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閆長祿
鄉村法官的法與情
□實習記者閆長祿

在北京市房山區,他是唯一一名參加工作超過30年,駐守基層派出法庭22年的一線法官。22年間,他審理了轄區十多個鄉鎮近5000件民事案件。他將審判從莊嚴的法庭延伸到村居民舍,將條文上的“法言法語”變成了鄉親們耳熟能詳的鄉言俚語。他先后獲得了“全國法院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第九屆北京“人民滿意的政法干警”暨“首都政法先鋒”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轄區百姓稱他“老連”,同事們則親切地稱呼他為“連哥”。他就是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法官連春祥。
“我爺爺犧牲時才32歲,可謂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家風卻傳承至今,也成了我做人做事的準則和底線。”連春祥動情地說。
連春祥的祖父曾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一名戰士,后不幸在抗擊日寇的戰役中壯烈犧牲。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連春祥的身上有著一種特別的質樸與堅韌。
1983年,當時只有18歲的連春祥來到房山法院,從此他便與“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這八個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最開始是當書記員,1995年開始做法官,先后在立案庭、張坊法庭、長溝法庭工作。2013年1月,來到竇店法庭。”連春祥對記者說。“當時的法庭地處偏遠山區,辦公室是鄉鎮府棄用的老舊平房,桌子陳舊掉了漆,電話是黑色手搖的,唯一的出行工具是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那時的連春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辦公與生活條件雖然艱苦,可讓連春祥卻很知足,每天都朝氣蓬勃地投入到審判工作中。法庭下轄5個鄉,山區眾多,為了能給老百姓解決好糾紛,他每天輾轉在各個山村調查勘驗、辦理案件。有一次,為解決七十多歲的兄弟倆因羊圈引起的糾紛,連春祥天一亮就出發趕往距離法庭幾十公里的當事人家中開庭,等化解了雙方矛盾,他回到法庭時已是黃昏。這樣的早出晚歸連春祥習以為常,有時候到偏遠的山區巡回審判就需要住到村里,一去就是半個月。
派出法庭法官審理的大多是普通的民事案件,有的甚至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常被人叫做鄉村“小”法官,可連春祥認為“鄉村案件無小事”,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矛盾激化。在連春祥的記憶里,他審理的一起普通的贍養案件讓他印象深刻。因為父子不和,六十多歲的父親將兒子告上法庭,盡管兒子生活困難、負債很多,但他仍讓兒子承擔高額贍養費。連春祥深深地明白,盡管案子本身并不難,但如果簡單通過判決解決很可能讓父子變仇人,在鄉村辦案必須要既符合法理又要契合民情。于是,連春祥幾經思考,決定動員村委會的同志們一起參與調解。調解當天,因為村委會的參與,調解效果非常好。當事人顧及自己在村里的“面子”、“影響”,雙方很快達成了協議。為了使履行有保障,連春祥還當場制作調解書送達給雙方,并給村委會送去一份,請村委會監督執行。在連春祥的努力下,這起贍養糾紛順利解決了,既維護了家庭和諧,又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受到這起案件的啟發,他結合農村實際與多年辦案經驗,摸索出一套鄉村辦案法,并引入基層組織負責人等第三方人員參與糾紛化解,高質高效審結轄區十多個鄉鎮近5000件民事案件,有效的彌合了數千個家庭的矛盾。
22年的鄉村法官經歷,讓連春祥深深感到,要想當好一名基層法官,只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公平、公正地解決案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擔當的勇氣和一顆法官的職業良心,要最大限度地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
“在處理一些案件時,不應簡單地用法律條文去解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用法更要用情。”連春祥說。
有一次,連春祥處理了一起離婚案件,女方到法院起訴離婚,男方不同意離婚。第三次起訴離婚時,連春祥審理了這個案件。這一次,被告男方揚言要與原告女方同歸于盡。連春祥當時想,這不是一件普通的離婚案件,不能著急,要先了解雙方當事人的背景,耐心做好雙方的思想工作,否則,后患無窮。于是,連春祥將被告請到法庭,不問案件,而是跟男方嘮起了家常,從下午一直談到晚上十一點,一直到他情緒比較穩定了,才讓他回去。接著連春祥放棄休息日,又找到原告談話,作了大量的工作。連春祥的付出沒有白白浪費,終于用真心真情將被告的心結打開。被告告訴連春祥,“想跟您說句心里話,我早知道我們倆好不了了,但我就是不同意離,我也不是非要耗著她,我認為我倆是夫妻,就應該是一家人,即使她不回家,她也是我媳婦,我還是個有媳婦的人。如果不離我還有個念想,如果離了,我連個念想都沒有了,也就沒臉活了。”因為前期工作到位,被告已有充分思想準備,在接到判決書時沒有過激反應。連春祥又及時與村委會及當地派出所聯系,讓他們關心被告的動向。“當時也是特別擔心,就怕出什么事情,宣判的時候也是讓他到法庭與他反復的溝通,一直很小心的跟他交流,最后案件還是平穩的過去了。”一年后,被告來法庭找到連法官說:“正好從這路過,進來看看你。上次離婚多虧您給我做工作,如果我一直是那種狀態,什么都干不了了,人也就毀了,我真心感謝你,你是個好人。”
“我今年51歲了,再干上幾年,就退休了,現在我帶著徒弟,就是想把多年的審判經驗傳遞給他們。”連春祥說。
連春祥在“鄉村法官日記”里寫到:“寒來暑往,春秋幾度,我的心深深地扎在了這里,法庭已經成為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心靈皈依的家園。更由于此,我感到應該將一些值得留住的東西記下來,留給自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2年的審判工作讓連春祥把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他所摯愛的司法事業。在辦案之余,連春祥開始撰寫“鄉村法官日記”,將自己的辦案體會記載下來,從1999年起到現在,17個春夏秋冬,他筆耕不輟。
面對繁重的審判工作壓力,連春祥始終堅持寫作,在《北京晚報》《人民法院報》《法制日報》等發表文章20余篇。為了不斷提升司法能力,他將法學理論與自己多年的審判實踐相結合,與多位名家合作出版了《民事案件調解技巧》《調解要點與技巧叢書》《以案說法叢書》《用證據說話叢書》《農民維權叢書》等一系列著作,成為大家認可的業務骨干。
除此之外,作為房山法院乒乓球團隊的主力隊員,連春祥曾多次獲得房山法院男子組乒乓球賽冠軍,在房山區和北京市高院組織的乒乓球賽中也多次獲獎。2012年,他和隊友們還獲得了北京市法院內部兩年一屆的乒乓球團體賽冠軍。此外,連春祥還為青年人樹立了健康生活的標桿。他非常喜歡運動,尤其是喜歡打乒乓球,還曾代表法院參加過各種比賽。在他的培養、帶動下,基層法庭擁有了一個又一個扎根基層,像他一樣奉獻青春和熱情的年輕法官。他們與連春祥一樣,成為房山法院傾心審判工作、默默服務百姓的中堅力量與生力軍。
7月29日下午,記者在采訪連春祥的過程中,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不斷前來催促他趕緊到發布會現場。“很抱歉,采訪只能到這里了,一會兒我要參加新聞發布會,我們有時間再聊。”原來,房山法院以連春祥的名字開通了“連法官答疑熱線”要向社會做通報介紹。說著,連春祥就匆匆忙忙地趕赴發布會現場。望著他的身影,記者不禁有些心酸,他今晚又要工作到深夜了。