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晨西 謝萍 甯海燕 周祖琴
摘要:子宮肌瘤已經成為婦科的常見病及疑難病,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從西醫的治療來看,它具有復發率高、副作用大,以及患者不愿意行手術治療等缺點;而從中醫的治療來看,它具有療程長、見效慢,患者依從性不好;各種療法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療效。現從肌瘤的中醫古籍的病因病機及患者的生理特點來探索運用斷經縮瘤法治療圍絕經期子宮肌瘤的機理,以期待達到縮瘤之功,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子宮肌瘤;圍絕經期;斷經縮瘤
中圖分類號:R271.1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0-0104-02
子宮肌瘤是一種確切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好發于生育年齡,并且近來文獻報道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是婦女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它的臨床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下腹包塊、白帶增多、盆腔壓迫癥狀如腹痛、嘔吐、發熱等[1],對女性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威脅。據最新的報道顯示它的發生與雌孕激素相關,并與年齡、肥胖、妊娠和流產史、種族、吸煙、飲酒、血壓和運動、遺傳及環境因素等有著密切的關系[2]。現代醫學認為子宮肌瘤是具有雌激素受體(EP)與孕激素受體(PR)的瘤體激素依賴性腫瘤[3],降低或者抑制激素可以縮小子宮肌瘤,特別是對于處在圍絕經期但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采用GnRH、小劑量的米非司酮及介入栓塞[4]、達那唑等可以抑制卵巢的功能,促進絕經,可以達到縮瘤之效。但是藥物副作用大和患者不愿意手術等問題,它的使用常常在臨床上受到限制。故尋找一個副作用小,療效確切,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促絕經方案仍是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中醫藥的斷經縮瘤治療法從整體出發,平調陰陽,斷其經水從而達到瘤縮之效,故現將其思路論述如下。
1中醫古籍對子宮肌瘤的認識
在古代典籍中,子宮肌瘤之名是沒有出現,但是依據本病的生理病理特點,將它歸屬于癥瘕。癥瘕是指婦人下腹結塊,伴有或痛或脹或滿或異常出血者。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處,屬血病;瘕者,假聚成行,聚散無常,推之可移,痛無定處,屬氣病。《素問·骨空論》曰:“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癥瘕生于胞宮者稱為“石瘕”,《靈樞·水脹》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癥瘕生于胞脈者稱為“腸覃”,《素問·骨空論篇》黃帝曰:腸覃何如?岐伯曰:“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而對于癥瘕的病因病機,中醫古籍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在病因上多因患者正氣虛弱,風寒濕熱之邪內侵、或者情志所傷、房事不慎、飲食失調,產生氣滯、血瘀、痰濕、毒熱等病因,致使血氣失調從而形成。它是一個過程,正如《素問》曰:“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在病機上認為“瘀血內阻”是其關鍵。《婦人大全良方》曰:“婦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經閉積或產后余血未盡或風寒凝瘀,久而不消,則為積聚癥瘕也。”婦女在經期及產后,血室正開,胞宮脈絡空虛,濁血未凈,胞衣、胎盤殘留,瘀血內阻,加之房事不潔,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寒凝熱灼成瘀。在治療上,《素問》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采用破積,潰堅的原則,運用活血化瘀,破積消癥方法,再輔助溫通活血、瀉下逐瘀、消補結合法。而《景岳全書》曰:“凡積聚之治,如經之云者,亦既盡矣。然欲總其要,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四者而已。又云: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于孰緩孰急中辨之”。但是又不可攻伐太過,恐傷其氣血,應該徐徐圖之。
2圍絕經期子宮肌瘤的發病機理及治療原則
婦女在一生中分為7個周期,分別為胎兒期、新生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圍絕經期及老年期。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七七前后,腎氣漸漸虛弱,天癸竭,沖任二脈虛衰,腎-天葵-沖任-胞宮軸失衡,月經將斷,生殖器官也逐漸萎縮,導致臟腑功能失常,其根本病因在于腎虛。而腎為五臟陰陽之根本,腎氣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功能活動,是通過腎中陰陽來實現的。只有兩者保持相對動態平衡,才能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所以此期發病多系腎的功能失常,陰陽失調所致。
婦女進入圍絕經期后,腎氣虛衰,精血不足,加之經、帶、胎、產、乳數傷于血,而婦女“以血為基本”,顧多以腎水不足為常見。又女子“陰常不足、陽常有余”而多,故圍絕經期綜合征初期表現以陰虛為主,腎陰虧虛,則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腎不交,心陰不足,心神失養,甚則君火上亢。而圍絕經期婦女年近五旬,經水當斷未斷。心火亢盛,可灼津耗液,血行不暢或火盛迫血妄行,溢出經脈,成離經之血;而離經之血為瘀,或血液煎灼,漸聚成瘀,日久成癥而發為子宮肌瘤。經血不斷則陰血益虛,陰血愈虛則熱愈難平,如此循環往復,致使疾病反復難愈。加之肝腎同源,精血互生,水不涵木,相火妄動,導致肝失所養,肝陰不足,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源,兩者以先天養后天,后天充先天。腎虛則脾虛,脾虛則運化失司,水津不布,聚而為濕,濕盛則凝聚成痰;痰濕停于心胸,日久化火,易挾痰上擾心神;故腎陰虛火旺為發病之本,應以滋腎陰、清虛熱,平衡腎之陰陽,遵從婦人的生理病理特點來促使其順利絕經而達到瘤縮的功效。
3斷經縮瘤的病機探討及組方用藥原則
“斷經縮瘤”,顧名思義就是要斷水即絕經來促使子宮肌瘤的縮小甚至萎縮。依據月事的產生及衰竭的機理,《本草綱目·婦人月水》云:“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軌也。”月經即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內膜的脫落出血。腎藏精,主生殖,它在月經的產生和調節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腎氣盛,天葵至,月經來潮。故要使“七七”之年的婦女順利絕經就要遵循腎氣的生長的規律,從“腎”入手,來促使其順利斷水。但是在“治腎”的過程中應該也兼顧肝、脾、心、肺,它們的作用對月經的產生均有著調節的作用。并且現代的研究表明絕經與下丘腦-垂體-卵巢有關,抑制性腺軸也可以達到縮瘤之效。
依據圍絕經婦女發生子宮肌瘤是以腎陰虛火旺為本,瘀血內阻為標,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和現代的藥理研究上,以滋腎陰、清虛熱為主,配合活血化瘀消癥之品,從而抑制卵巢激素。而且在最近的臨床報道中發現,應用化瘀散結、理氣行滯之品能改善子宮內的血液循環,從而加快子宮肌瘤的消散和吸收,并且有效地延長血液凝聚時間,預防血栓形成,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提高子宮的特異性充血效果,降低血液黏稠度,延長凝血酶時間。在臨床上四草即紫草[5]、白花蛇舌草、夏枯草、仙鶴草,鹿銜草、半枝蓮、三棱、莪術、蒲黃、五靈脂、水蛭、血竭等活血化癥就可達到這樣的療效。而現代藥理研究以下中藥也具有縮瘤之效如牡蠣、赤芍、黃芩、雞血藤等等。如朱南孫教授[6]喜用枸杞子、菟絲子、桑椹子,三子相配,平補肝腎,補而不膩,溫而不燥;莪術、白術常合用,一攻一補,消補相伍,攻補兼施,正氣強盛,氣血調和;海藻、夏枯草、皂角刺共奏化痰軟堅消結之功。楊家林教授[7]善用四君子湯、異功散、六君子湯、壽胎丸、八珍湯、五子衍宗丸、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辨證論治以養正,再加化癥之品以除積。
4小結
子宮肌瘤是激素依賴性腫瘤,與長期的持續的高雌激素刺激有關。西醫的促絕經藥副作用大,并且手術容易復發;而中醫的斷經縮瘤在針對圍絕經期婦女具有明顯的優勢。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中醫藥在促絕經治療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論及治療思路,缺少大樣本的臨床療效觀察,中藥的作用機制及藥理研究還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是中醫藥的斷經縮瘤療法治療本病的研究開展和應用,將改善患者的癥狀、減少副作用、對婦女以后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參考文獻:
[1]比伯·臨床婦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4.
[2]Shaik NA,Lone WG,Khan IA,etal.Deteetion of somatie mutations and germline polymorphisms in mitoehondrial DNA of uterine fibroids patients[J].Genet test Mo Biomarkers,2011,15(7/8):537-541.
[3]Sabry M,Al-Hendy A-Medical,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J].Reproduetine Sciences,2012,19(14):339-353.
[4]金玫.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07,1(1):42.
[5]陳璐璐,周若龍,楊柳,等.紫草中萘醌類化合物的質譜鑒別3種成分的UPLC同時測d定[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2,23(1):77.
[6]朱南孫.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朱南孫卷[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6.
[7]楊家林.子宮肌瘤的中醫治療[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9,15(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