛頓共識”并不是靈丹妙藥。而我國因為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實現了三十多年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繁榮,有些先進技術如特高壓輸電、高速鐵路和探月工程等已躋身世界前列,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總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源于國企改革,其目的首先在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基本方向
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從1978年開始一直到1992年,國企改革的主要內容有放權讓利、利改稅和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這些都是從分配制度上進行的改革,通過改革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增強了活力。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針,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逐漸由調整分配關系轉向企業所有制關系。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提出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領域由中小企業為主逐漸轉向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即“抓大放小”,通過國有企業“抓大放小”的推進,極大地加速了我國全社會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加快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格局的形成??傊涍^30多年的改革,國有經濟在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中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約有90%的國有企業已經實現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業及子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的已占到總戶數的52%\[4\]。另一方面,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非公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三資”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它們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國有經濟。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符合當前生產力狀況,符合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基本方向。
1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克服國有獨資企業的弊端
壟斷經營、效率低下、政企不分、產權不清、與民爭利和滋生腐敗等是一些人經常談論的所謂國有經濟的弊端,這些說法,有些是在意識形態上國內外勢力對國有經濟的指責,有些是受新自由主義思想影響較深學者的片面觀點,有些(如政企不分)是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的確普遍存在的問題。計劃經濟時期的國有企業實際上是政府部門的延伸,不是真正的企業,改革的目的就是讓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從而使國有企業回歸企業功能,提高其經濟效益。經過30多年的改革,國企已經發展成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國企,計劃經濟時期國企的弊端顯然正在逐步消除,但有些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
產生國企弊端的原因有多種,但從根本上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企業外部的干擾,主要是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投資審批權、人事管理權、收入分配權等自主經營權的干預,政府對提供公共產品的公益性國企進行管制和干預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對于大量處于競爭領域以保值增值為目標的國企的過多干預就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二是來自于企業內部的委托—代理鏈條過長和“所有者缺位”,私人股份公司的委托—代理關系僅僅體現為股東與經理人員的委托和受托關系,委托人對代理人監督相對容易,而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首先體現為全體人民委托國家(政府部門)管理國有資產,國家再委托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進行具體的經營活動,委托—代理鏈條較長,監督相對復雜和困難,容易產生企業由“內部人控制”的問題。
以上分析表明,產生國企弊端的根源來自企業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因此,消除國企弊端就必須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進行深化改革。在企業外部,進行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以減少并最終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干預。在企業內部,要深化產權改革,這也是消除國有獨資企業弊端的最好辦法。但是必須明確,我國產權改革的基本方向不可能是私有化,而應該是產權多元化,產權多元化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本質特征。
2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經濟的發展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兩大目標,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能夠較好地實現效率目標,但是在壟斷、外部性和缺乏信息的領域,因市場機制失靈而不能實現效率目標,而且分配不公和宏觀經濟波動又是市場運行的結果,這是市場機制的不足。因此,為使經濟健康發展,一方面,要求國家在宏觀上對經濟運行進行調控,以防止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另一方面,又要求國家在微觀上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以防止對經濟效率的損害。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矛盾,既可以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又可以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實現微觀效率,從而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并有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較好的經濟效益,保證科技較快的進步,與集體經濟(包括合作經濟)一起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和社會主義性質。國有經濟只有發展到一定程度,占有一定的比重,才能起到這些作用。
國有企業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從而可以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3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實現國民共進
從經濟現象上看,從1978年改革到現在,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勢是“國退民進”,而且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國有經濟,這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果,但是從經濟總量上看,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又體現出國民共進的格局。
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不是相互替代和相互對立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基礎設施領域,由于投資規模大、成本高、收益低等特點,民營經濟往往沒有激勵單獨提供此類產品,因為政府具有強大融資能力和廣泛的社會代表性,采用國有經濟直接生產具有明顯優勢。由于基礎設施具有社會先行資本的特性,大量的基礎設施的形成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社會財富,促進了就業,同時,民營經濟的成本意識、市場憂患意識以及先進的公司化管理理念對推進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具有積極作用。
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在產權層面上相互參股、相互滲透結成新的微觀經濟主體,是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深度融合。在新經濟主體即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已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實物形態上已經沒有分別,資本所有者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完全聯系在一起。混合所有制企業由于結合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各自優點,更具有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在其不斷發展過程中,實現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共同發展。
4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實現各類經濟成分的優勢互補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相互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目的在于發揮各類資本的優勢,在融合中實現更大的發展。國有企業具有資本雄厚、人才資源豐富、信譽較高、熟悉政府工作流程等優勢,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政企之間、政資之間關系不夠明晰,責權利不統一,經營機制不靈活,企業財務效率不高等。民營企業的優勢在于產權清晰,機制靈活,對市場信號反映敏感,成本節約意識強,企業財務效率高,其不足在于實力薄弱,人才短缺,融資成本高。外資企業是非公經濟的一部分,其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水平以及豐富的國際市場資源是其明顯的優勢。非公經濟的不足之處往往表現為公有制經濟的優勢之處。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具體來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發揮國有經濟的信用優勢和政府人脈優勢,使企業能夠在資本市場上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能夠大大節省與政府溝通的成本。同時又要發揮非公經濟的對市場信號反映靈敏,經營機制和決策機制靈活,創新意識和成本意識強等優勢,可以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率,增強競爭力\[5\]。
實踐上,國有企業引進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已有典型案例。中國建材集團成立于1984年,2003年成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中國建材從2006年上市開始,就啟動了聯合重組與資本運作兩個輪子,與上千家民營企業融合,將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各自優勢放大,使該集團從一個負債累累、幾近衰敗的國有企業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目前集團資產總額超過4 100億元,員工總數超過18萬名,直接管理的全資、控股企業17家,控股上市公司6家,其中海外上市公司2家\[6\]。
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路徑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是指這些資本特別是公有資本與非公資本在微觀主體內的深度結合,這既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需要,也是從總體上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路徑可以從產權和產業兩個層面加以探討。
1從產權開放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實行“四線并進”
第一條線,由國有企業主導推行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經濟對于推進國家現代化,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發揮了強大的支撐作用。發展國有企業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確保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這是一種增量混合;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員工持股。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國有企業不斷探索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和資本組織形式,不斷發展壯大自己,成績十分顯著。目前盡管已有約半數央企已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央企和地方國企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仍有巨大空間。
第二條線,發展由民營企業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過去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過程中,只強調國有經濟控股,民營經濟參與國企改革,為國企改革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是一項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承認個體經濟存在,把城鄉個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有益補充,到明確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民營經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的發展過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力量,具有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潛力。除涉及國家安全或提供重要公共產品等必須由國有資本控股的領域外,民營經濟都可以進入和控股經營。
第三條線,由外資企業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在我國已有較大規模,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一支重要力量。外資主導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于不具有國有企業背景,可以避免英美等發達國家對其開展國際業務的限制,還可以發揮其對國際市場熟悉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重組兼并,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四條線,立足于企業員工,實行員工持股。20世紀90年代,在國企改革中我國曾探索過員工持股方案,主要包括通過職工購買企業股份來補充企業資本金;企業在股份制改造過程中轉讓一部分股權以償付職工的工資福利等,國有企業員工持股計劃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國有資產流失的教訓。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實行員工持股要吸取之前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在實行員工持股計劃前,應充分考慮企業的功能定位、資產規模和人力資本重要程度,遵循激勵相容、增量共享和長期導向的原則對制度進行科學設計\[7\]。
2從產業開放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點是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國有企業分為公益性國有企業、自然壟斷性國有企業和競爭性國有企業。因為保值增值是競爭性國有企業的主要功能,因此追求市場性競爭效率是其發展的目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原則上適合于所有競爭性國有企業。公益性國有企業因其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追求的是國家總體的、長遠的社會利益,不以微觀盈利為主要目標,民營資本沒有進入的激勵。壟斷性行業是混合所有制發展的重點和難點\[8\]。
壟斷行業可分為經濟壟斷(由市場自由競爭形成)、行政壟斷(政府授權)和自然壟斷(具有成本弱增和管網經濟特性),對壟斷性行業的改革要遵循效率原則和保障人民生活穩定的原則。現階段對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和特大型企業進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為了提高效率,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所以提供純公共產品的國有壟斷企業(如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不以追求效率為主要目標,應保持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形式,以保證服務社會和體現國家總體利益的功能;自然壟斷行業中的管網環節要保持壟斷經營,非管網性質的環節可以引入競爭機制或引入民營資本;經濟性壟斷企業由企業自行按市場規則決定是否發展混合所有制,政府不宜介入;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性壟斷以及經濟性壟斷企業利用自身優勢操縱市場的行為,要堅決破除。
除了國有經濟必須壟斷經營的行業和環節之外,民營資本均可以進入,參與壟斷行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7\]。參考文獻:
[1] 張喜亮,郭越,賈盡裴怎樣認識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J\]中國工人,2015,(2):16-19
\[2\] 余菁“混合所有制”的學術論爭及其路徑找尋\[J\]改革,2014,(11):26-35
\[3\] 衛興華,何召鵬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弄清和搞好混合所有制經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1):15-21
\[4\] 張卓元論混合所有制的活力與貢獻\[N\]北京日報,2013-12-06
\[5\] 彭建國關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構想\[J\]發展,2014,(5):20-25
\[6\] 集團簡介\[EB/OL\]http://wwwcnbmcomcn/wwwroot/c_000000010008/,2015-08-08
\[7\] 常修澤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路徑\[N\]人民日報,2014-04-30
\[8\] 高明華,杜雯翠,譚玥寧,蘇然關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干問題\[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4,(4):1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