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國 林雪秋
關鍵詞:支氣管肺炎;肺脾氣虛;小兒;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27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0-0096-02
小兒支氣管炎是兒科常見的一種肺系疾病,臨床多以咳嗽、咳痰為主,由于幼兒教育普及,群居生活增加,兒童發病率高。是冬春季節常見門診疾病。筆者于2013年11月—2015年11月間采用標本兼治法治療小兒肺脾氣虛型支氣管炎35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本社區中心門診就診的符合診斷標準的支氣管炎的患兒35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3~11歲,病程最短5 d,最長6 a。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1]第七版結合臨床表現、體征、實驗室檢查制定。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之后以咳嗽為主要癥狀,有時伴有發熱、嘔吐、腹瀉等。一般無全身癥狀,雙肺呼吸音粗,可有不固定的散在干啰音或濕羅音。
1.2.2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2008年發布的《小兒支氣管炎中醫診療指南》[2]制定。1)臨床表現:咳嗽、咯痰、肺部聞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濕啰音;2)X線全胸片:肺紋理增粗,或肺門陰影增濃。3)血象檢查:病毒性支氣管炎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細菌性支氣管炎白細胞總數可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同時符合肺脾氣虛:咳嗽無力,痰稀色白,久延難愈,神疲自汗,氣短懶言,面白少華,少食納呆,反復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或指紋淡。
1.3排除標準①伴有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腫瘤等其他支氣管、肺疾病;②在治療過程中高熱、急性重癥發作的患兒;③合并有心肝腎或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2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為經常變換體位,避免勞累。中醫采用標本兼治:益氣補肺,健脾化痰。主方:六君子湯加減。黨參5~10 g,白術5~10 g,茯苓5~10 g,陳皮5~10 g,法半夏3~6 g,炙遠志3~6 g,炙甘草3~6 g。加減:短氣懶言加黃芪5~10 g,山藥5~10 g;咳重痰多加炙紫菀3~9 g,款冬花3~9 g;食少納呆加焦山楂5~10 g,焦神曲5~10 g,白豆蔻3~6 g;伴有喘息加沉香1~2 g,厚樸3~6 g,杏仁5~10 g;咽痛加桔梗3~6 g,黃芩3~6 g;發熱者去黨參加知母3~6 g。煎服法:每日1劑,連續武火水煎2次,每次煎至100~200 mL,兩煎混勻,分3~6次服完所煎湯液。連續服藥7 d。療效滿意病例后期采用治本為主的治則,服用六君子湯加減以補益脾腎,鞏固療效,增強體質。服藥2~6月,隨訪1 a。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臨床證狀、體征完全消失,X 線及實驗室檢查血像均恢復正常;有效:體溫正常,咳嗽明顯減輕,肺部聽診羅音明顯減少,X 線及實驗室血像基本正常;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因服中藥困難而轉其它方法治療。參考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中醫診療指南[4]中規定的半年內支氣管炎≥6 次,為標準。
3.2治療結果結治療7天后痊愈27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1%。隨訪1年,患兒發病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4討論
小兒支氣管炎屬于中醫“咳嗽”、“肺炎喘嗽”等范疇。《活幼心書·咳嗽》指出:“咳嗽……初中未有不因感冒而傷于肺”。說明本病多由外感引起。王倫在《明醫雜著》中云:“肺屬金,生于脾土。凡肺金受邪,由脾土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中醫認為小兒肺脾氣虛型支氣管炎多由于喂養不當,先天稟賦不足以及支氣管炎反復發作傷及正氣等引起。李丹等[5]通過流行病學調查了148例兒童,結果顯示肺脾虛體質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良的生活喂養習慣及異常的孕產史會增加肺脾虛體質的發病危險。
本文通過標本兼治法,標是疾病的外在表現,本是引起疾病的內在因素,中醫標本兼治法體現了辨證觀與整體觀。方中黨參補中益氣,祛痰止咳,白術、茯苓健脾除濕,陳皮、法半夏、炙遠志共奏燥濕化痰,祛痰止咳的作用,炙甘草益氣調藥,在此基礎上加減:其中黃芪、山藥補益肺脾;炙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焦山楂、焦神曲、白豆蔻消食助運;沉香、厚樸、杏仁降氣平喘;桔梗、黃芩,清熱利咽。通過上述治療,調節了脾肺功能,減少了小兒支氣管炎的復發,取得滿意療效。參考文獻:
[1]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李燕寧,張葆青,潘月莉,等,小兒支氣管炎中醫診療指南[J].中醫兒科雜志,2008,4(6):1~3.
[3]ZY/T00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王力寧,汪受傳,韓新民,等,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中醫診療指南[J].中醫兒科雜志,2008,4(6):3~4.
[5]李丹,楊麗新,楊京華,等,兒童肺脾虛相關因素調查與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